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梁羽生,筆下的江湖絢爛多姿,令人嚮往。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小孩來說,披著床單從床\凳子\沙發等地方往下跳,亦或者和小夥伴打鬧時大喊一聲“降龍十八掌!”,應該是普遍的童年回憶之一。由此衍生出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童年嚮往,即使長大後的現在,也不時會跳出來影響一下我們。
只可惜,大口吃肉好解決,大碗喝酒……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更不要說像大俠一樣,“咕咚咕咚”灌下一罈子,然後罈子一摔嘴巴一抹,大喝一聲“痛快!”
在酒的面前,我們都是“三碗不過崗”的小蝦米。難道酒量好是大俠的標配?
這就不得不從古代的釀酒技術說起了。
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無論儀狄還是杜康,可以明確的是,“酒”的概念在夏商時期已經出現。
作為農耕民族,我國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很多地方已經興起了農業。而隨著農業的發展,穀物種植產量提高,必然有穀物堆積存儲。而在古代,嚴實的穀物存儲難以實現,穀物容易受潮發芽。當穀粒(如麥子、玉米、稻子)一旦受潮發芽時,谷芽就會自發地分泌出一種糖化酵素,把穀粒中的澱粉水解成麥芽糖,以作為它滋長和生根的營養。而麥芽糖一旦生成,又與空氣中浮游的酵母接觸,就會產生出酒。
因此,早期的酒,如漢朝時期的稻酒、黍酒、秫酒等,多以糧食酒為主。這些酒的共同特徵就是酒精度都不高,根據歷史記載描述,直到唐代濾酒主要使用的還是壓榨法,蒸餾水要在至少元代以後才出現。而在沒有蒸餾條件下的自然發酵酒,由於酵母菌在酒精濃度達到20%後,就很難繼續發酵,所以釀造酒精度大約是在0度至18度之間。
和現代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那麼,這句話就能上場了→→“酒嘛,水嘛,喝嘛”。大俠喝酒必須像喝水!喝兩瓶啤酒就醉什麼的也太不夠大俠了!
說到這裡,應該會有人想到“三碗不過崗”。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四·燒酒》:『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結合《水滸傳》作者時代,可以得知,武松這時候喝的酒,已經是蒸餾加工過的了。蒸餾酒的度數和現代白酒差不多,約莫有30~60度。怪不得店家敢說“三碗不過崗”。不過,畢竟是農耕時代,沒有現代工業和化肥支持,糧食產量並不能夠支持蒸餾酒的推廣,因此普遍還是以低度酒為主。所以大俠們仍舊可以用罈子喝酒來突出自己的江湖豪氣。
而到了現代,化肥和農用機械的出現讓糧食產量大幅提升,能夠支撐起釀酒所需。同時,利用精密儀器分析白酒成分,如白酒中醇類、酸類等,不同含量的佔比對白酒整體風味產生影響,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打出標準的、具有參考價值的色譜圖,其它容易汽化的成分,例如乙酸、丙酸、乙醇等則可以通過氣相色譜儀得到分析。不但酒精的度數能夠調整,醬香濃香各種香型的秘密也被一一掌控。
所以,酒量好只能說古代大俠們的標配,如果穿越到了現代,酒量如何可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