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思維:真正會說話的人,簡單聊兩句,對方就秒懂了

文/楓少

去年年底,和朋友去北京玩,在去南鑼鼓巷的途中,我們不小心繞到衚衕裡了,而且還是死衚衕。

原路返回的時候,剛好遇到一位當地的大叔,我們問他怎麼走,那位大叔告訴我們往南多少米出去,再往西走多少米,東西南北各種接力走。

當時,我的腦中瞬間浮現出一幅“貪吃蛇走迷宮”的畫面,繞來繞去,瞬間就被繞暈了。

對於一個南方人來說,用“方位語言”來找路,確實有些困難,客氣地表示感謝之後,我們只能跟著地圖導航,繼續摸索。

在工作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人都習慣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沒有考慮對方傾聽的感受,很容易造成“溝通困難”的局面,讓對方覺得你“不說人話”。

長期用這種方式去溝通,不僅會傷害人脈關係,還會錯失很多機會,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的詛咒” 。

類比思維:真正會說話的人,簡單聊兩句,對方就秒懂了

一、知識的詛咒。

斯坦福大學的伊麗莎白·牛頓教授曾發起一個實驗。

她把實驗的參與者分成“敲擊者”和“傾聽者”兩組,敲擊者需要戴上耳機,一邊聽著在美國耳熟能詳的歌曲,一邊根據旋律在桌子上拍打節奏,然後,讓傾聽者來猜這首歌的名字。

測試了120首曲子之後,傾聽者只猜出了3首,正確率不到2.5%。

伊麗莎白·牛頓教授讓敲擊者預測傾聽者猜對的概率,大部分的敲擊者給出的回應是:

“這還不簡單?正確率起碼50%。”

他們認為這樣的遊戲很簡單,但是,他們的猜測和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

為什麼敲擊者會覺得傾聽者可以根據節奏猜出音樂?他們的這種自信源自哪裡呢?

其實不難理解,當一個人在敲打節奏的時候,他可以聽到自己腦子裡的歌曲,但是,他卻無法站在聽眾的角度去思考,反而會認為那些分離的、凌亂的拍打聲,和他們聽到的歌曲差不多。

當伊麗莎白教授向敲擊者公佈真實的實驗數據之後,大部分敲擊者都不相信,反而還提出質疑:

“他們怎麼會這麼蠢?連這種簡單的歌曲都猜不對?”

這個現象就叫做“知識的詛咒”。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敲擊者”這個角色,他們常常會被自己知道的歌名、節奏給限制住了,誤認為對方也能懂。

如果無法破除這種詛咒,你自己講的再賣力、再起勁,對方也會聽的一頭霧水。你覺得他們理解能力差,同樣的,他們也會覺得你不說人話,故作高深。

其實,這就是一種非常失敗的溝通。

類比思維:真正會說話的人,簡單聊兩句,對方就秒懂了

二、如何打破這種詛咒?

那麼,怎麼破除這種詛咒呢?

慧言幫創始人--寺昆老師在《言值》一書中分享過一個思維,叫:“類比思維”。

他在書中用自己的一個經歷,講明瞭“類比思維”的運用:

“寫書是一件“燒腦”的事情,這本書才寫到第二章,我的脫髮越來越嚴重,感覺像一棵蒲公英,風一吹就紛紛脫落。”

這個自嘲的段子就用了“類比思維”。

類比就是用“已知的事物”來說明“未知的事物”,達到秒懂的效果。

比如說,上述提到的這個段子,寺昆老師想讓讀者知道寫一本書有多燒腦,於是,提出了“脫髮”的概念,他覺得這還不夠。

於是,用“被風吹落的蒲公英”來形容自己寫書時“脫髮”的狀態,一下子就讓讀者知道寫一本書,到底有多燒腦了。

這就是運用“類比思維”的好處:

讓對方“秒懂”你。

“類比思維”還可以用來說服或啟發對方,用一種全新的體驗,刺激或引導對方去思考。

比如說,下面這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

老禪師知道後,還是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併為他沏茶。在倒水時,杯子已經倒滿了,老禪師還是不停地倒,一直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這個人覺得非常不解,於是就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裡倒?

大師聽了之後說道:“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嘛還倒呢?反正已經裝不下了。”

聽了這話,這個人瞬間懂了老禪師想表達的意思,於是羞愧地低下頭,開始改變態度,虛心地向老禪師請教。

在這個故事中,老禪師就巧妙地利用了“類比思維”,用“倒滿水的杯子”諷刺來訪者傲慢無禮的態度,提醒對方不要驕傲自滿,才能學到更多知識。

學會“類比思維”,可以幫你打破“知識的詛咒”。

類比思維:真正會說話的人,簡單聊兩句,對方就秒懂了

三、3步用好“類比思維”。

既然“類比思維”這麼重要,那我們該怎麼用呢?

寺昆老師在《言值》 一書中也分享了3個技巧:

1、留心發現、及時記錄靈感。

關於“類比”的靈感並不難找,它就散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到的就是及時記錄。

比如說,你和朋友出去逛街,心情本來非常好,結果,在轉角的咖啡店剛好聽到一首歌,瞬間勾起了你的傷心事,你就可以把這種感覺記錄下來。這種感覺是一種非常大眾的“經驗素材”,用它來解釋一些感覺,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的一些特徵、鼻子聞到的一些味道、耳朵聽到的一些聲音、嘴巴嚐到的一些味道、手觸摸到的一些感覺,都是靈感的來源。

只有留心發現、及時記錄這些突然出現的靈感,你在做“類比”的時候,才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易於對方理解,也會更有說服力。

這個方法聽著簡單,但卻需要不斷訓練,才能提高你的敏銳度,不會錯失靈感。

2、探索事物間的相似點。

這個方法很好理解,就是要了解“類比”三要素:本體、喻體和相似點。

想要用好類比思維,還需要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

比如說,把“靈感”比喻成“露珠”,那它們就存在一個相似點,就是“稍縱即逝”。

再比如,把“極其脆弱、敏感的心理狀態”比喻成“泡沫”,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易破”。

所以,一定要多去探索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才能成功地用好類比思維。

3、引導對方用類比思維思考問題。

你在和領導或同事溝通的時候,是否也有遇到過對方無法理清思路、難以表述的時候?

寺昆老師在和一位女職員溝通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時那位女職員在工作中遇到難題,覺得自己難以勝任。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目前的狀態。

於是,寺昆老師就用“類比思維”引導她講出了困惑。

他問那位女職員,如果把她現在的狀態比做辦公室裡的某個物品,最像什麼?

那位女職員的目光開始在辦公室裡搜索了起來,最後定在寺昆老師桌上的一個充電寶。

她說她自己就像一塊沒了電量的充電寶,想為項目持續輸出自己的能量,但是儲電量卻遠遠不夠。

明白了她的想法後,寺昆老師又開始引導她去思考,會選擇用什麼方式為自己充電?

很快,這位女職員就開始去思考、並講出自己可以提升能力的渠道了。

這就是引導對方運用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

這個技巧是為了幫助對方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

想要用好類比思維,一定要留心觀察、及時記錄靈感,多去探索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同時,還要學會引導對方用“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


類比思維:真正會說話的人,簡單聊兩句,對方就秒懂了

精華總結:

本篇文章我們主要講述了三個知識點,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第一個叫“知識的詛咒”。我們需要打破這種詛咒,不要用對方很難理解的語言去溝通,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你“不說人話”。

第二個叫“類比思維”。這個思維是打破“知識詛咒”的一把利器,用好這個思維,不僅可以讓對方秒懂你的意思,還能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

第三個是用好“類比思維”的3個小技巧:

① 留心觀察、及時記錄靈感。

② 多去探索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

③ 引導對方用“類比思維”去思考問題。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內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點贊收藏!

- END -

我是楓少,今日頭條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90後薦書達人,關注我,讓知識成為你最大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