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喜馬偕爾邦,印度旁遮普與中國西藏文化碰撞交融之地,一位生於印度的廚師將在這裡開啟一段獨特的美食旅行。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我兒時生活在印度時,家裡在街坊四鄰里是第一個有電視的:一臺很大的黑白電視。鄰居和朋友偶爾會聚到我家看寶萊塢電影。這些電影都拍攝於喜馬拉雅山區的西姆拉(Shimla),一座曾在英屬印度時期作為“夏都”的美麗城市。那裡有迷人的殖民地風格建築、白雪皚皚的群山、連綿起伏的綠地,宛若天堂。

現在,作為一名專業廚師,我又被西姆拉所在的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多樣化的生活、語言以及飲食方式深深吸引。喜馬偕爾邦位於印度北部,地理位置獨特,臨近各邦及喜馬拉雅西部地區的人文風情在這裡交匯,是不折不扣的民族大熔爐。

喜馬偕爾人的日常飲食以扁豆、豆類、酸奶和牛奶為主:口味簡單,種類繁多,幾乎沒有什麼肉類。他們往往就地取材,不浪費任何食材。這種料理方式為我即將推出的烹飪書提供了很多靈感,所以我打算去那裡旅行。但母親的猝然離世令計劃一度被擱置。等收拾好心情準備重新出發時,我決定帶上父親。除了母親,他是另一個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我希望把握這次機會,多和他相處。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Verma dhaba 公路餐廳,廚師 正在製作roti麵餅。

從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規劃設計的北部城市昌迪加爾出發,我們坐車前往西姆拉並在當地的Peterhof酒店住下。這裡曾是多位總督的住處(英屬印度時期至少有7人),1991年火災後又進行了重建。

我興致勃勃,迫切想要邁開腳步去探尋。所以我留父親在酒店休息,自己動身前往第一站:印度高等研究院(Indian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

這座建於19世紀末期的印度—哥特式建築正傲然矗立於松樹和經過精心修剪的花木中。1945年,這裡召開了著名的西姆拉會議,會議將印度次大陸劃分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時過境遷,當年的會議場所如今已變身為西姆拉地標建築和博士生雲集的高等學府。

參觀完這座壯觀的建築後(門票50盧比,約合人民幣5元),我在附近找到一家咖啡館坐下,吃了土豆泥餡的bread pakoras(一種印度小吃,以麵包片裹上調製後的麵糊油炸而成,分有餡和無餡兩種),喝了一杯非常甜的印度奶茶(chai)。吃著這些當地食物,往昔回憶湧上心頭:學校放假期間,我和母親從西孟加拉邦的家裡出發,一天一夜後到達旁遮普(Punjab)的親戚家。那時我們總會吃bread pakoras,但我為什麼一直沒有自己動手做呢?

飯後,我搭上一輛出租車去山脊路。這片位於市中心的開闊區域擠滿 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從人群中能一眼分辨出誰是剛結婚不久的新娘:她們手上戴著亮眼的紅色chula手鐲,悠閒地坐在那裡欣賞風景。

在喜馬偕爾邦旅遊發展公司(Himachal Pradesh Touri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經營的Ashiana & Goofa餐廳裡,我們享用到了一頓正宗的本地家庭晚餐。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Manjhee 茶園,不同口味的茶 在等待客人品嚐。

在餐桌上,你找不到鹽和胡椒等調味品,取而代之的是洋蔥、辣椒、檸檬或酸橙,還有印度醃菜achar。

我們吃到了鷹嘴豆拌酸奶,一種很特別的搭配,還有孜然米飯jeera rice(米與小茴香混合蒸制)。這些簡單的美味讓我想起童年時與一位好友和她的家人共進晚餐的經歷。不過當時的食物主角是roti或薄面餅,搭 配鷹嘴豆,同樣也是一個簡單又神奇的組合。

前往蘭布爾

吃完又薄又脆的土豆餡aloo paratha(一種印度薄餅),我和父親元氣滿滿地坐車去往下一站:距離西姆拉東北部120公里的蘭布爾(Rampur)。

沿著山谷一路前行,沿途風光多變。投下巨大陰影的參天大樹、白雪覆蓋的山峰、古老的小村落,各色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蘭布爾市是連接印度與中亞和西藏的重要貿易樞紐。當地人告訴我,每年11月,蘭布爾就變得格外熱鬧,因為到時這裡會舉辦喜馬拉雅山北部最大的貿易盛會Lavi Fair,來自克什米爾、拉達克、中國的莎車縣,以及印度其他地區的商人都將齊聚此處,售賣各類商品:乾果、原羊毛、羊絨披肩,甚至還有種馬。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是春季,之後的8月份,印度政府宣佈取消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自治特權,嚴重影響了該區域的經濟。

我們的午餐是豐盛的Rajma chawal(腰豆咖喱配米飯),但時間緊迫,來不及細細品嚐。午餐後,我們動身前往毗摩卡利神廟(the Bhimakali Temple)。據說這座神廟是專為前Bushahr王國的統治神而建的,至今已 有800年曆史。

膽小之士恐怕無力承受這趟海拔2,100米上的高地之旅。

整座廟充滿了秘辛和魔力:有傳說稱,整座建築曾在1905年的一場地震後發生傾斜,但在緊接的一場餘震後又奇蹟般地迴歸原位。另外一些故事則提到廟裡有秘密地道,幾個世紀以來,祭司都是穿過這些地道去往附近的Ranwin村。

神廟遊客眾多,你推我擠。但與熙熙攘攘形成對比的,是它超然世外的寧靜祥和。祭司告訴我們,附近的喜馬拉雅山上有一條危險重重但又令人神往的“靈魂小徑”,每年只開放兩三週時間。

在獲得他的祝福後,我們離開了神廟。在前往下一站之前,我們決定休息一下,在蘭布爾的Bir Bahadur Palace宮殿附近找一家小吃攤喝杯茶。環顧一圈,大多數攤位都由男人看管,只有這家是兩個女人。看到她們衝我們微笑,我們便走了過去。其中比較年輕的那位一定是剛結婚不久,因為她的手上戴著紅色和白色的chula手鐲,眉心有一個醒目的紅點,嘴上也抹了豔麗的口紅,這些都是印度女性在結婚時才有的裝扮。

跨河險橋

早餐是在Nau Nabh傳統酒店吃的paratha(一種油炸麵餅),雖然味道不及之前在西姆拉吃過的paratha,但足以填飽肚子,讓我們有能量前往旅途下一站:格爾索格小鎮(Karsog)附近的Kalasan園藝農場。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早餐由Kalasan 農場自產的雞蛋、果汁等食物組成。

我們選擇的是一條羊腸小道,除領略到令人歎為觀止的美景,也體驗 了什麼是心跳加速。

當我透過車窗看見一座搖搖晃晃的行人橋橫跨在薩特萊傑河(Sutlej River)上時,我立刻被吸引住了,連忙讓司機停下車。我克服了恐懼走到橋上,以一種危險的方式過了河。

當然,冒險是值得的,因為我欣賞到了這次旅途中最難忘的景色:群山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湍急的河水從中間嘩嘩流過。

沿著這條陡峭狹窄的山路,我們終於抵達農場。來之前我們就已經預訂好了住宿。農場主人維克拉姆·拉瓦特(Vikram Rawat)和家人熱烈歡迎了我們。他們在我們每個人的額頭都塗上了一個象徵榮譽、愛和成功的紅點,還送給我們每人一頂當地人稱為topi的喜馬偕爾民族小帽。這種帽子最初是為了冬天時給頭部保暖,如今已成為喜馬偕爾邦的文化標誌。

15年前,當時已是銀行家的維克拉姆來到Kalasan村,妻子拉傑妮鼓勵他開辦一個果園和示範農場。按照規定,只有在邦內出生的人才可以在這裡購買土地,拉傑妮正好符合條件。

維克拉姆選擇了一種非傳統的蘋果種植方式:高密度種植。他學會如何用克隆根莖繁育,並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到豐富經驗。起初,政府還 有其他一些果農都批評他的種植方式,但事實證明了一切。現在,每年都有5,000多名果農到他的果園觀摩學習。

他和妻子還有女兒沃蘇(Vasu)和查魯(Charu)一共僱傭了38名員工。蔬菜、豆類和蘋果都是自己種的。為了獲得牛奶和雞蛋,他們也養了奶牛、山羊和雞。他們還出售自產的蘋果汁和蘋果醋。

很幸運我能和他們一家人一起做飯,還見識到一種本地區特有的經過發酵製成的roti麵包。發酵 jalebis(一種印度甜點,麵糊油炸後浸泡糖漿)、發酵dosa(麵糊攤成的薄煎餅)或發酵米糊薄煎餅都很常見,但維克拉姆一家強調說roti麵包經過發酵後對腸道有益,而且易於保存。工人外出時,往往找不到陰涼的地方儲存食物,發酵roti麵包對他們最合適不過。

麵粉加入酸奶(而不是水)揉成麵糰,然後靜置發酵一天,最後形成的是一個非常黏、延展性很好的麵糰,但不能用棍去擀。他們教我先把手打溼,再輕壓麵糰把它弄成roti麵包的形狀。

我們還做了糖漬蘋果murabba,再拌上椰子幹、白葡萄乾、茴香籽和鹽,做成chutney蘸醬,搭配roti麵包或paratha麵餅食用。這種口味組合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又從中發展出自己的版本。

Kalasan村以其古老的寺廟而聞名於世。這些寺廟用木材和石料建造,具有濃郁的kath kuni風格(印度北部丘陵地帶的一種傳統建築風格)。維克拉姆和拉傑妮領我們去了附近的一座神廟,我們看到當地人正在享用傳統的喜馬偕爾美食。之後我們又去了當地一家餐廳,我們觀摩了食物的製作過程,並享用了一盤精緻的thali(由多種食物組成的拼盤,當地人稱為dham),其中包括:Khatta黑色鷹嘴豆咖喱,佐以tarka黑芥末(tarka是印度菜餚的一種調味方式,將香料在油或精製黃油中煸炒);嫩滑無比的扁豆泥;喜馬偕爾kadhi,一種由酸奶和鷹嘴豆粉製成的肉湯,加入了肉桂、豆蔻、蔬菜餡餅;美味甜點badana,一種油炸的鷹嘴豆樣糖球,由綠豆製成;還有當地產的李子酒。

後廚又小又黑,廚師並不會去稱量食材,他靠的是手感。這些客人需要用到多少食材,他心知肚明。在解釋自己的做菜步驟時,他眼裡閃著亮光,很顯然,他對食物和烹飪充滿熱情。儘管和他相隔甚遠,但在這一點上 我們心靈相通。

晚飯後,維克拉姆開車送我們回農場。夜間的Kalasan村別有一番風味:房子裡透出的燈光星星點點地閃爍在松樹和雪松林中,整座山看上去 好像被蠟燭點亮。

第二天的早餐包括前天做好的發酵roti麵包、鷹嘴豆粉煎餅、mandwa(一種粟類,又稱ragi)穀物roti麵包、酸甜可口的蘋果醬,以及印度人稱為sabzi的肉湯燉菜,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製作這種美食:在肉湯中加入一種名為lungdoo或野蕨菜的蔬菜燉煮而成。

在旅途下一站Bir村,我們來到了上校度假村(Colonel’s Resort),這是一座令人驚歎的精美建築。房子邊上,馬兒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各色滑翔傘飄浮在空中,不難看出,這座小鎮是這項運動的熱門之地。把行李放下後,我讓父親留在房間好好休息,好緩解下腫脹的腳踝,之後我又是 一個人出發了。

交通

西姆拉是喜馬偕爾邦的首府,可以將此作為喜馬偕爾邦之旅的啟程點。通過公路、鐵路、航空等方式均可抵達西姆拉,但只有一班私營飛機從德里飛往西姆拉,最便捷的 方式是通過公路抵達。火車雖慢,但能欣賞到沿途美麗的風光。從國內抵達西姆拉,最近的直飛機場為印度德里的 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

酒店

在英國殖民時期,Cecil酒店的舞廳便是西姆拉的社交中心。如今這座酒店 已有超過130年的歷史,並完好保存著殖民風格的白色外立面,如一座鄉間城堡般矗立在山上。酒店擁有85間裝修為景點殖民風格的客房,設有游泳池和餐廳,並提供西姆拉文化遺產遊、森林徒步等額外項目。

地址:Chaura Maidan Shimla - 171 004, Himachal Pradesh, India

網站:oberoihotels.com

價格:每晚約人民幣1,400 元起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Bir村是滑翔運動 愛好者集聚地,也是Chokling寺所在地。

沿著街一直走,我看到路兩邊有賣momos(一種類似餃子的印度食物)和西藏菜、印度菜的小吃屋。作為西孟加拉邦人,童年時我和朋友常吃 的一種廉價食物就是momos,在餃子皮裡包上蔬菜餡或肉餡,蘸上辣番茄醬或醬油辣椒醬一起吃。在街邊,當地藏族學校的孩子跑來跑去、玩耍打鬧,空氣中瀰漫著快樂的氣息。

那天晚上,我們和其他住在度假村的遊客圍在篝火邊喝酒、聊天、看星星。旅行開始前,我就打算好要嘗試滑翔傘。要在以前我會害怕,母親去世後我變得無所畏懼。為了養足精力,我很早就睡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被雷聲和雨聲吵醒,心怦怦猛跳,這種惡劣天氣還能去滑翔嗎?

果然,滑翔傘計劃最終泡湯。於是我們又轉去Chokling寺參觀,每天晚上寺裡都會舉行公開誦經。除此之外,這裡也是Bir村一帶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Chokling寺廟大殿的祈禱室。

茶與寺廟

達蘭薩拉鎮(Dharamshala)是這趟旅行的下一站,也是最後一站。

在Blossoms度假村,我見到了阿納米卡·辛格(Anamika Singh),我們是通過Facebook上的共同好友認識的。我是茶愛好者,而她又是茶專家,我們倆堪稱完美組合。阿納米卡的父親阿布哈耶·庫馬爾·辛格(Abhay Kumar Singh)從事茶葉生意已有數十年,現在經營著Manjhee茶園。也是在這裡,阿納米卡研製出了Anandini混合茶。

我們先參觀了郊區麥羅肯機的寺廟,在那兒我們吃到了一頓融合印度、中式和西藏口味的午餐,有momos、辣雞肉和炒麵。這些食物讓我想 起自己的故鄉西孟加拉邦,那裡的客家華人也會做類似菜餚。飽餐一頓後,我們出發去寺廟。

與其他印度寺廟不同,這座位於麥羅肯機山中避暑地最高處的寺廟異常簡單質樸,外面也沒有樹立巨型神像。廟裡擠滿了來自各地的信徒,期待能覲見居住在此的僧人並得到他的精神指引。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從毗摩卡利神廟(the Bhimakali Temple)所在的瑟拉亨鎮看到的山谷景色。

第二天一早,我們去參觀Manjhee茶園,賞茶品茶。

我們觀看了如何從那些100多歲的古老茶樹上摘取茶葉,之後又品嚐了由春摘茶葉和夏摘茶葉製成的混合茶和單一茶。

春摘後,茶樹進入休眠狀態。當再次開始生長時,長出的茶葉飽含黏 稠的汁液。

這些夏摘葉生長緩慢,葉芽很小,香氣更為濃烈。用琥珀色的杯子沖泡夏摘葉,茶水將呈現棕紅色。相比濃厚的夏摘茶,春摘茶更為清亮,聞起來有水果香味,喝下去有花的味道。

我告訴阿納米卡滑翔計劃被迫取消我很失望,她建議我們回程時再試一次。

回程時,我們先繞道去了著名的Verma dhaba餐廳(dhaba是印度常見的公路餐廳,也是卡車停靠點)。當時正值九夜節(Navaratri,印度教節日,慶祝正義戰勝邪惡),所以排隊的人特別多,但我們還是找到了座位並享用了一盤thali,裡面有:khadi(酸奶製成的咖喱)、rajma(腰豆製成 的湯菜)、豆子湯,以及帶洋蔥和辣椒的tandoori roti(印度烤餅)。這頓飯可列入我人生中吃過的最可口的一餐,而且價格實惠,四個人一共才花了3.50美元(約合人民幣24元)。

離開前,我們意外地發現一位老人正騎著自行車售賣一種當地出產的buransh花,還有鷹嘴豆。兩種食材我分別都買了一些,準備旅程結束時帶到父親那兒做一道改良的喜馬偕爾式黑鷹嘴豆料理。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Buransh乾花被當地人用於烹飪。

吃飽喝足後,我們又回到了滑翔場地。我被綁在一個由滑翔機控制的安全帶上,我默默地祈禱了幾次,我開始起飛,我像雄鷹一樣在天空翱翔。

滑翔時,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往事如舊電影一幕幕展現:與母親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還有父親在母親離世後那段心碎又痛苦的時間裡展現出的堅強。

著陸那一刻,巨大的興奮和成就感包圍了我:我經歷了一次腎上腺素劇烈上升的刺激,我為自己敢於直面恐懼感到驕傲。但是,這些都比不上 父親在看到我安全落地那一刻的表情,混合著驕傲、興奮,還有如釋重負。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個表情。

舌尖上的北印度記憶

撰文:Romy Gill

攝影:Poras Chaudhary

編輯:劉帥

標題圖內容:Kalasan園藝農場,一位農婦正在製作Roti印度煎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