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

在今年的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男单短节目比赛时,第1位出场选手就出现了现场故障:放错了音乐。这对于选手的影响其实非常大,但是这位法国选手并没有受到影响,在整个节目中完美发挥,滑出了自己赛季的最好成绩。在体育竞技当中,除了技术,很大一部分拼的是心理素质。那些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并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而扰乱内心的平静。古语云: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那些能够在突发事件当中仍能保持冷静,清醒地处理危机的人,常会受到大家的敬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

在小时候,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的反应都是直接的,饿了、害怕了会哭,开心了会笑,愤怒会骂人,而随着成长,我们变得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我们知道饿了也不需要哭闹,愤怒了不必骂人,不能随便展示自己的惊恐,对某件事的看法也变得完全不同,逐渐的,我们成为个性分明的个体。心理学家认为,重要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主观看法,这表明我们自身对于意识的控制与否,影响到了我们整个的人生体验。


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


意识问题在我看来很像一门玄学。对于意识的运作问题,各方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脑学家社会学家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在《心流》一书当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意识是有选择性的,是咨询的中转站,是极个性化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会有巨大的差异,既可以往好了看,也可以往差了看,一念之间。有些人乐观有些人悲观,归根结底是每个人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由我们从出生至今体验到的不同感受引起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认为,我们采取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获得控制感,把一切扰乱心绪的事情,重新安宁下来,消减“精神熵”。

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比如下雨天,上班途中被溅了一身水,而你偏偏要去见一个很重要的客户,那么在你到公司之后,很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比如下属交上来的报告没有装订整齐这样的事。精神熵会导致自我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使效率大打折扣。再比如闲暇的时候,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所以我们迫切想要去干某一件事情来排解掉百无聊赖的状态,要么看电视,要么阅读,玩游戏或者出去旅游等等,我们通过这些行为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目标上,而摆脱自己意识当中的无序状态。


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


而这些活动包含了人们应对精神熵的方法,一种是享乐,一种是产生乐趣。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认为享乐转瞬即逝,乐趣才能回味无穷。享乐并不能带动自我去成长,而乐趣还能改变自我。

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电视,因为电视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观众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又非常少,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强迫他们面对私人问题。然而一旦节目结束了呢?在面对现实问题是我们还是一筹莫展,看电视几乎对我们的成长没有帮助。再比如吃,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无需耗费多少精神力量,但是这种享乐也仅仅是一时,相当于一张朋友圈的照片而已。如果要在吃中获得乐趣,那么必须投入自己的注意力。食材的不同特性,烹调的火候,菜品的来历,各种菜色之间的差异等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吃喝这件事中,了解各种细枝末节的知识,而我们恰恰好能体会到食物的特别之处,那么就能和美食家一样,觉得吃喝这事真是乐趣无穷。这也就是这本书所提出的“最优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称之为心流。

你是否曾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忘记时间忘记自己?你是否凭借自己扎扎实实锻炼出来的技能,毫不费力地解决过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这些体验就是心流。当你特别专注的做一件有挑战,目标明确的事情,而你的能力能够恰好能够达到这个挑战的时候,就会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你不害怕任何问题,因为你相信都能完美解决它,在这种状态中,你忘记时间的流逝,并感到非常幸福。最优体验由我们自己创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防到他从未推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于一位游泳健将来说,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对于一位小提琴家来说,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


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


每个人毕生都面对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无论是在工作中,人际交往中,休闲娱乐中,甚至逆境中,我们都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把精神力量投入到富有挑战的目标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自得其乐,那么我们会少一些焦虑沮丧,内心也会重新归于平静,让整个人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好比书中介绍的那位快乐的机修工柯拉马,60岁出头的他和200多人在单间又大又暗、像飞机厂棚般的工厂里工作,但是他没有抱怨工作。他熟悉全厂各阶段的作业,可以修理任何一架机器的任何部分,重要的是,他每次做这些事时都兴高采烈。他在工作中练习技能,学会维修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系统,发现新事物的惊喜永远带给他莫大的乐趣。

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博士在书中所说,幸福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附带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在任何挑战中都能体会到心流,体会到追求目标过程中巨大的幸福感,体会到成长,体会内心的平静,也许这就是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的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