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商人——秦商

臨近年關,全國各地陝西商會都陸續舉辦慶典活動,最近參加了江西陝西商會、九江陝西商會辦事處的活動,老秦人齊聚一堂,秦人、秦音、秦情讓我陷入無盡的對陝商追憶之中。千百年來,秦人在古代建立了很多很多陝西會館,會館是秦人用來祭祀、聚會、提供商業信息交換、提供學子食宿地方。到了現代則是各省成立陝西商會。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秦商精神。

行商天下

陝西和陝西人,不光是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同仇敵愾,也不光是有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宏圖霸業,也不只是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歷史,除了政治的赫赫光彩,也還有秦人行商天下,均輸天下的商業帝國。秦商始於商代,興起於漢唐,興盛於明清。明清以來,他們壟斷著全國重要的八大產業:鹽業、茶業、木材、藥材、水煙、皮貨、布匹、當鋪。在全國各省建立或者參與建立的會館達352座,以陝西人的商鋪為主的街道有53條。他們曾與晉商、徽商一起顯赫一時,成為三大商幫之首,在長達500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為中國明清的經濟繁榮和技術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曾幾何時,“八千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成為不少人揶揄諷刺陝西人的引用經典語句,亦或是被用來形容關中物產豐饒的寫照。還有本土作家提出陝西人的“城牆思維”,保守、陳舊的觀念。對於這些,我曾無數次聽過,總是感覺不舒服,這不是我見到的陝西人,不是我見到的父老鄉親寫照,心底也時常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我還曾聽說,陝西人不會做生意,你看脾氣是“生冷蹭倔”。南方人店裡,你一進去,店員熱情問候,而陝西的店裡,總是一副你愛買不買的樣子。這也是我對陝人做生意的直觀感受。對於商業經濟我只能欣賞於南方的發達,西安為代表的的陝西,唯一能留給我自豪的就是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和璀璨歷史文化。我想大多數陝西人都和我一樣,我們歆羨晉商、徽商、鹽商的商業文化。其實不然,我們不僅有古都的文化自信,我們也有陝商的文化自信。陝西商人,也就是秦商,在明清時期成為十大商幫之手,富甲天下,商行天下,榮耀之極。我們也曾有輝煌的商業貿易歷史,“秦商大賈、西秦大賈”成為歷史閃耀的名詞。

西北大學的李剛教授是秦商研究領域專家,他喜歡舉《張連賣布》的例子間接說明秦商過去的輝煌。《張連賣布》是在陝西當地膾炙人口的秦腔劇,其中有一段唱詞是這樣的:

先把那渭南縣當鋪坐下,西安府開鹽店咱當東家。蘭州城京貨鋪招牌懸掛,西口外金剛鑽發上幾車。穿皮襖套褐衫騎驢壓馬,燒黃酒豬羊肉美味有加。娶妻小賽過那南京俏畫,買丫鬟和小子裝煙倒茶。清早起人參湯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窩拌成圪塔。張口獸琉璃瓦高樓大廈,置九頃水澆地百不值下。銀子多使不了這該怎咋?尋幾個好夥計四路訪查。幸喜得四路里糧食漲價,百十名走粟行銀賺萬八。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勢大,訪巡撫坐總督佈政按察。

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在《野議·鹽政議》中論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 晉商、徽商之所以名揚天下,是在於會宣傳,熱於宣傳,不信你看多少影視劇,小說都與他們有關。陝商則鮮見於大眾視野,這也符合陝商特點,低調內斂。翻看歷史,無數史實證明,秦商明清時期絕對是商幫之首。他們憑藉自己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國家政策,依靠“厚重質直,忠義仁勇”秦商精神,依靠“三硬商人(人硬、貨硬、脾氣硬)”,依靠“誠信”精神,走出了“拓北庭院、走西口、蹚古道、上北京、下蘇杭”的商業貿易通道。

秦人的貿易通道是由於長安城的優勢地位決定,秦漢以來張騫出使西域“鑿空”之旅,追隨而去的就是秦人,唐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長安(今西安)。他們從長安城出發,經過扶風、鳳翔、隴縣、天水、蘭州(另外一路是涇陽、彬縣、平涼、蘭州)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進入青海、西藏,進入新疆,甚至進入中亞、歐洲。他們把中原內地物產販賣西域,又把西域產品販賣中原內地,促進了經濟貿易發展,這就是拓北庭。秦人又從西安出發經三原、銅川、延安、榆林、內蒙古、張家口,把內地貨物販賣口外,又把口外貨物販賣內地,這叫走西口。秦人從長安出發經過渭南、潼關、永濟、靈寶、洛陽、北上北京,這一路以進京趕考和商業並進,畢竟北京是帝都,所以官員和商人都比較多,形成上北京的路線。隨著明朝“食鹽開中、茶馬貿易”政策實施,他們又沿著川陝古道,經漢中、成都、雅安、瀘定、康定、巴塘、西藏,進行茶馬古道商業貿易,這就是蹚古道。或者經漢中、成都、自貢、宜賓,順江而下,到貴州、南京,直至蘇杭,或者從西安出發經過商洛,到龍駒寨(今丹鳳縣),轉水運,進入丹江,再轉漢江,經襄陽、荊門進入武漢,再順江而下到達蘇杭。這就是下蘇杭的線路。這大概是陝西最早的“米”字交通線路。這個與現在高鐵線路高度吻合。

秦商們在這樣的米字商業貿易線路上,創造出了明清500年的燦爛秦商文化,他們在這些路上開創出了很多國內第一,也促進了南北東西的貿易發展,經濟技術的發展。


帝國商人——秦商

陝西省米字型高鐵樞紐圖


帝國商人——秦商

蹚古道


鹽運天下

明朝初創,剛坐上寶座的朱元璋覺得自己坐的還不夠穩當,他覺得蒙古殘餘勢力和瓦剌部族雖然被趕往版圖最北邊,但是還可能隨時反撲中原,於是他設立九邊進行防禦。問題來了,這麼多邊防軍鎮,需要大量後勤給養,要朝廷供給實在麻煩,也有心無力。於是有了“食鹽開中”國家政策,意思就是國家號召商人把糧食運送邊關賣給軍鎮,獲得鹽引,然後商人用鹽引購買鹽,販賣到指定地點。這樣就解決了邊關糧食問題。陝西秦漢就被稱為“天府之國”,關中盛產小麥,距離邊關又近,所以首當其衝。

他們把糧食販賣到邊關,獲得鹽引,有部分直接從陝北鹽池就可以獲得鹽,販賣出去,而大部分需要去揚州,所以陝西鹽商在揚州紅極一時。明清兩朝,陝西只出了三位狀元,明代武功康海、高陵呂柟,清代韓城王傑。明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高中狀元。三年後,同鄉興平人劉瑾專擅國政,康海不喜劉瑾,從未去拜謁劉瑾。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夢陽彈劾劉瑾,被捕下獄,為了救自己的好友李夢陽,康海只好求見劉瑾,劉瑾為了拉攏這個陝西的老鄉狀元,第二天就放了李,誰知道過了一年,劉瑾被除,李夢陽反而誣陷康海,從此康海辭官,放浪山水和朋友王九思文詠於陝西,康海從此經商成為鹽商,還購置康山別墅,乾隆皇帝下揚州曾在此下榻。由於秦商在揚州經營鹽業發家致富,他們建立會館、戲臺,舉辦宴會、聽戲。康海獨善此好,鑽研秦腔,培養自己班底。狀元到底是狀元,把自己才情盡撒江南,風靡一時,他自己創作了《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遊春》等劇本,他還扶植周至人張於朋、王蘭卿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張家班,最後改名華慶班,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被國家接管。就這樣康海在秦腔發展史上留下濃重一筆。同時在揚州的陝西鹽商興建豪宅,在秦淮河兩岸置辦商鋪,盡享奢華。清初《揚州竹枝詞》中寫道:“鄉音歙語兼秦語,不問人名但問旗”。隨著徽商、贛商滲透,以及戰爭爆發,最後陝商棄淮入川。

清代乾隆年間,陝西韓城籍36歲青年,王傑因為寫的一手好字,被乾隆欽點狀元,列三鼎甲之首,消息傳出,在京陝籍官員紛紛祝賀,慶賀之際,新狀元提出集資籌建陝籍會館一事。 第二年,保安寺關中會館落成。王傑最後做到東閣大學士,出任軍機大臣,內閣首輔。嘉慶帝抄和珅家就是王傑主持,王傑還把乾隆賞賜的一座宅院贈給家鄉商人,作為韓城會館。


帝國商人——秦商


帝國商人——秦商

秦商翻過秦巴山脈來到了自貢,由於食鹽開中後,打破了千年來國家“鹽鐵專賣”的制度,秦商們又獲得了鉅額鹽業利潤,他們乾脆合夥在自貢直接投資鹽井。康熙年王三畏堂、李有四堂就進入自貢,越來越多的秦商加入,他們經營鹽業、典當幾乎壟斷了自貢商貿。他們和當地人合作,對地塊租賃打井,見滷水,就可以分紅,但大部分收益是商人的,約定10-20年後歸本地人。據學者研究秦商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自貢發行了中國第一支股票,一共三十股,地主佔6股,秦商24股。1835年,陝商又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開鑿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深的井,叫燊海井,深度1001.42米。走在異鄉的秦人,始終是外人,始終是漂泊他鄉,他們獲得財富後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會館,抱團取暖,建立自己的文化圈。自貢的秦商活動鉅額財富,為了彰顯自己財力,他們以修建“武聖宮”名義修建了西秦會館,會館雕龍綵鳳,色彩紛呈,人物多樣,尤其是戲樓簡直就是“桂殿蘭宮”。這個西秦會館完整保存下來,現在成了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通過建築規模和裝飾來看,大大的超出了民間建築規格,這是違反清朝禮制,但是因為叫“武聖宮”,祀俸的是關羽大帝,清朝皇帝再厲害也得向神明低頭。陝西和山西曆來因為秦晉之好、地緣相近、風俗相同,再加上關羽是山西運城人,兩地相鄰,所以山陝商人經常在一起做生意,一起祭祀關羽大帝。這就有了很多武聖宮,或者山陝會館。以至於在四川地區曾流傳出“皇帝開當鋪,老陝坐櫃檯,鹽井陝幫開,麴酒陝西來”的民謠俗語。

陝西商人帶著鹽、布匹、木材從自貢進入宜賓,沿著長江運輸。因為陝西從商朝開始就釀酒,再加之漢唐是京都,所以釀酒業發達。隨著陝商進入這些地方,他們把自己家鄉手工工匠也帶到這些地方,這其中就有釀酒師傅。據說他們改良了瀘州老窖、五糧液,但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有關茅臺酒來歷。陝西鹽商商號“協興隆”,在全國有70多家分號,劉老闆和田老闆,受當地人邀請參加宴飲,他們喝了一口當地“洋柯曲”,太過於辛辣,難以下嚥,兩人肯定操著陝西話,私下說到:這道是個錘子,難喝的很,改日讓他們嚐嚐啥是酒”。

劉老闆回到家鄉後,馬上就去鳳翔柳林鎮昌順酒坊請了師傅,用赤水河的水和高粱,經過9次反覆勾兌終於滿意,這就是“茅臺燒鍋”,最後經山西汾酒師傅改良,成為最終茅臺酒。後來秦商們在這裡又開始經營酒坊,“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傳及一時,成為茅臺鎮發展寫照。

茶運天下

秦人經商實數無奈,一半是利潤,多半是天災人禍所致,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畢竟在古代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低等,耕讀才是流行出路。但是明末三秦大地,地震、水旱災害,加上極端氣候發生,莊稼收之甚少,所以他們也是無奈而經商。但凡能吃飽喝足,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有誰願意背井離鄉,行商萬里。行商之路可是艱辛異常,秦人就是這樣能吃苦,才能把生意做到天下首幫。

茶馬交易就是青藏、西藏、川藏、新疆、蒙古地區盛產良馬,這些馬耐力、速度、免疫力都強,作為冷兵器時代,馬匹就是致勝法寶。歷代都建有馬廠,而且“馬政”都是重要的治國方略。一句話,沒有馬你就等著失敗吧。成吉思汗就是憑藉蒙古鐵騎橫掃歐洲。邊區有馬牛羊,沒有蔬菜,常吃肉食,沒有維生素補充,所以身體容易生病。《明史·食貨志》謂:“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茶,這樣的神奇樹葉,解決了少數民族的維生素問題,所以朝廷頒佈茶馬交易。茶馬互市,最早興起於唐朝,宋朝定型,明清興盛。在這裡一定有人困惑,為啥不直接拿錢買。這個在宋朝時候就是拿銅錢買,但是少數民族把銅錢拿去鑄造兵器,所以宋朝就規定不能拿銅錢,用茶業交換。自宋朝以後歷代朝廷頒佈政令,不允許一顆茶種流入邊關,沿途關卡都會檢查。中國歷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戰爭頻發,所以朝廷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制約少數民族。所以有了茶馬互市。

陝西漢中市著名的茶業產區,最早秦商就把漢中的茶業行銷甘肅、青海。到了最後,漢中茶不夠用了,他們就把湖南安化的茶往外運,因為是三伏天才能運送到涇陽,在這個時候進行加工,成為風格獨特的磚茶,這才有了著名的“茯磚茶”。

涇陽姚家就是鼎盛的富商,特別是他們在雅安的“永聚公”商號以及後來的“天增公”茶號,幾乎壟斷了雅安“茶引”的90%以上,成為陝西商人在四川的“茶葉大王。全盛時,雅安一條街都是姚家商鋪。以姚家代表的陝西商人創造了一種職業經理人制度。東家是出資方,掌櫃是運營的。東家不參與經營管理,但是有選擇誰來經營權力。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職業經理人。至今姚家還有部分後人在雅安生活。

在雅安上裡古鎮,它處在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位置,有同樣來自涇陽的韓家,他們販賣陝西布匹、茶業到雅安和康定,又把雅安土貨販賣陝西,然後在自貢開了七八個鹽井,自此發家致富。全盛時候在上裡盆地選了7個風水寶地,建了很多三進、五進院落,雕樑畫棟,庭院幽深,富貴榮華。上裡古鎮又稱為五家口。俗話說,韓家銀子(官商錢多)、楊家頂子(官宦世家)、陳家穀子(屯糧大戶)、張家棍子(骨科習武)、許家女子(漂亮勤勞)。我在這裡生活工作了2年,早都聽本地楊氏家族鄉親說韓家人以前是要飯,逃荒來的,後來發家致富,他們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把父親叫“大”,他們則是“阿爸”。當我看到韓家康熙年來自陝西咸陽涇陽的介紹就倍感親切,在看到《韓氏家譜》,我就不以為然,斷定這是一個“土客”之間的矛盾產物,外地人發家致富,本地人還是窮的叮噹響,你有錢,我有官。你用銀子壘桌子,我用官員頂桌子。所以楊氏常念韓氏是要飯的。這其實也是歷史必然,韓氏先輩也許真的是逃荒經商而來,但他不是一個人而來,是隨著秦商隊伍而來,後來發家之後,老家可能也沒什麼人了,然後看上裡古鎮,山好水好,定居於此。

雅安市是十大茶源地,蒙頂茶很早就是皇家貢品,有道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山茶”,這其中以“蒙頂黃芽”最為出名,下來就是甘露,最普通就是毛峰。在這裡,漫山遍野都是茶山,所以這裡居民世代做茶。清明前採摘芽頭,清明穀雨之間採摘一芽一葉。穀雨後就是用鐮刀直接割,然後製作老邊茶,經由秦商販賣藏區。最早往康定背茶的是陝商自己叫的陝西后生,後來慢慢成為當地人,一步一步翻越蘆山,經過天全、瀘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這一路是高山大川,海拔也高,稍不留神就墜落山崖,能到康定實屬不易。

康定是漢藏交接地帶,據說犛牛過了康定就不行,所以漢人把茶磚背到康定這個小村子,然後藏族人再用犛牛拉回去。康定就這樣發展起來了。秦商來到康定,在城外支起了三個石頭,架鍋做飯,藏族商人來談這裡順便談生意,這就成了最早的“鍋樁”。再後來,發展成帶有中間人性質的“鍋莊”,鍋莊主人精通漢藏語言,連接漢藏商人。因為康定最早還被成為打箭爐,所以陝西人被稱為“爐客”,四川人被稱為川客。陝西人一到藏區,首先脫下自己陝西袍子,穿上藏袍,吃糌粑酥油,騎著藏馬,迅速和藏民打成一片,獲得藏民信任,穩固了秦商在這片土地地位。來自陝西的後生們想去藏區,還得先在雅安學幾個月《藏語會話》。由掌櫃的請的先生專門教:“天叫朗, 地叫撒。驢叫孤日馬叫打。酥油馬 [去聲], 鹽巴擦 [上聲], 大人鬍子喀蘇熱。卻是你, 可是他。喝茶檟統飯熱媽。來叫火, 去叫熱 [入聲], 番叫白米漢叫甲。”

越來越多的陝西人在打箭爐做生意,以至於這裡形成了一條“陝西街”,這裡經營茶葉的陝商茶店就有80家,他們分為兩幫,一幫是來自陝西涇陽、戶縣的商人,叫“河北幫”;另一幫是來自陝西藍田、臨潼、長安的商人,叫“河南幫”。以至於康區留下這樣的民諺:康諺雲: ‘老陝不至, 草亦不生。’窮其實, 雖草不生, 老陝亦至。” “老陝、豆腐、狗,走盡天下有”。

在康定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來自陝西戶縣“德泰合”商鋪少東家宋春與《康定情歌》。宋少爺被父親送來藏區做生意,結果他單單就看上了鍋莊女主人李大姐,他也入鄉隨俗去李家大姐窗下唱情歌,他用自己家鄉的歌曲,唱了個遍,每晚都去最終俘獲芳心,兩人走在一起,可是宋少爺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結果生意一落千丈。父親知道後,關了店鋪,接走他們,回了陝西。這個曲子來歷,說法不一,但很多不一樣的版本,都和陝西有關。

秦商們遍及四川,發家致富的秦商,還想在成都想建一座陝西會館,他們再有錢,只能遭人排斥,畢竟還是外地人,儘管也許成都本地人也是秦滅巴蜀,從秦國移民而來,或者張獻忠屠從山西和陝西,湖廣而來,但是由於先來居住,成了所謂的本地人,他們看不慣這些陝西商人。秦商要在成都建會館,買地都困難,好不容易費盡周折買到了一個爛泥塘(在今青羊區芙蓉飯店),成都人還是不放過,不準用川土填,這下激怒了秦商,秦商比較硬氣,不讓用就不讓用,於是號召陝西商人來川都帶一袋陝西黃土,用來填埋池塘泥坑,就這樣憑藉“楞娃”精神,一點點的填好地基,建立起成都陝西會館。由於這條街陝西商鋪很多,秦商們又讓娃娃們把這條街叫陝西街,叫了就給錢,從此陝西街流傳下來。

行留天下

秦人尚黑,所以傳統的門板,傢俱多以黑色為主,黑色給人威嚴莊重。秦人也被成為“關中楞娃”,脾氣是生、冷、蹭、倔,正是這些秦人特性,也就造就了秦商“厚重質直,忠義仁勇”的秦商精神。秦人憑藉國都優勢地位,憑藉中國中心地位,把東邊的東西販賣到西邊,把西邊的東西販賣到東邊,把南邊的東西販賣到北邊,把北邊的東西販賣到南邊,進行著跨地域長途販運,把商號開遍了全中國,促進了中國明清的經濟貿易交流,也造就了500年商業帝國,可以說是“帝國商人”。當然秦商崛起和“攤丁入畝、一條鞭法”對於人身的解放也有關,在這裡沒有細說。但是隨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敲響了大清帝國滅亡警鐘,也衝擊了秦商這種以大眾日常用品貿易行業,洋人用工業化、機械化的廉價茶業、紡織迅速搶佔了市場,好些秦商也成為了洋人的買辦(和鍋莊一樣)。再加上太平天國起義,連年戰爭,他們遭受不良軍官劫掠,最後也是傾家蕩產。500年的秦商帝國就這樣一蹶不振,從此沒落。

秦商也有一些後裔還繼續留在當地,紮根生活,他們留在了康定、雅安,留在了江南,留在了貴州,留在了蘭州,留在了青海,留在了北京……。慢慢的後世子孫只能憑藉族譜追憶輝煌歷史,也知道自己是從陝西來的,三代之後也就成了當地人。

餘秋雨說,故鄉,是我們祖先行腳的最後一站。誰知道秦商留在了當地,他們後代也會因為工作、生意又回了陝西。我們不就是華夏子民,不就是在中國這片土地家園遷徙麼,這也許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最深處原因。

我翻看葉廣芩《張家大哥》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她每到一處和當地文化人或者陝西商會組織聯繫,牽頭的負責熱,都是一句:老家來人了。四面八方的秦人匯聚一起和她暢談追憶秦人、秦商。

在這華夏大地,大江南北,只留下那一座座陝西會館(或山陝會館):自貢西秦會館、河南社旗山陝會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開封山陝甘會館、亳州山陝會館、山塘街陝西會館、洛陽山陝會館、成都陝西會館等等,他們成為秦商繁盛的見證。

在三秦大地上,只留下一座座宅院:孝義趙家、韓城黨家村、旬邑唐家大院、涇陽吳氏莊園、社樹姚家、陽郭賀家、信義焦家,也成為秦商輝煌篇章遺蹟。

在現代,秦商依然前赴後繼,他們是張朝陽、馮侖、趙步長、鄭翔玲等等。

最後但願陝西省各級領導,能在西安建立起“秦商博物館”為三秦兒女樹立商業的文化自信,新時代奮發而為。不在被人說是“城牆思維”。

2019年12月30日晚於中航城


帝國商人——秦商


帝國商人——秦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