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曹操在位期間一共討伐吳國三次,其中兩次親征,分別是黃初三年(222年),黃初五年(224年)和黃初六年(225年),這三次伐吳第一次三路伐吳聲勢浩大,但也沒什麼收穫,反倒讓曹丕相繼失去了張遼,曹仁等人,後兩次的進攻也是虎頭蛇尾,曹丕沒怎麼打仗,反而兩次都行軍到了廣陵,卻因天寒地凍或者其他原因,灰溜溜的退兵了,可以形容為雷聲大雨點小。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而劉備蜀漢這邊,經過222年的兵敗夷陵,劉備至少損失了2萬的兵力,據說最多是5萬兵力,二是損失了多名武將,如張南、馮習等,而且接連遭遇了關羽,張飛的死,再加上夷陵兵敗,劉備精神上遭遇了打擊,並且變得一蹶不振,所以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所以對比東吳,蜀漢才是實力最弱的,曹丕為何趁蜀漢實力大減,趁機攻打蜀漢呢?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自從孫權擊敗黃祖後,東吳就沒有遭受過重大失敗

劉表死後,東吳和劉備共同結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劉備奪取了大部分荊州控制權;隨後孫權以索還荊州為由奪取劉備佔據的長沙、武陵、零陵三郡的一半,又趁關羽北上征戰之際奪取了剩餘劉備佔據的荊州。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反觀蜀漢,奪取漢中,幾乎耗盡益州數年的積蓄;荊州又被孫權奪走,劉備和關羽先後因此去世,實力大減。但蜀漢雖然實力大減,但憑藉山脈和險隘,完全可以自保。曹魏雖然軍力強於蜀漢,但難以短時間滅蜀漢。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蜀漢雖弱但無法卒滅,曹魏最佳的策略就是削弱實力大增的東吳,不給東吳具備和曹魏抗衡的勢力和基礎。這就是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以三路大軍親征的原因。若非瘟疫,曹魏就奪下了東吳的江陵。而東路的曹休則擊敗東吳的呂範。曹丕三路攻吳,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在目的上都相同:遏制東吳實力的增長,削弱東吳。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蜀漢休養生息,無暇顧及魏吳之間的爭鬥。

劉備病逝後,託孤丞相諸葛亮。諸葛亮重新派遣使臣與孫吳修好,與之休兵。南中得知劉備病逝,趁機發動叛亂,諸葛亮帶領大軍平叛,最終解除了南方的威脅。如果此時曹丕征伐蜀漢,蜀漢機會沒有多少抵抗力。但曹丕的戰略是先消滅孫吳,只要孫吳一滅,蜀漢就會不戰而降。但由於疫疾、氣候等原因,特別是曹丕去世太早,年僅四十歲就病逝,曹魏沒有按照預定的戰略消滅孫吳,給了蜀漢休養生息的機會。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諸葛亮利用這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經過五年的時間恢復國力,硬生生地把蜀漢從死亡的邊緣再次拖了回來。建興六年(228年),曹丕病逝兩年後,諸葛亮才能夠組織有限的兵力,開始了北伐的事業。直至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終因蜀漢勢力不足,難以取得較大的成就。最多也就是對曹魏保持慅擾,牽制曹魏的勢力,以不能使其對孫吳全力征伐,以此延續蜀漢的存在。對於消滅曹魏、匡扶漢室,那僅僅是一個北伐的口號,蜀漢一直不具備那個實力。

曹丕稱帝后,為何猛攻東吳,而對蜀漢不管不問?

由此看來,曹丕對蜀漢不聞不問,只是猛攻孫吳,其戰略是正確的。但歷史的偶然性導致了這一戰略結果沒有實現,實屬意外。這也算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吧。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