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提到情人节,想必大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年一度互诉衷肠。提到元宵节,想必大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在中国古代,元宵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火把节”等,作为一年里第一个十五月圆夜,在西汉受到了皇家的重视,当天晚上,汉武帝会在甘泉宫大肆操办,祭祀“太一”,随后传到民间,成为后人祭祀天神的先声。等到唐朝时,佛教大兴,上到皇家官臣,下到贫民百姓,都会燃灯供佛,自此,元宵节张灯结彩便成为了法定之事。原本古代女子不便外出抛头露面,但在这一天,她们都可逛灯会、猜灯谜,幸运的人还能就此邂逅一段佳缘。

李少红老师主导的《大明宫词》中就有一片段,太平公主第一次见红后,被韦氏带出宫殿参加民间的元宵节灯会。一盏盏明亮鲜艳的红灯笼,一个个琳琅满目的小摊位,无一不吸引着这两个没见过世面的丫头。在一个昆仑奴面具摊位前,太平公主和韦氏走散,14岁的小公主只剩下惊慌和害怕,她泪流满面地在一张张面具中穿梭,找到昆仑奴面具就掀开,却一次次失望而归,终于,在她不抱希望地再一次摘下一个面具时,面前出现的面孔完全吸引住了太平的目光。

原话是“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云与的全部膘脆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从此,一见薛绍误终身,太平的幸或不幸的命运齿轮就此转动。

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吃元宵

欧阳修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中描述的就是一对男女,在去年元宵佳节相约黄昏,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却在今年元宵夜,分别两地,不见昔人,泪洒衣衫。

由此可见,在元宵佳节,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女子才能走出家门,邂逅心仪对象,或者与原有对象幽会谈情。

除了情人节,元宵节还是一个“放偷节”——顾名思义,放偷放偷,就是放开偷东西的人,也就是说在这一天,偷,不是违法的行为。

民间有句歌谣:“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在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起可以食用的灯笼,供那些不婚不育的女子偷来吃,一般大家都会去偷刘姓或戴姓人家,取其谐音“留”或“带”,希望能留下孩子或带上孩子。

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耍灯笼

在光绪十二年间,还有“偷青”一说。青,即青菜,据记载,一到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稍有不慎,菜园子就被一扫而空,而且不得报官,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

偷灯偷菜只能算是娱乐,更刺激的是偷人。《红楼梦》开篇即讲述过,甄家英莲在元宵节灯会上,因为家奴霍启的看护不当而被偷走,从此只有小姐身子丫鬟命。当然,这可不属于合法的元宵习俗。真正的习俗是在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

关于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其实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相传在袁世凯称帝时,发现“元宵”谐音“袁消”,但是元宵节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无法取消,因此他将其改名为“汤圆”;不久之后,他又发现“汤圆”谐音“汤袁”,有“汤煮袁世凯”之意,就又下令改成“汤团”。然而,袁世凯在位时间不长,因此这个故事就被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了。有心人为讽刺此事,创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闹花灯

在现代,元宵和汤圆、汤团也指的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称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制作方式。在北方,元宵是以滚筒滚制而成,在南方,汤圆是将糯米磨成粉,再活水制成浆糊状,后用手包制而成。所以元宵的口感偏硬,颇似北方人的彪悍魁梧,而汤圆口感软糯,像极了南方人的温婉柔情。而汤团在苏州常熟是放大版的汤圆,里面的馅通常做成肉馅,也会有芝麻馅和豆沙馅。

在元宵节当天或者第二天,你可以看到一队妇女身穿节日盛装,由一人持香带头,其余人排好队形紧随其后,大家一起或走墙边,或走郊外,或过桥,以消灾除难,俗称“走百病”。正如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写道:“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步能将百病消。”

元宵节,一个多元化的节日,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

猜灯谜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元宵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活动,办庙会、耍龙灯、舞狮子等新型形式层出不穷。不管如何,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文明的结晶、文化的传承。祝愿大家在元宵节都能团团圆圆、美美满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