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祕訣居然這麼簡單?

你平時會讓孩子做家務嗎?

“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這句話出自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假期扒了扒他的成長經歷,發現他們全家都真的厲害!

朱棣文出生於一個美國華人家庭,40歲就成為斯坦福第一位華人教授,50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背奧巴馬任命為能源部長。

朱棣文有兩個兄弟,哥哥朱築文是斯坦福的大學醫學教授;弟弟朱欽文是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他們都擁有博士學位。

而他們的父母,也是麻省理工的學者。

他們一家擁有12個博士,三代人都是教授,被稱為“美國最牛華人家庭”。

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方式,能在一家中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人呢?

朱棣文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這個秘密:“每個孩子都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做家務,年齡越小越好

其實,在關於孩子要不要做家務這個問題上,教育界早就開始研究了。

明尼蘇達大學做過一項時間跨度長達25年的深度研究。

他們追蹤了很多舊金山家庭孩子對家務參與程度的情況,並且按3-4歲、9-10歲、15-16歲,這三個年齡段,進行劃分。

最後發現,相比起9-10歲和15-16歲才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從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後,能更好地和朋友、家人相處,到了成年之後,有更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事業上也更加成功。

國外很多多子女家庭,孩子們很小就會被分配家務,相較而言,國內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普遍較晚。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1、做家務真的很值錢

在我們的固有觀念裡,做家務是一件“不值錢”的事情。

用做家務的時間,搭積木、讓孩子被幾個單詞,難道不香麼。

我們作為成年人,總是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功利,卻忘了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齒輪在轉動

我們總在想:我們的孩子未來是要做大事的人,怎麼能做家務呢?

我們是孩子的媽媽,理所應當地包攬下孩子所有的家務,一路上為他們遮風擋雨,保駕護航才行。

孩子是家裡的未來,理所應當地去做看書、畫畫、音樂等等,這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情啊。

但事實上,從技能提高來講,很多玩具、遊戲可以開發的技能,家務一樣做得到。

諾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採訪中說: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別小看孩子,有時候他們比你認為得更聰明。

當你說,“寶貝幫我把水果盤子拿過來。”

也許你會看到,她跑去廚房看到了水果盤子,踮起腳夠了夠沒夠到,然後跑去洗手間,把洗手檯下面用來蹬著洗手的小凳子搬到廚房,然後蹬著凳子,夠到了盤子,拿過來給你。

不必驚訝,孩子的執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積累的。

家庭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選個特定的時刻,和孩子正襟危坐來“教、授”,而是每時每刻的潤物細無聲。

你覺得家務沒有價值,但其實家務是對孩子的全技能訓練。

不管是擇菜、整理玩具還是丟垃圾,其實都可以在玩耍中鍛鍊寶寶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很多的大運動和精細運動。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2、做家務可以獲得自信

做家務,絕對是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成本最低的事情。

當一間亂糟糟的屋子,被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條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呢?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當他們把自己的小襪子疊起來放進衣櫃裡、把玩具桌的桌面擦的乾乾淨淨,孩子會覺得自己像大人一樣完成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

成就感這種東西,不是靠大人誇出來的,是靠孩子自己做出來的。

而做家務,是少有的、孩子可以輕易完成並且不容易失敗的事情。

對疊被子充滿了自信、對刷碗充滿了自信、對收拾玩具充滿了自信……

這種自我肯定的累積,是今後孩子挑戰學業和事業自信來源的根基!

你的孩子最近無精打采麼?你的孩子經常自我否定麼?

那就讓他們做家務吧,讓他們在做家務中獲取信心,以做家務為起點,去做更多事情。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就像那句著名的演講:

如果你早上鋪床了,這相當於你完成了當天的第一個任務,這會給你一個小小的成就感,激勵你執行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小任務就會變成很多個大任務。

3、家務鍛鍊孩子的大腦

什麼?!做家務那麼無聊,怎麼會鍛鍊孩子的大腦?

是的,你沒看錯,我們最想讓孩子擺脫的家務,正是孩子學習的基礎。

這一代孩子太“幸福”了,因為大人為他們打造了一個人造的有趣世界。

每當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馬上會有人跑去“招待”他們,否則,大人就會覺得自己不稱職。

我們更不會打發孩子獨自去處理疊衣服、整理玩具這類無趣的工作。

因為在我們眼裡這些工作既無趣又無用。

但是你可知道,正是這些最單調的工作,才能訓練大腦在“無趣”狀態下工作和運作,而這與學校裡需要的“工作模式”是一致的。

很多孩子上小學後,當被要求學習背課文、背單詞、寫字時,經常會說:“我不會寫、這太難了、沒意思!”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為什麼他會這樣覺得?

因為他的大腦沒有形成正確的“工作習慣”。

大腦正確的“工作習慣”,不是通過無盡的樂趣來訓練的,恰恰是通過最“無趣”的事情訓練出來的。

任何成就的背後,必然都會忍受大量無趣。

就像很多人羨慕李佳琦一秒鐘賣掉幾百萬銷售額的口紅,薇婭20分鐘賣掉814套房子,年入20億,靠一張嘴就把錢賺了。

但你可知,李佳琦曾連續試色380支口紅,最後嘴唇幾乎都要裂開,他創下塗口紅最多的吉尼斯紀錄;而薇婭,普通人一分鐘最多說250個字,薇婭可以說876個字!

這都是通過“無趣”的訓練成就的。

也許你會說,有興趣就可以抵擋無聊。

但是,興趣只能保證你比普通人更快進入一個行業。

比如,最近幾年飛速發展的電子競技行業,外人看來這是一份“打打遊戲就能把錢掙到手”的有趣輕鬆職業。

但是,這個夢並不能讓人變成職業選手。

曾是《魔獸爭霸》的統治者,被稱為“人皇SKY”的李曉峰曾透露:

自己做職業選手時,每天訓練10小時,最長訓練過18小時,他會練到拿起鼠標就眼睛模糊,大腦無意識——即便這樣,還要練習很多盤。

這樣的練習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他30歲退役。


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家庭的養育秘訣居然這麼簡單?


只有擁有忍受無趣練習的能力,你才能保證熟練度,才可能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在工作中取得好成就。

想要孩子以後擁有這種能力,是可以從小就鍛鍊的,最簡單的,就是讓寶寶從早期就習慣做一些單調的工作,讓大腦形成“工作習慣”,幫孩子奠定未來大腦“可工作性”的基礎。

做家務是很無趣,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啊。

就像Twitch創始人Justin Kan說過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痛苦的,但它同時也很美好,你必須接受好處和壞處共存,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則好時光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家務吧,讓他們在無趣中,多呆一會兒,沒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