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現象:

兩三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熟練的操作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操作起來還真沒想過是個兩三歲孩子。 甚至有個別小朋友特別沉迷看電視,不喜歡出去玩,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與人交流。

現在更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不得不長期待在家中,上網課,該學的在學,看電視,日日不停地看,有時父母沒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更是變本加厲地每天看電視、玩手機。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朋友敏兩夫妻都是初中老師。疫情期間要上網課,讀大班的兒子平時沒什麼時間照看,就天天看電視,時間長了,電視裡的臺詞倒會了不少,

可是視力卻下降了很多,前幾天還很我訴苦,說不知怎麼辦?兩夫妻都上網課,還要改作業,沒時間理孩子,孩子都近視眼了。

孩子近視,敏夫妻倆有說不出的苦,一方面是自已的孩子、另一方面是自已的學生,任何一方都需負責任。敏說:希望能儘快開學,過回以前的日子,那樣可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

一、小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電視、手機?

有不少家長經常像《大話西遊》中唐僧嘮叨孫悟空一樣,一邊喋喋不休地說孩子不停玩手機、不停看電視,一邊自己也不停刷手機。家長這樣做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裡,天天嘮叨不讓看電視、不讓看手機,偏偏就越記在心上,天天想看,天天看。

家長的過度囉嗦引起“白熊效應”。

從科學角度解釋,當人們準備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時,其實是準備抑制這個念頭,但大腦中會下意識地找一下腦海中是否存在這個念頭,這樣的過程反而是強化了本來想要抑制的念頭,從而就產生了所謂的“白熊效應”。

例如:越想戒菸的人,戒菸越困難;越想睡覺的人就越睡不著。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1.孩子情感空虛。

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平時在家除了自己家裡人,極少小朋友互相串門玩,尤其是住在城裡面的家庭。和小朋友玩大多數是在幼兒園或者在樓下的花園,可是出去玩也要家長在有時間的前提前,所以孩子很多時間只能在家與電視、手機為伴。

對面的黃姨在家帶一年級孫女,才一年已經戴了兩三年眼鏡。平時父母上班,早出晚歸,回到家女兒早睡覺了。黃姨平時買菜、做飯、收拾屋子,也一刻沒閒下來,很小開始孫女就是一個人看電視,出門見面也不會打招呼,別人叫她時,不回應只是用眼睛看一下。

2.家長工作忙。

為了生活,每個家庭的大人都在忙碌,父母不得不早出晚歸,因此也總用工作忙做藉口,上班忙,下班也忙,連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沒有。老人幫忙處理家裡大小事情。不得不用電視、手機來“敷衍”孩子。

3.父母本身是“手機控”。

家長自己本身就離不開手機。90%的家長回到家裡後都變成低頭族,完全忽視孩子的存在感。(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將工作帶回家處理,業務繁忙的背後,孩子看到的是玩手機。)在家裡,孩子一天到晚看到的都是這個畫面,耳濡目染,慢慢地孩子也養成這樣的習慣。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二、小孩子長期看電視、手機的危害性。


1.孩子的視力受損。

都說眼晴是心靈的窗戶。

有大部分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吃飯,拿手機或電視作為誘餌,因此孩子在幾個月開始到上小學都一直有這個壞習慣。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正,即使改正,也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時間才可以改正。

尤其很多爺爺奶奶,拗不過孩子,又溺愛孩子,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孩子說了算。電視、手機的內容也不是管合不合適孩子看,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可以了。

2.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長時間沉迷在電視或手機裡面的故事情節,想學故事裡的主角,甚至動作,從而不想和別人交流,也不喜歡戶外活動,慢慢變得不合群,性格也會變得內向。比如有很多男性小朋友喜歡超人動畫片,就以為自己真的是超人了,要買超人的玩具,超人的衣服,動作也是學超人的,天天打怪獸的意識已經在腦袋“生根”了。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接觸電子產品;2-3歲的孩子可適當每天看20分鐘左右,不要超過30分鐘。

3.影響到身體健康。

小孩看電視玩手機會對脊柱的發育造成影響,因為小孩看電視玩手機的時候,喜歡躺著,趴著,歪著。長時間保持這樣的姿勢,有可能會引起小孩頸椎病的出現。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也有不少家長為了孩子能安靜吃飯,就讓孩子邊吃飯邊看手機或電視,這樣會分散孩子注意力,導致對食物食而無味,影響胃酸的分泌及胰腺各種酶的分泌,導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

三、“門檻效應”改掉孩子沉迷手機、電視的習慣。


“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遲。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費時費力難以成功的要求,卻樂於接受較小的、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

曾經看到個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就是復父母的縮影。

1.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平時回到家裡的時候,在孩子面前儘量少玩手機,多陪陪孩子,那怕是和孩子聊聊天,一起玩耍做手工,一起玩玩具。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講講故事,引導孩子愛上聽故事,愛上看繪畫書。在這樣的氛圍裡,相信孩子很快會改變這個毛病

孩子有些必須要用到手機的地方,儘可能在家長的陪同下一起獲取手機上、電視上的知識。同時建議家長走進孩子的世界,讓手機、電視只是孩子獲取故事或知識的渠道。

也許剛開始孩子不願接受看書、講故事、玩遊戲。但家長可以先從一天的5分鐘開始,只利用5分鐘時間聊聊孩子高興趣的話題。以後每天再慢慢增加時間,直到完全引起孩子和你互動的興趣。

堂妹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習慣拿手機出來看這看那,有時看視頻,視頻發出的聲音惹得孩兒老把頭扭過去偷看。看見孩子不吃飯時,堂嫂就大聲問:看什麼看,不好好吃飯?孩子回答:你不是也不好好吃飯嗎?堂嫂無語。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2.培養孩子的作息習慣。

白天家長有時間儘量陪伴孩子,讓孩子少看電視,到中午該休息就休息,那怕孩子睡不著,也讓孩子閉上眼睛休息休息,閉目養神。

例如剛開始,孩子不肯關電視休息,我們可以說讓電視、手機休息休息,先是十五分鐘,再慢慢增加,孩子也容易接受。我們別一開始就強迫孩子關機,當我們提出孩子不要看電視、玩手機的時候,孩子肯定不會做到按照你要求短時間內做到的。只有從小的細節開始,才能進展到大的事情。

3.不強行撤掉電視,手機。

家長有時看到孩子看到半夜也不肯睡覺就強行關了電視、手機讓孩子自己去睡,而自己在看電視或手機看到半夜。那樣孩子心裡不平衡,為什麼你可以看而我就不能看?心裡帶著情緒也很難讓孩子入睡的。

我們可以先對孩子提出比較低的要求,比如孩子一天24小時有一半時間是再看電視或者玩手機。你可以讓孩子第一次先提早十分鐘關機睡覺,然後再逐漸添加時間,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變得不再沉迷電視、手機。

總待在家裡,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家長試試“門檻效應”

結語:孩子完全沉迷電視、手機肯定是不好,家長必須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但現在生活在互聯網時代,電子科技不斷更新換代。手機、電視也是孩子們或取知識得一種渠道。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得到更多方面的學習,而減少依賴電視,手機。

伊迪絲·埃天隆在《電視的教育作用》一文中寫道:“偶爾看電視的一年級孩子比起從不看電視的孩子,詞彙量手富程度至少領先一年。越是聰明的孩子從電視中獲取越多……總的來說,從教育角度看,電視對孩子有幫助的,不論他天資如何。”

我不是建議孩子無節制看電視、玩手機,只是適量地看才是對孩子有利。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