《道宗祕訣》如何在丹道修煉方面解釋鉅著《道德經》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兩句話講的是『身心』兩方面的修為。『重為輕根』是指身體功能。『靜為躁君』 是指心性情緒。修為講:性命雙修。

精是構成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功能。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切表現狀態。氣和神是在精的基礎之上所表現出的活動狀態。因此修道者:靜守於內、心沉似水、氣沉單田,使五臟六腑之氣達到平衡狀態。凡事沉著冷靜、從容面對、遇事不亂。反者 輕飄、浮誇、 精神、意識、思維外流。『精』、『氣』、『神』外洩、耗損,這是失去根本了。所謂『為人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草木輕則零落,根重則長存』。這種內修的境界非常人所能理解。所以老子講:『重為輕根』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如《西升經》雲,『形不得神,而不能自主,神不得形而不能自成』失根也。

『靜』是修道者的基本功,也是各個宗教修悟『上乘功夫』的基本功。老子在十六章,『致虛極』,『有守靜篤』。此處的靜是『虛靜』,達到虛靜則能生智慧。人不靜則失其成,治身不靜則身危。『靜極』能使人的五臟六腑之氣達到自然的平穩狀態。這種自然的平穩狀態才能近於『道』。反者,人的精神意志處於狂躁妄動狀態,會使氣血逆亂,『心神不寧』,神不守舍,這種失去控制的『耗洩』行為是很危險的。所以老子講:『靜為躁君』,心性平靜才能控制躁動的狀態。如,宋•戴復古《石屏集•處世》詩曰; 風波境界立身難,處世規模要放寬。萬事盡從忙裡錯,一心須向靜中安。

聖人與君子,是行道者或得道之人的代稱。修為者『火裡栽蓮、逆水行舟、時時防危』,這是行、走、坐、臥、真正的自我修煉精血。這種24小時的火候功夫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所謂:『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甾重』。講的就是:行、走、坐、臥、時時防危、不離精血的修持火候。

雖有環宮,燕處則昭,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乎?這段話講的是:身心並修,富貴榮華是夢幻。五代•劉海蟾真人詩曰: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決裂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制御?掀天聲價又如何,倚馬文章非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金復何濟。縱觀歷史,商、周、漢、唐、宋、元、明、清。道家輔佐有道的明君創立太平天下,可以說開國皇帝。各個精滿、氣足、神旺,遇事沉著冷靜、從容面對、神安不亂。 能使自己的五臟六腑之氣達到自然的平穩狀態。這種自然的平穩狀態才能近於『道』。反者,大部分小皇帝們一代不如一代,貪圖享樂,為所欲為、氣血逆亂,『心神不寧』,神不守舍,在這種精神意志失去控制的躁動狀態,導致最後亡國。

《道宗秘訣》如何在丹道修煉方面解釋鉅著《道德經》

本人接觸過很多企業老總,他們在創業期間,經歷了很多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很多老總資產已達到幾億、幾十億身價時,他們的生活還是很低調,甚至比百姓還要儉樸。記得有一次,有幾個老總和官員到我的寺院療養,幾天後我笑著對他們說:今天我帶你們去我朋友的農莊走走,感受感受農家的氣息。其中有人說:『師父啊!我是農村出生的,這窮山惡水有什麼可看的呀!』我說:『我這個朋友大家有必要認識一下,可以感受一下他的心態。』 我們一行人來到了距我寺院幾公里的朋友所居的山莊。大家到山莊門口看見眼前景象,有人說;『這個山莊的主人可不簡單。』我們來到門前, 我問門衛:『莊主在沒在家?』他說:『在家種地呢!我帶你們進去吧!』跟著他,著我們來到一塊菜地見到了莊主。這時候見他帶了個草帽,一身舊軍裝,腳上一雙布鞋,五十多歲的年齡,清瘦的臉上刻有歲月留下的痕跡。兩眼有神,他聲音洪亮地對我說:怎麼不打個電話通知我一聲。我說:『一時念起,帶朋友看看,想聽一聽你的故事。』邊說邊給他一一介紹我帶的一行人。當大家知道莊主有十幾家煤礦,幾十平方公里的礦區,一千多畝的莊園地,投入數億的五萬多平的建築面積等等後。又瞭解他的生活,平時穿的就是粗布衣裳,軍人出身、鍾愛軍裝。吃的是粗茶淡飯,喝酒不食葷。普通的裝修住房。為了出入安全,下屬們為他配置一部進口車,其實他也很少坐。自己時常感嘆,如今兒子、孫子像官二代、富二代一樣追求享樂啦!擔心事業的繼承人。

《道宗秘訣》如何在丹道修煉方面解釋鉅著《道德經》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晉•張華詩云: 洪鈞陶萬類,大塊稟群生。明暗信異姿,靜躁亦殊形。相伴步園疇,春萍鬱有滋。榮觀雖盈目,親友莫與偕。

老子最後一句,又回到了對開篇所立觀點的結論,輕浮會失去穩重的根本,躁動會失去自我的控制力。最後一句是本章的精要之處,也是對修道者或世俗之人的告誡。人如果舉止過於輕浮,遇事不能沉穩的面對,就會使氣血上浮,擾動心神,不能『心平氣和』,使氣不能歸於丹田。丹田之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躁動不安,會使人『心神不寧』、『神不守舍』、『氣血逆亂』、心腎不交,損其『精』、『氣』、『神』,就自然的失去了自我。老子最後一句告誡修行者以『重』『靜』為修煉根本。清•劉一明詩曰:富貴榮華盡枉然,幾人活得百來年。休將性命尋常看,急訪明師問大還。心忙性躁道難全,總是丹成有變遷。靜養嬰兒歸自在,隨時脫化出迷緣。清,劉一明詩曰:性靜原來無暴躁,神明自不入昏迷。清心寡慾是良醫,氣質全消入聖基。

《道宗秘訣》如何在丹道修煉方面解釋鉅著《道德經》

本章講三個方面:第一、『重』是修行的根本。『靜』是心性的控制力。第二、修行的火候。第三、固守精血,防止外洩。

1、修行根本是要達到精血充足,心性要有控制力。

2、修行的火候要時時不能離開『煉精化氣、練氣還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境界。

3、修為者精神內、斂行事低調,修道養丹、防止外洩。

感悟:

輕浮躁動失本根,穩重清靜宇宙魂。

君子終日不離甾,外有榮觀內守君。

《道宗秘訣》如何在丹道修煉方面解釋鉅著《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