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脑卒中并发症很多,其中肌张力障碍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约有80%的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

目前,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手段较多,我们希望本文在贴扎结合手法治疗方面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收获和思路,即通过功能性贴扎技术联合有效手法达到所谓的把治疗师的“手”带回家的目标。

一、如何做好贴扎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一、了解贴布

通常,贴布在背亲纸上会有10%左右的拉力,为自然拉力,而大部分的贴扎都是使用自然拉力即可,特别对于初学者,贴布量测多长,贴在身上就贴多长,不用刻意的拉扯贴布,不只会影响贴扎的效果,还可能因为过度拉扯而造成皮肤不适或容易脱落。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二、贴扎前评估

评估是重要的贴扎环节,不做评估很难实现贴扎的目的,评估包括(伤病评估、部位评估、贴扎效果预估、贴扎不良反应等)。

(1)明确目的:贴扎的目的要与伤病情况和肌贴所起到的作用相结合,贴扎目的决定贴扎的方法。

(2)伤病评估:伤病评估主要以患者主诉情况、外观检查、功能检查和特殊物理检查等。评估可通过VAS评分、活动范围测量、肿胀程度测量、肌肉力量测量等。

(3)部位评估:对贴扎部位的皮肤状况,毛发状况和活动范围等评估,为完成顺利贴扎,安全贴扎提供依据。

(4)区域评估:在贴扎时根据肌肉的起止点选择贴扎长度及区域,以“锚”“尾”为起止点来确定贴布的长度。特别是肌张力偏高的贴扎则选用较长的贴布,应符合1/3的贴扎原则。

(5)效果预估:在贴扎实施之前对贴扎进行预估,这一过程需要丰富的临床基础和贴扎经验。如果预估没有效果,应急需考虑其它方法,切记贴扎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对肢体产生的负担。

(6)不良反应预估: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排除,提前考虑应对措施,避免不良反应对肢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皮肤过敏或出血倾向等。

三、贴扎时的准备
(1)选择合适的贴布

选择合适规格型号的贴布,在贴扎前根据贴扎部位,目的进行贴扎前准备工作,即将贴布剪贴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将这个过程作为备形。肌贴裁剪需要专用的剪刀,肌贴备形依照形状分为:I形、X形、Y形、灯笼形、爪形等等,每一种形状的贴布在贴扎过程中都有不同的贴扎功效,因而了解每一种形状贴布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2)肌贴使用前的准备

①选用质量规格较好的贴布,专用的肌贴剪刀,75%的消毒酒精;

②对贴扎部位进行消毒及脱脂清理;

③将裁剪好的贴布移除背亲纸,避免手部触碰到胶面而影响到贴扎粘贴度;

④选择最佳的体位和贴扎摆位;

⑤毛发过多需要清除后即可贴扎;

贴扎的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贴扎效果的因素而定,主要影响因素有:贴布品质的影响、贴扎者的技术和摆位的影响、贴扎过多重叠的影响、被贴扎者体质及贴扎时的过多转折的影响。

二、如何做到功能性贴扎与手法相结合

(1)正确的评估;

(2)熟练掌握基本的贴扎技术;

(3)熟练掌握解剖学、生物力学、肌动学的理论知识;

(4)在牵拉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肌肉组织进行横向、纵向松解、肌腱压迫、肌筋膜等手法调整,帮助肌肉有效塑形,促使软组织回到正确的对位、对线上。


三、上肢肌群处理

(一)

①手指屈肌张力松解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治疗者与患者手指相扣、做手腕背伸向内挤压侧拇指在外(或挤压大鱼际)同时另一手对旋前圆肌、桡尺侧腕屈肌、蚓状肌、外在肌进行松解,降低手指屈肌张力。

②腕屈肌功能性贴扎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手腕处于最大背伸位,拉伸软组织,使用一条Y型和一条I型贴布,Y型以15~25%的拉力进行放松肌肉贴扎,I型贴布以中度拉力进行腕背伸肌功能贴扎。

(二)、

①肱二头肌手法松解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取坐位,肘关节自然伸展状态,最大限度放松肱二头肌、肱桡肌,治疗者将肱二头肌由外向内侧做横向松解、肌肉塑形,同时对肱二头肌肌腱进行挤压45S,反复进行,每次手法治疗4~5次。

②肱二头肌功能性贴扎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采取仰卧位,上肢肩关节外展>90度,肘关节呈最大伸展位,选取一条Y型贴布,以15~25%的拉力进行放松贴扎。

(三)、

①肱三头肌手法松解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对肱三头肌进行由内向外横向松解以及肌肉塑形,同时进行屈肘及肩关节内收牵拉,三头肌肌腱压迫持续45S,每次反复进行4~5次。

②肱三头肌功能性贴扎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采取仰卧位,肩关节前屈90度,肘关节充分屈曲,选择一条Y型和一条I型贴布,先将l型贴布以中度拉力顺肌肉走向贴扎,再将Y型贴布以15~25%的拉力进行放松贴扎,贴扎时要充分屈肘进行摆位贴扎。

(四)、

①胸大肌、胸小肌手法松解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大于100度,肘关节充分伸展,肩胛下垫一毛巾卷,治疗者一手做胸廓向外下牵伸进行松解,另一手向外牵拉,帮助胸大肌、胸小肌做横向按摩,反复进行,每次手法治疗4~5次

(2)胸大肌、胸小肌功能性贴扎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患者采取仰卧位,肩关节充分外展,最大限度拉伸胸大肌、胸小肌,选择一条Y型贴布,以15~25%的拉力进行贴扎。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软组织贴扎技术临床应用精要[M].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林冠廷.肌内效魔法贴扎宝典[M].香港四季出版社,2017.24-26;

[3]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储丽丽.肌内效贴布对缓解颈肩部肌肉紧张度的时效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53);

[5]郑悦承.软组织贴扎技术[M].台北:合记图书出版社,2007;

[6]余波;祁奇等.不同贴扎方式肌内效的回缩力特征及其改变皮下间隙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

[7]宋为平;刘怀清;实用肌贴应用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功能性贴扎技术有效手法结合治疗卒中后上肢肌张力障碍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