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丨“五門工程”圍墾測量紀實

玉環丨“五門工程”圍墾測量紀實

(沿海高速沙門段)

沙門鎮,玉環海灣城市發展的燦爛之花。我親眼目睹它的成長與變化,眼見當年這個農村鄉鎮的“窮則思變”,也見證瞭如今這個濱海新城的蓬勃發展。

玉環丨“五門工程”圍墾測量紀實

(“五門”附近現狀圖)

1967年3月,春寒料峭。我們在原農林水利局測量師傅蘇大正的帶領下,開始了一項新的進程——為圍墾“五門灘塗”測繪地形圖。這是在完成了苔山塘、垟坑鹽場二期、陳嶼長嶼塘圍墾海塗的測量任務後,我們接到的又一次新任務。

當時,玉環縣政府堅持發展經濟,計劃圍墾萬畝灘塗,需要畫一幅完整的五門圍墾區地形圖,報送省有關部門申請資金支持。

沙門鎮原稱桐麗公社,地處海陸相間,是當年玉環地域最大、人口較多的公社,同時也是交通不便、貧窮落後的地方。當地群眾經濟來源單一,許多人只能依靠先天的灘塗資源,進行圍腰下海、張網推蝦等原始作業,增加微薄的收入。而“五門灘塗”圍墾工程要把桐麗公社附近海岸線上潮間帶之間大小不一的幾個島嶼以及間隔空間,連成一個整體,利用這近萬畝灘塗,進行土地開發和海水養殖,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玉環丨“五門工程”圍墾測量紀實

(“五門”附近現狀圖)

根據測繪地形圖和今後工程建設的需要,我們事先的工作是進行水準高度測量,就是要把水利部門應用的吳淞高程,從楚門引測到今後的五門工程圍墾區周邊,設置數十個水準測量點位,並以此為依據,測繪灘塗地形圖,顯示灘塗地面的高低變化,以便為日後圍墾區範圍、海堤高度、鬥閘排水等方面的規劃設計提供依據,為整個五門圍墾區建設提供發展藍圖。

自1966年2月,我們四個來自縣解放塘農場的下鄉青年劉時金、吳方禮、許從治、林冬波,經過組織選派來到縣農林水利局,參與玉環縣的水利工程建設測繪,經過一年多的鍛鍊,從不懂不理解到積極參與測繪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測繪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工作,測繪人員大多是從專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如我們的師傅蘇大正、陳宗友同志就是1953年楚門中學畢業後,考取了溫州中學,正遇我國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建設開端之時,需要大量人才,組織上把他們轉取到當年的蘇聯幫建學校西安石油地質學校,畢業後直接分配到原石油部地質勘察隊,到新疆、甘肅等地參加油田勘探工作。六十年代,遇到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專家撤走,國家經濟困難,油田建設暫停,他們就回到了家鄉玉環,就職於當時的農林水利局。他們技術全面,又見過大世面,我們能跟他們一起學習測繪技術真是一種幸運。

接到測繪任務後,蘇師傅告訴我們,這次測量要到偏僻的鄉下海邊,可能歷時好幾個月。水準高度測量從楚門出發到桐麗,有十幾公里,要一直沿著曲折的鄉村道路一步接一步、一站接一站,連續丈量,精確引測到五門灘塗圍墾區的周邊現場,畫好畫精海塗圍墾工程最美的地形圖。

玉環丨“五門工程”圍墾測量紀實

(“五門”附近現狀圖)

我們帶著匈牙利產水準儀、捷克產遊標經緯儀以及國產小平板儀、標尺等工具,還有棉被等生活用品,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測量工作。

第一站楚門,我們租住在彭家宅陳宗友師傅家。時值初春,彭宅村的滿山楊梅樹鬱鬱蔥蔥,充滿生機活力。我們也在美好的春光中開始測量工作。測量工作只能徒步,我們沿著楚門去沙門的鄉間小道,翻山越嶺,兩個持尺,一個操作儀器、一個記錄、一個機動安排(撐傘、燒飯、安排住宿等),不斷把儀器對著標尺上的區隔讀取數據,然後又按原路返回重測一遍,使測量的數據達到一定的精確度。

測量的線路自楚門區公所附近的水準點引出後,要經過三角眼、彭家宅、田岙、坑鄭、田岙嶺頭、路上村、沙門村等十幾個村莊。小小道路彎彎曲曲,村莊密集,幾乎每天都能見到汗流浹背的挑夫。由於道路狹窄,挑夫的扁擔經常碰到我們的儀器,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返工返測,延誤了不少時間,至4月下旬才測到路上村。住在一農戶家的地下室,他從我們口中聽說五門圍墾工程,非常驚訝,也很期待。

到了5月份我們終於測到了沙門村,公社書記余天順很熱情地騰出公社樓上兩個房間給我們居住,還交代在食堂買飯吃,這是我們測量以來一路上碰到的最好待遇。

當時的沙門街——桐麗公社的所在地,沒有什麼公共設施,幾條兩米多寬的道路,幾間破陋不堪的小店鋪,滿街都是衣服上打滿補釘的農民兄弟,麼喝叫賣灘塗貨。在這裡,我們第一次喝到了一毛兩分錢一瓶的青島啤酒。

因為每天測量進度不一,我們的一日三餐經常只能在路上打發,有時啃些乾糧,有時自買自燒。測量過程中,測到哪裡,就沿途臨時借住在附近的農戶家中,打個地鋪,五人捆睡一堆。

住在公社裡的一天,我竟然在大院的破紙堆裡淘到5本陳舊的“古文觀止”及兩本古詩書,書封面寫著辛丑年(1931年)杏月,是黃心傑及黃菊初在玉環縣第三區區立桐林初級小學的珍藏本課本。書籍前後頁書寫著“讀書如登山、一步不可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詩句,書內還有紅色標註。至今我仍保留著這幾本書籍,可惜至今我仍不知兩位先人的下落。

在桐麗公社住了下來。為了儘快測量五門灘塗的地形,我們爬上大沙灣附近173米高的畢架山頂,觀察東面潮退後海邊的地形。只見靈門山、步門山、小長來山、大長來山、西沙山、下沙咀頭等大小不一的島嶼,圍合成一個寬闊的灘塗,遠遠望去如同一個黃色平展的大盆地。退潮後灘塗上人頭濟濟,討小海、撿泥螺、捉望潮、挖彈塗魚。那些圍著草裙、下海推蝦的忙碌身影,組合成一道如今難得一見的靜謐風光。

受當時大環境影響,在農林水利局從事技術設計工作的張良地同志心裡非常著急,專門到沙門督促我們抓緊測量並討論方案。我們盡力加快進度,頂著烈日,繼續開展水準高度測量,經過泗邊小山門、饅頭嶼堤塘、延伸到靈門斗閘。沿途桐麗公社鹽坦裡的鹽農正趁著高溫曬鹽。這些鹽粒在陽光的照射下,雪白晶亮,呈現出鹽田特有的美景。終於,測到了終點靈門村,我們在鬥閘的墩上深深刻上幾個高度點的記號。

剛好附近排水斗閘無人居住,我們就住了進去。人生地不熟,我們一切生活瑣事只能靠自己,沒有米,就走到幾公里外的鄉糧站去買米,吃不到菜,就借用鬥閘放水的機會,放下小網,撈一些小蝦小魚,夠幾個人吃幾餐呢!白天測量,晚上在暗淡的燭光下計算,一步步推進測繪工作。

由於五門圍墾區範圍很大,有十幾平方公里,如果全部測繪大比例尺的地形圖,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恐怕幾年的時間都不能完成。張良地同志提出先選測幾個口門的地形圖,並要我們就從靈門口開測1;1000的地形圖,供堵口建壩施工設計方案所用,而灘塗就利用當年部隊的軍用地圖,補上高度點,再定圍墾區範圍。

桐麗公社是當年玉環半島東北面的區域要地(水桶岙村駐有部隊),而靈門村是守護大海的戰略要點,陡峭的山坡上有部隊的觀察哨所。靈門外窄內寬、海邊礁石兀立,特別險要,與對面的步門島嶼間隔約200來米。夏日的海邊,我們幾個人汗流浹背,輪流操作儀器,輪到拿標尺的同志還要在淤泥灘塗及海水中來回跑動,上岸時全身掛滿泥漿。但是,一份辛苦一份收穫,當看到測圖板上的點點數據和彎彎曲曲的等高線形成的地形圖時,這種辛苦就被拋到了腦後,我們的心裡只有滿滿的欣慰!

(“五門”附近現狀圖)

當靈門堵壩測圖完成後,按照要求,我們繼續踩著泥塗,丈量步門--小長來山門、小長來山門--大長來山門、大長來山門--西沙門的堵口地形圖。西沙門距靈門有3公里多,口門有1300多米寬,沒跑幾個點,潮水就漲了,測量難度很大,因此只好留到最後進行測量。

為了補上原軍用地形圖上沒有標註的灘塗高度點,我們幾個人天天踩著泥巴,手持標尺,每隔50米立個測點,而老蘇則在島嶼岸邊用經緯儀讀取數據,晚上回來展繪在圖上。野外工作雖然艱苦,但也苦中有樂。我們爬上饅頭嶼、老鼠嶼、貓嶼和五門各個島嶼的山頂,在工作的同時,也欣賞到了獨特的海島生態風光。

在完成了北片幾個島嶼口門及灘塗的地形測量後,我們又回到了桐麗公社的駐地,開始測繪西沙門的地形圖。由於西沙門離岸較遠,我們要從泗邊山橋頭的水準點,沿著海岸線把高度點引測到大沙灣的海邊。

西沙門山是桐麗公社的主門戶,它守護在五門灘塗的東南向,附近風浪大,測繪工作很艱鉅。當時初選大壩的位置是從大沙山村對著西沙山,全長約1300米,灘塗坡度大。我們要測準大壩軸線左右50米範圍內的地形,這次輪到我到海中跑尺,結果因為連日工作,我的腿腳抽筋,一下子摔倒在海中。不過,這一摔卻讓我瞭解到這裡的底質竟是鐵板沙,只不過潮水退不下看不到。

到了7月份,我們終於完成了五門圍墾區的測量任務。隨後,我們四人一起就回農場種田去了。

來源:中國玉環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