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尽人皆知,但能知道全诗和作者的寥寥无几

“腹有诗书气自华”尽人皆知,但能知道全诗和作者的寥寥无几

文|丁十二

图|网络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

网上有段子说:日暮黄昏,和心爱的人手拉手散步走在湖边,看着一群大雁飞过天边,读过书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没读过书的人只会:wo cao,太tm好看了。

但仔细想想这并不是段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尽人皆知,但能知道全诗和作者的寥寥无几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事实证明,读书多的人与读书少的人,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是绝不相同的。

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而如果不读书,你就会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的出处和作者都不知道,然后随意给它配上一些网络语,还觉得很牛的样子。

言归正传,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和董传留别》,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苏轼,因为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留诗赠别董传。此时的苏轼还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因为写诗写进了监狱,还被贬谪到黄州,为了生计得在黄州东坡自耕自种,然后才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雅号,自此便以苏东坡的名号在中国历史上活了千多年。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苏轼在凤翔遇到董传的时候,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内在的风骨气质。当时他正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写这首诗对他表示肯定和鼓励。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腹有诗书气自华”尽人皆知,但能知道全诗和作者的寥寥无几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是在说董传的衣着装扮和精神状态:即使在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此处本是“身上裹着粗缯大布”,诗人故意颠倒顺序就表明“粗缯大布”已是常态,伴随着董传的人生历程。

“厌伴老儒烹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一句是在写董传的远大志向:董传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着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言下之意是说董传不甘心过贫苦日子,他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瓠叶味苦,“烹瓠叶”代指苦日子。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此联是苏轼在想象董传登科后的情景:囊中空空,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眼花缭乱的“择婿车”包围。“寻春马”化用唐代诗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意。《唐摭言》记载:唐代公卿世家有榜下择婿的风潮,所以诗人化用为“择婿车”。苏轼的意思是让董传不要考虑钱的问题,安心备考,只要能考上,都不是问题。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尾联承接颈联,继续对董传表示肯定和鼓励:苏轼希冀也相信董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向世俗夸耀,那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董传”的名字。

这首诗写到这里,看似与前文有点脱节,实际并没有,因为苏轼这所有的想象和鼓励都是基于董传“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董传只是一个天天吼着要参加科举却胸次全无半点文墨的粗鄙之人,那苏轼也是断然不会想象他金堂题名的种种情景的。

同样,为什么要读书?

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同时,还可以让父母“得意犹堪夸世俗”。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上哪去找?

“腹有诗书气自华”尽人皆知,但能知道全诗和作者的寥寥无几

最后,十二想说点自己的心里话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两天在网络上肯定充斥着各种书单,但我想说的是,别人的鞋子未必合自己的脚。

读书是在质还是在量,读书的量变是否会引起质变,对此,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初见惊艳,再见倾心,久见清醒,终见庆幸。同一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发现。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所以我今年并没有读很多书,但我将有的书读了很多遍,我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读了不下十遍。网上有人说,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一个小丑,这个“小丑”该怎么去解读,林语堂先生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我想看完这本书你的心里会有答案。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苏轼”,但这个“苏轼”应该是我们自己去书里读出来的。

如果你喜欢读书,如果你想为孩子选一本课外读物,那这本《苏东坡传》一定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一本读了不会后悔,不读一定会有遗憾的书。

如果,你(或者孩子)刚好喜欢苏轼或者因此喜欢上苏轼,那就更好了。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