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品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

如何看待品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

品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

原標題:品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關係研究

本文節選自《中國品牌戰略發展報告(2018)》 作者為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研究員郭美晨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以質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是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同時也代表著供需結構的全面升級。在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當下,以品牌為核心,整合各種創新要素,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發展品牌經濟,無疑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驅動力量。

一、品牌是增強經濟發展質量優勢的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目前已經邁入由“大”向“強”轉變的新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能力水平的明顯提升,其核心則是經濟發展的高質量[1]。在經濟發展新時代,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同樣,中國品牌戰略已經進入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時代。加快品牌建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是順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觀要求。

(一)實施品牌戰略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題中要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建設的一個總綱領,就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下,現代化經濟體系應是具備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以及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標準,是既要考慮經濟發展的總量與速度,又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構建高質量的產品供給體系。無論是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還是區域品牌、國家品牌,任何品牌的產生、發展壯大乃至形成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都必須以質量、品質為根基,始終注重產品的創新和質量的改善,必須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不斷增強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優勢。品牌建設絕不可停留在空洞的口號與概念階段,如果沒有一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為基礎,那麼未來中國品牌的崛起則是空談。

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建設框架內,推動中國品牌的發展和崛起,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堅持創新引領,以質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品牌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領域與發達國家所存在的巨大差距。2018年上半年的美國製裁中興事件更是敲響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警鐘,迫使我們再次正視自身在高新技術領域存在的短板,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品牌刻不容緩。中國製造業的升級、中國品牌的崛起,要以創新為核心要素,加大產品的研發投入,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打造與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能夠支撐中國品牌發展的世界級品牌和品牌型企業,生產一批質量優、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品,從而能夠持續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增強中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以質量和創新贏得更廣泛的全球市場。

(二)品牌的轉型發展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基礎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目前已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伴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高速擴張,長期以來“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存在,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反映在品牌建設上,則是品牌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產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質量不高,低端產品結構性過剩的同時高端產品嚴重供給不足等一系列制約性問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而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來看,只有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才能滿足人民對於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的更高要求。

美好生活需要,既包含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也包含了對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不斷成熟,消費品質化、智能化、個性化趨勢愈加明顯,消費者的參與度和影響力也不斷強化;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逐漸從產品消費向品牌消費和品質消費轉變,更加註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品質。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加強品牌建設,增加優質供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與品牌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繫,在人民生活向品質生活轉型、消費理念向品牌消費和品質消費升級的新時代下,品牌建設應成為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路徑選擇,打造高質量、高附加值的“中國品牌”能夠助力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

二、品牌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補齊經濟增長短板的重要因素

(一)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與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首次寫入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同時,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最終落腳到了效率的提升上,而效率的提升則是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生產率是決定一國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率的關鍵因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與核心即是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Solow(1957)在研究美國經濟增長時發現,資本與勞動投入只能解釋12.5%的產出增長,而另外87.5%的部分則無法通過資本與勞動投入來解釋。由此,Solow用外生的技術進步對來自資本與勞動投入以外的“餘值”進行解釋,並演化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理論。全要素生產率是用於度量除了土地、資本和勞動力這三種基本生產要素之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重要指標[2]。伴隨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等經濟增長的短板逐漸被克服。在經濟新常態下,長期以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資本、勞動要素紅利正在逐漸消失,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因此,在當前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下,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短板。這就需要不斷挖掘能夠驅動全要素增長的新要素、新動力,通過各種創新形式來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二)品牌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創新要素

在傳統研究中,品牌通常被定義為市場營銷領域的概念。但在以創新競爭為核心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後,與技術創新、管理、制度等新要素同等重要的核心與稀缺性資源。伴隨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土地、勞動、資本等制約經濟增長的短板逐漸被克服之後,技術創新、管理、制度、企業家、品牌等創新要素對於生產規模擴大和生產效率提升的作用逐漸被認可。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發展趨勢下,品牌在促進生產力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上所起到的作用將日趨顯著。在市場競爭中,質量和品牌始終是有機統一的——品牌是質量的象徵,質量提升最終要體現在品牌的美譽度上;成功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都能使相關生產者獲得溢價收益[3]。無論是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還是產業品牌、區域品牌乃至國家品牌,其本質與核心都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最終都是要挖掘經濟增長的內在潛力。經濟內生性增長的關鍵就在於“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從這個視角來看,以品牌為核心,整合各種創新要素,優化資源配置,是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增強經濟質量優勢的題中要義,而品牌一定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創新要素之一。

總體來看,全要素生產率主要由資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觀生產效率兩個部分構成[4]。從宏觀視角來看,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如生產要素由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轉移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從微觀視角來看,企業通過新技術的引入、與新技術相適應的人力資本優化、組織結構的改善和管理制度的變革等,可以提升企業績效,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品牌對於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品牌的增長效應,即作為新經濟時代的新興要素,品牌自身具有較高的創新價值與效率。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在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直接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中,要素的投入規模以及要素質量對於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至關重要。從當前全球人均財富位居前列的國家與地區來看,其經濟發展並非依靠傳統的自然資源等有形資產,而是加大對以品牌為代表的無形資產投入。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在新經濟時代,品牌要素乃至品牌資本能夠並將成為基礎性生產要素與戰略性資源。品牌具有的創新價值以及知識密、智力密集型程度更高,同時也具備稀缺性、難以模仿和替代的經濟特性,能夠直接進入到社會經濟生產、消費、流動等各領域和各環節,持續增長的品牌資本投入能夠帶來規模的節約、資本配置的優化,並推動知識進展,從而直接促進創新與生產效率的提升。

第二,品牌的溢出效應,即品牌對於其他傳統要素以及要素配置具有提升與優化作用。傳統要素的質量提升以及要素配置效率的優化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實現路徑。品牌要素不僅自身具有較高的創新價值含量,同時能夠產生強大的溢出效應。品牌要素的應用、擴散與滲透能夠對資本、勞動、企業家才能等傳統生產要素產生改造與提升作用,從而改善傳統要素的質量。同時,通過與傳統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機配比,提高傳統要素的利用效率與邊際效用,並促進要素結構在各部門內部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重新調整與資源再配置,從而優化要素配置效率,並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更為顯著的提升。

第三,品牌的關聯效應,即品牌投入能夠進一步加快企業組織變革、管理模式優化、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積累等互補性行為的產生。根據企業資源戰略理論,現代企業組織是一系列資源和能力的集合,簡單擁有單一的核心能力並不能彌補其他能力的不足,而必須要關注資源的互補性,只有通過對自身擁有或外部購買的資源與能力進行創新整合運用,才能創造出企業獨特的、長期的核心競爭優勢[5]。品牌資本的持續積累及其效能的提升與企業的創新活動緊密相連:一方面,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組織結構變革、研發資本投入、人力資本集聚等創新活動能夠帶動品牌內涵的拓展以及品牌資本的增值,提高品牌資本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品牌建設以及品牌資本投入反過來能夠進一步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及其作用提升[6],品牌能夠成為企業吸引資本、信息以及專業化人才集聚的重要途徑。由此循環往復,品牌資本與企業各類創新資源與創新活動互動協同,從而產生越來越顯著的“品牌溢價”作用,加快推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可持續性增長。從企業經營的視角來看,企業在不斷加大品牌建設投入的同時,相應的組織變革、管理模式改進、商業模式創新、研發資本投入、人力資本積累等相應的互補性創新行為也將隨之開展,從而能夠提高內部資源管理效率,促進各資源的協調、組合與互動,由此帶動企業生產效率與績效的大幅提升。從區域或者城市發展的視角來看,當一個區域品牌資源得到不斷投入並快速聚集起來之後,相應的配套與互補性資源,如新的市場需求、新的產業分工、新產業部門和新業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等也將持續不斷地進入,由此產生強大的品牌虹吸效應,這些互補性資源又會進一步對品牌的發展起到越來越堅實的支撐作用,從而共同推動區域與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及其生產率的提升。

(三)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及對策建議

不同於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與貢獻,品牌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在生產與消費的互動與融合過程中實現的。品牌建設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其發展壯大可以為國家與企業組織釋放可持續的生產動力[7]。因此,加快品牌經濟的發展,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戰略保障。

1. 立足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快品牌戰略頂層設計

品牌不僅僅是產品與市場的競爭,更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戰略選擇,對品牌的定位也應該從單純的市場定位下向多元的國家經濟與戰略安全定位升級。從國家層面來看,品牌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佈局;從企業層面看,品牌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路徑選擇;從產品層面看,品牌是當前迎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我們必須從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去認識並推動中國品牌的發展與崛起,踐行“三個轉變”,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提供新的動力源泉。

從政府層面來看,要儘快從頂層設計上建立以國家品牌建設為目標的整體戰略部署和發展機制,強化品牌發展的制度供給。第一,要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地區壟斷,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優化品牌發展環境;第二,要儘快搭建品牌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品牌企業創新資源集聚;第三,要儘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創新資源有序流動、促進世界品牌崛起的良好競爭氛圍;第四,要推動形成中國的品牌標準體系,樹立國際社會認可的中國標準,從而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話語權和定價權。

2. 構建能夠支撐品牌生態性增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品牌的建設與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題中要義,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必須具備一個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任何品牌的發展,都必須具備質量與創新並重的實體經濟基礎。良好的產業基礎能夠為國家品牌形象及戰略的打造提供堅實支撐。自主品牌與知名品牌的缺失是中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軟肋,而產業“大而不強”同樣是國家品牌建設和自主品牌培育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需要構建起能夠支撐品牌生態性增長、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真正支撐起中國品牌的發展,並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轉型。

打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雄厚與堅實的現代化產業基礎的著力點不在於增長速度的更快,必須大力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質量與創新並重,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品牌”的轉變,這與強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密切相關。必須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不斷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的出現,才能真正實現基於自主創新能力的品牌建設,提升國家品牌的全球競爭力,從而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背書。

3.以質量與創新為基礎,加強企業品牌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品牌以質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代表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任何能夠成功崛起並走向國際市場的品牌,其背後一定是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支撐,而質量和創新正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是企業提升生產效率與經營績效的關鍵驅動力。從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產品遍佈全球市場,但“中國品牌”往往成為劣質、廉價、低附加值的代名詞,這也反映出中國企業品牌建設的缺失。因此,培育並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品牌發展潛力、能夠提供高質量有效供給的世界級品牌企業,對於支撐中國品牌強國建設至關重要。

對於企業來說,一方面,必須增強品牌意識,堅持創新引領,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改善產品與服務供給,同時要注重品質,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強勢品牌,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戰略性領先的關鍵。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大品牌投入的同時,必須加強品牌與其他創新資源的協調配合能力,協調、有序、動態地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各種創新性互補資源,從而逐步構建起企業獨特、持久的品牌競爭優勢。

4.以品牌發展支撐高質量供給,釋放消費增長潛力

十九大報告中,消費對於經濟的重要作用被多次提及,如“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等等。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看,201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消費始終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與可靠動力。在社會主要矛盾轉換以及消費升級的新時代,品牌必將成為釋放消費潛能、尋求消費增長新動力的重要抓手。

第一,以品牌轉型支撐消費升級。品牌的建設與轉型發展,既要適應消費升級的趨勢,同時更要注重品牌自身的“超前性”及其對消費升級的“引領”作用。一方面,品牌需要適應不斷分化的市場、分散並聚合的消費群體以及持續滲透的互聯網思維,來滿足消費者持續升級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品牌必須去思考如何激活與創造高品質的中高端消費新需求,從而推動消費結構乃至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這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新時代賦予品牌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

第二,推動“輕奢品牌”發展,強化供給結構創新。伴隨國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升級,智能化、品質化、知識化、健康化、綠色化的高質量消費需求不斷凸顯,主力消費群體開始追求真正的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相比價格偏高的傳統奢侈品牌,以及難以滿足創意與品質雙重消費需求的流行品牌,“輕奢侈”品牌將越來越受到富裕階層日常消費以及中產階層個性消費的普遍青睞[8]。根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佈的《2017/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40%以上的90後受訪消費者更加偏好“輕奢品牌”[9]。因此,推動大牌副線、風格品牌與原創設計品牌和優勢產能相結合的“輕奢品牌”的擴張,對於準確把握中國消費市場轉型趨勢與品牌建設方向、挖掘消費市場巨大潛能、明確中國品牌差異化發展與定位、推動供需結構升級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汪同三. 深入理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N]. 人民日報,2018-06-07,07版.

[2] 汪同三,郭美晨. 高度重視中國品牌建設[N]. 人民日版,2018-07-22: 07版.

[3] 蔡昉. 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 中國社會科學,2013(1): 56-71.

[4] 陸亞東,孫金雲. 中國企業成長戰略新視角:複合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與方法[J]. 管理世界, 2013(10):106-117.

[5] Vomberg A, Homburg C, Bornemann T. Talented people and strong brands: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brand equity to firm valu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3):2122-2131.

[6] 李稻葵:品牌經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民族品牌工程點贊[EB/OL].
http://www.lwinst.com/report/6167.htm, 瞭望智庫,2018-01-23.

[7] 才大穎. 倡導生活美學 打造輕奢品牌[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7-09-08: 006版.

[8]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 2017/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R]. 2018-02-06.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企業競爭的日益升級,現代企業的市場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品牌的競爭,品牌競爭力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1] 汪同三. 深入理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N]. 人民日報,2018-06-07,07版.

[2] 汪同三,郭美晨. 高度重視中國品牌建設[N]. 人民日版,2018-07-22: 07版.

[3] 汪同三,郭美晨. 高度重視中國品牌建設[N]. 人民日版,2018-07-22: 07版.

[4] 蔡昉. 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 中國社會科學,2013(1): 56-71.

[5] 陸亞東,孫金雲. 中國企業成長戰略新視角:複合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與方法[J]. 管理世界, 2013(10):106-117.

[6] Vomberg A, Homburg C, Bornemann T. Talented people and strong brands: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brand equity to firm valu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3):2122-2131.

[7] 李稻葵:品牌經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民族品牌工程點贊[EB/OL].
http://www.lwinst.com/report/6167.htm, 瞭望智庫,2018-01-23.

[8] 才大穎. 倡導生活美學 打造輕奢品牌[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7-09-08: 006版.

[9]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 2017/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R]. 2018-02-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