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这是我个人观影史上,最被打脸的一次。

肖战&李沁&孟美岐。

当红小生+电视剧咖+唱跳少女。

以及,老牌香港导演,搭配内地玄幻大IP。

无论怎么看,都免不了烂片的嫌疑。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然而。

喜逢中秋佳节,有个好女孩非要我陪她看电影。

走进影城,挑来挑去,我俩却发现——

正在上映的其它影片,我俩都已看过。

出于无奈,我俩只好硬着头皮买了这两张票。

结果?

借用好女孩的一段观影感言:

“本以为又是一部《三生三世》,却莫名闻到了古典武侠的气息。”

《诛仙Ⅰ》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诛仙Ⅰ》的卖相,究竟有多像烂片?

它前期的海报,到处充斥着廉价感。

黑底加上金色笔刷,刷刷刷随便一划,再加上日期和名字就弄完。

用好女孩(美术生)的话说,她只要两分钟(不算字体)就能做得差不多。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但我敢说,无论特效还是剧情——

《诛仙Ⅰ》都比大部分同类作品更养眼。

不信?

先说特效。

仙山之上,仙气氤氲,众多修仙者漂浮而去。

整体观感诚然略显廉价,却颇具一种东方美学意境。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鬼王宗四大圣使——

一个抡圆刀,从地心钻出疯狂滥杀;

一个扮猪头,表面上笨重呆傻,耍起剑来却凌厉如麻。

还有一个好似病鬼的老头,操控着爱吃人血的恐怖娃娃。

以及一个无脸男,用诡异的步伐,让对手越反抗就越害怕。

由于没看过原著,我并不知道这些角色名字叫啥。

但,仅出场了短短几分钟,这些配角甚至龙套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片后半段,画风突然从喜剧合家欢,变成一种老港片式的邪典幽幻。

熟悉《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观众,很难不由此心生怀念。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以上作品的导演皆为程小东

这说明什么?

资方的每一分钱,都被用在了刀刃上;

主创的每一丝想象,都被用在了内容构思上。

在我看来,《诛仙I》确实是程小东导演,近年少有的还魂之作。

我知道,这篇文章发出后,我本人将会面临种种骂声。

因为,《诛仙I》的票房虽远超市场预料,口碑却在逐渐下沉。

豆瓣评分,已从上映之初的6.7,降到了5.4的低分。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那么,我为何还要坚持写这篇文章?

原因一:好女孩想看我写这篇文章。

原因二:大部分观众对《诛仙I》的抨击,着实欠缺理性,令我大失所望。

其中,最热门也最过火的一类“影评”,即是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当红小生。

某些人妄自揣测,认为《诛仙I》的资方和主创,企图利用肖战欺骗观众。

企图打一套流量明星+粗制滥造的组合拳,骗取上映头两天的票房。

流量电影被上海堡垒关上的门又被诛仙1打开了?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事实果真如此吗?

恕我直言,简直荒诞!

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我早就关注过《诛仙》的新闻资讯。

如果我没记错,《诛仙Ⅰ》的开机时间,应该是去年十月份。

那时,《陈情令》还未开播,肖战只演过几部没人看的冷门小烂片。

其最辉煌的履历,也不过是在《捉妖记2》里跑了个龙套而已。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说白了。

《诛仙Ⅰ》当初选肖战当主演,根本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省钱。

肖战爆火后,《诛仙Ⅰ》追加的投资也没给演员,而是用在了后期制作上。

所以,什么片方企图骗钱,什么流量明星组合拳,完全是空穴来风的谣言。

更何况——

时至今天,流量明星+粗制滥造,真的还能骗到钱吗?

记得《上海堡垒》上映首日,凭借鹿晗的大量粉丝,拿到了票房七千万。

可,只过了一天,电影内容就被口口相传,瞬间成了没人看的公认大烂片。

最终票房,也不过才一亿三千万。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反观《诛仙I》——

诚然,它的运气很好。

在卖相一般的情况下,意外凭借当红的肖战,取得了首日票房一亿四千万。

接下来呢?

第二天,票房破两亿;第四天,票房近三亿。

即使电影内容几乎已全部流出,它也仍然稳坐第一名。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怎么回事?

不是说,流量明星只能撑住头两天票房,等口碑出来后电影就要扑街吗?

可为什么,已经到了第四天,《诛仙I》还在继续蝉联冠军?

难道是,这波观众太脑残?不看质量只看颜?

要我说,不是这波观众太脑残。

而是某些所谓“文艺青年”,审美上充满了偏见。

尤其某些所谓“书粉”发表的批判,真令我哭笑不得。

他们说来说去,核心思想无非在于,故事改编幅度太大,没能将原著还原。

也就是说,这电影看起来,不像作家萧鼎写的那部《诛仙》。

所以,他们要抵制。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这理由……有毛病吗?

恕我直言,简直荒诞!

没错,我的确没看过《诛仙》的原著。

不过,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们看过六小龄童版《西游记》吗?

你们看过周星驰版《大话西游》吗?

你们看过动画版《大圣归来》吗?

作为一个读过三遍吴承恩《西游记》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包括以上三部在内,绝大部分《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都不符合原著。

都是经过大刀阔斧,仿佛去韩国做了手术的“魔改片”。

唯一的例外,是张纪中版《西游记》,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原著60%的内容。

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他本是天蓬元帅临凡,只因错投了胎,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西游记》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那么,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能说,张纪中版《西游记》是一部好作品吗?

最起码,我们不能说,张纪中版《西游记》超越了六小龄童和周星驰吧?

我们批判一部电影,可以用万千种方式,但是绝对不能说它“不像原著”。

因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本身就与文学有着很大不同。

《东邪西毒》《霸王别姬》《卧虎藏龙》《让子弹飞》……

以上这些电影,倘若没对原著进行“魔改”,几乎是不可能成为经典的。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诛仙Ⅰ》的水平已经能和那些经典作品比肩。

但,它也绝不是《封神传奇》《三生三世》《阿修罗》那样的大烂片。

在我看来,《诛仙Ⅰ》的存在,有那么一点像当年的《大话西游》。

都是魔改原著,都是喜剧外壳,都是内核悲剧。

什么?你说没看出来它的内核悲剧在哪里(当年《大话西游》也是如此)?

好,我就从头给大家捋一遍。

以下内容含剧透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多年以后,张小凡故地重游,想起草庙村被屠的往事。

儿时,张小凡和基友林惊羽,目睹一名神秘人士,将他们的双亲全部杀死。

青云门大竹峰首座田不易意外来到,林惊羽果断拜师,一心想要报仇雪恨。

另一边,张小凡却无心报仇,也对修仙争雄无动于衷。

张小凡哪都不想去,只想戴孝为自己的双亲守墓。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不过,张小凡毕竟孤苦无依,只是一个弱小的孩童。

为了生存,张小凡被田不易收进青云门,并与师姐田灵儿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虽来到了仙气漂浮的最高学府,张小凡却没有立志,没有努力练武。

十年,张小凡的武功只练到了第二层,做饭的手艺却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在这个人人都想脚踏青云,走上人生巅峰的青云门,张小凡却与世无争。

只想陪着田灵儿,体会依山傍水的小日子。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一次巧合,张小凡意外习得了佛门绝学:天音功法。

又一次巧合,张小凡意外唤醒并得到了两大神器:嗜血珠、摄魂棒。

也因此,张小凡被魔教之女碧瑶盯上,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一方面——

张小凡被师兄强行带走,偷看小竹峰的女生练功。

眼看快被发现时,张小凡意外被师兄推了出去。

就这样,张小凡又与青云门学霸陆雪琪结下了不解之缘。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发现没。

从投身青云门,到习得绝学手持神器,再到与三个女人结下渊源。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意外”和“被”字,都与张小凡的主观能动性无关。

说白了,面对人生,张小凡一直都没有选择权,一直都被外部力量牵着走。

七脉比武大会上,面对昔日基友林惊羽,张小凡根本舍不得大打出手。

却因噬魂棒威力实在太强,意外将林惊羽捶得遍体鳞伤。

比武结束后,张小凡怒而扔掉了噬魂棒,并说:

“我赢了一场比赛,却输掉一个好兄弟。”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什么意思?

在张小凡的价值观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高于,淳朴的生活和温暖的人情。

《诛仙》的背景,是个仙魔并立的世界,每个角色都有着所谓的崇高理想。

唯独张小凡,既不是仙,也不是魔;

既没有拯救苍生的宏图大志,也没有成为世界霸主的欲望野心。

诚如张小凡的名字一般,他只是想做一个凡人,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但。

很多时候,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是无法由自己掌控的。

影片最具象征性的两个情节——

被发现身上布满瘙痒虫后,师兄们连问都没问,就把张小凡扔进锅里蒸。

被发现噬魂棒是魔教宝器后,青云长老们二话不说,直接软禁了张小凡。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接下来——

鬼王宗宗主率领四大圣使,与青云门展开决战。

临危之际,是张小凡救了青云门的所有人。

可掌门道玄,却以苍生之名义,要将张小凡杀死。

为了天下苍生杀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张小凡到底做错了什么?

或者说,张小凡到底做了什么?

张小凡什么都没做。

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这仙魔混战的世界里,人,注定要被夹在中心。

无论你自己是多么无辜,都无法左右命运的漂浮。

毁掉中国电影的不是流量,而是偏见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诛仙》原著想表达的核心主题。

可我知道,这部电影的整体故事,都立得住。

前半段的喜剧风格,诚然略显港片套路。

但无论笑点还是节奏,都把握的行云流水,并不空洞无物。

《上海堡垒》为何会狠扑,《诛仙I》又为何会很火?

流量电影,究竟是走到了末路,还是又杀出了一条血路?

事实上——所谓流量电影,如今根本就不存在。

如今的电影市场,虽然有时仍然难免偏激,不过观众早已不再人傻钱多。

绝大多数时候,票房远远高于成本的电影,都不会是一部坏电影。

在我看来,《诛仙I》的水平中规中矩,优点与缺点都是可圈可点。

它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作品,也没有能够青史留名的艺术生命。

四五个亿的票房成绩,放它身上既不算多,也不算少。

与电影本身相比——

豆瓣上那些言之无物的一星差评,才真的配不上那么多流量和赞誉。

或许,真正对中国电影有害的,并不是所谓流量明星。

而是那些自以为客观,实则完全出于发泄欲的偏激影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