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喜马偕尔邦,印度旁遮普与中国西藏文化碰撞交融之地,一位生于印度的厨师将在这里开启一段独特的美食旅行。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我儿时生活在印度时,家里在街坊四邻里是第一个有电视的:一台很大的黑白电视。邻居和朋友偶尔会聚到我家看宝莱坞电影。这些电影都拍摄于喜马拉雅山区的西姆拉(Shimla),一座曾在英属印度时期作为“夏都”的美丽城市。那里有迷人的殖民地风格建筑、白雪皑皑的群山、连绵起伏的绿地,宛若天堂。

现在,作为一名专业厨师,我又被西姆拉所在的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多样化的生活、语言以及饮食方式深深吸引。喜马偕尔邦位于印度北部,地理位置独特,临近各邦及喜马拉雅西部地区的人文风情在这里交汇,是不折不扣的民族大熔炉。

喜马偕尔人的日常饮食以扁豆、豆类、酸奶和牛奶为主:口味简单,种类繁多,几乎没有什么肉类。他们往往就地取材,不浪费任何食材。这种料理方式为我即将推出的烹饪书提供了很多灵感,所以我打算去那里旅行。但母亲的猝然离世令计划一度被搁置。等收拾好心情准备重新出发时,我决定带上父亲。除了母亲,他是另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希望把握这次机会,多和他相处。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Verma dhaba 公路餐厅,厨师 正在制作roti面饼。

从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北部城市昌迪加尔出发,我们坐车前往西姆拉并在当地的Peterhof酒店住下。这里曾是多位总督的住处(英属印度时期至少有7人),1991年火灾后又进行了重建。

我兴致勃勃,迫切想要迈开脚步去探寻。所以我留父亲在酒店休息,自己动身前往第一站:印度高等研究院(Indian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

这座建于19世纪末期的印度—哥特式建筑正傲然矗立于松树和经过精心修剪的花木中。1945年,这里召开了著名的西姆拉会议,会议将印度次大陆划分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时过境迁,当年的会议场所如今已变身为西姆拉地标建筑和博士生云集的高等学府。

参观完这座壮观的建筑后(门票50卢比,约合人民币5元),我在附近找到一家咖啡馆坐下,吃了土豆泥馅的bread pakoras(一种印度小吃,以面包片裹上调制后的面糊油炸而成,分有馅和无馅两种),喝了一杯非常甜的印度奶茶(chai)。吃着这些当地食物,往昔回忆涌上心头:学校放假期间,我和母亲从西孟加拉邦的家里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旁遮普(Punjab)的亲戚家。那时我们总会吃bread pakoras,但我为什么一直没有自己动手做呢?

饭后,我搭上一辆出租车去山脊路。这片位于市中心的开阔区域挤满 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人群中能一眼分辨出谁是刚结婚不久的新娘:她们手上戴着亮眼的红色chula手镯,悠闲地坐在那里欣赏风景。

在喜马偕尔邦旅游发展公司(Himachal Pradesh Touri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经营的Ashiana & Goofa餐厅里,我们享用到了一顿正宗的本地家庭晚餐。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Manjhee 茶园,不同口味的茶 在等待客人品尝。

在餐桌上,你找不到盐和胡椒等调味品,取而代之的是洋葱、辣椒、柠檬或酸橙,还有印度腌菜achar。

我们吃到了鹰嘴豆拌酸奶,一种很特别的搭配,还有孜然米饭jeera rice(米与小茴香混合蒸制)。这些简单的美味让我想起童年时与一位好友和她的家人共进晚餐的经历。不过当时的食物主角是roti或薄面饼,搭 配鹰嘴豆,同样也是一个简单又神奇的组合。

前往兰布尔

吃完又薄又脆的土豆馅aloo paratha(一种印度薄饼),我和父亲元气满满地坐车去往下一站:距离西姆拉东北部120公里的兰布尔(Rampur)。

沿着山谷一路前行,沿途风光多变。投下巨大阴影的参天大树、白雪覆盖的山峰、古老的小村落,各色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兰布尔市是连接印度与中亚和西藏的重要贸易枢纽。当地人告诉我,每年11月,兰布尔就变得格外热闹,因为到时这里会举办喜马拉雅山北部最大的贸易盛会Lavi Fair,来自克什米尔、拉达克、中国的莎车县,以及印度其他地区的商人都将齐聚此处,售卖各类商品:干果、原羊毛、羊绒披肩,甚至还有种马。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是春季,之后的8月份,印度政府宣布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自治特权,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经济。

我们的午餐是丰盛的Rajma chawal(腰豆咖喱配米饭),但时间紧迫,来不及细细品尝。午餐后,我们动身前往毗摩卡利神庙(the Bhimakali Temple)。据说这座神庙是专为前Bushahr王国的统治神而建的,至今已 有800年历史。

胆小之士恐怕无力承受这趟海拔2,100米上的高地之旅。

整座庙充满了秘辛和魔力:有传说称,整座建筑曾在1905年的一场地震后发生倾斜,但在紧接的一场余震后又奇迹般地回归原位。另外一些故事则提到庙里有秘密地道,几个世纪以来,祭司都是穿过这些地道去往附近的Ranwin村。

神庙游客众多,你推我挤。但与熙熙攘攘形成对比的,是它超然世外的宁静祥和。祭司告诉我们,附近的喜马拉雅山上有一条危险重重但又令人神往的“灵魂小径”,每年只开放两三周时间。

在获得他的祝福后,我们离开了神庙。在前往下一站之前,我们决定休息一下,在兰布尔的Bir Bahadur Palace宫殿附近找一家小吃摊喝杯茶。环顾一圈,大多数摊位都由男人看管,只有这家是两个女人。看到她们冲我们微笑,我们便走了过去。其中比较年轻的那位一定是刚结婚不久,因为她的手上戴着红色和白色的chula手镯,眉心有一个醒目的红点,嘴上也抹了艳丽的口红,这些都是印度女性在结婚时才有的装扮。

跨河险桥

早餐是在Nau Nabh传统酒店吃的paratha(一种油炸面饼),虽然味道不及之前在西姆拉吃过的paratha,但足以填饱肚子,让我们有能量前往旅途下一站:格尔索格小镇(Karsog)附近的Kalasan园艺农场。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早餐由Kalasan 农场自产的鸡蛋、果汁等食物组成。

我们选择的是一条羊肠小道,除领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也体验 了什么是心跳加速。

当我透过车窗看见一座摇摇晃晃的行人桥横跨在萨特莱杰河(Sutlej River)上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连忙让司机停下车。我克服了恐惧走到桥上,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过了河。

当然,冒险是值得的,因为我欣赏到了这次旅途中最难忘的景色:群山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湍急的河水从中间哗哗流过。

沿着这条陡峭狭窄的山路,我们终于抵达农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预订好了住宿。农场主人维克拉姆·拉瓦特(Vikram Rawat)和家人热烈欢迎了我们。他们在我们每个人的额头都涂上了一个象征荣誉、爱和成功的红点,还送给我们每人一顶当地人称为topi的喜马偕尔民族小帽。这种帽子最初是为了冬天时给头部保暖,如今已成为喜马偕尔邦的文化标志。

15年前,当时已是银行家的维克拉姆来到Kalasan村,妻子拉杰妮鼓励他开办一个果园和示范农场。按照规定,只有在邦内出生的人才可以在这里购买土地,拉杰妮正好符合条件。

维克拉姆选择了一种非传统的苹果种植方式:高密度种植。他学会如何用克隆根茎繁育,并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到丰富经验。起初,政府还 有其他一些果农都批评他的种植方式,但事实证明了一切。现在,每年都有5,000多名果农到他的果园观摩学习。

他和妻子还有女儿沃苏(Vasu)和查鲁(Charu)一共雇佣了38名员工。蔬菜、豆类和苹果都是自己种的。为了获得牛奶和鸡蛋,他们也养了奶牛、山羊和鸡。他们还出售自产的苹果汁和苹果醋。

很幸运我能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做饭,还见识到一种本地区特有的经过发酵制成的roti面包。发酵 jalebis(一种印度甜点,面糊油炸后浸泡糖浆)、发酵dosa(面糊摊成的薄煎饼)或发酵米糊薄煎饼都很常见,但维克拉姆一家强调说roti面包经过发酵后对肠道有益,而且易于保存。工人外出时,往往找不到阴凉的地方储存食物,发酵roti面包对他们最合适不过。

面粉加入酸奶(而不是水)揉成面团,然后静置发酵一天,最后形成的是一个非常黏、延展性很好的面团,但不能用棍去擀。他们教我先把手打湿,再轻压面团把它弄成roti面包的形状。

我们还做了糖渍苹果murabba,再拌上椰子干、白葡萄干、茴香籽和盐,做成chutney蘸酱,搭配roti面包或paratha面饼食用。这种口味组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又从中发展出自己的版本。

Kalasan村以其古老的寺庙而闻名于世。这些寺庙用木材和石料建造,具有浓郁的kath kuni风格(印度北部丘陵地带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维克拉姆和拉杰妮领我们去了附近的一座神庙,我们看到当地人正在享用传统的喜马偕尔美食。之后我们又去了当地一家餐厅,我们观摩了食物的制作过程,并享用了一盘精致的thali(由多种食物组成的拼盘,当地人称为dham),其中包括:Khatta黑色鹰嘴豆咖喱,佐以tarka黑芥末(tarka是印度菜肴的一种调味方式,将香料在油或精制黄油中煸炒);嫩滑无比的扁豆泥;喜马偕尔kadhi,一种由酸奶和鹰嘴豆粉制成的肉汤,加入了肉桂、豆蔻、蔬菜馅饼;美味甜点badana,一种油炸的鹰嘴豆样糖球,由绿豆制成;还有当地产的李子酒。

后厨又小又黑,厨师并不会去称量食材,他靠的是手感。这些客人需要用到多少食材,他心知肚明。在解释自己的做菜步骤时,他眼里闪着亮光,很显然,他对食物和烹饪充满热情。尽管和他相隔甚远,但在这一点上 我们心灵相通。

晚饭后,维克拉姆开车送我们回农场。夜间的Kalasan村别有一番风味:房子里透出的灯光星星点点地闪烁在松树和雪松林中,整座山看上去 好像被蜡烛点亮。

第二天的早餐包括前天做好的发酵roti面包、鹰嘴豆粉煎饼、mandwa(一种粟类,又称ragi)谷物roti面包、酸甜可口的苹果酱,以及印度人称为sabzi的肉汤炖菜,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制作这种美食:在肉汤中加入一种名为lungdoo或野蕨菜的蔬菜炖煮而成。

在旅途下一站Bir村,我们来到了上校度假村(Colonel’s Resort),这是一座令人惊叹的精美建筑。房子边上,马儿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各色滑翔伞飘浮在空中,不难看出,这座小镇是这项运动的热门之地。把行李放下后,我让父亲留在房间好好休息,好缓解下肿胀的脚踝,之后我又是 一个人出发了。

交通

西姆拉是喜马偕尔邦的首府,可以将此作为喜马偕尔邦之旅的启程点。通过公路、铁路、航空等方式均可抵达西姆拉,但只有一班私营飞机从德里飞往西姆拉,最便捷的 方式是通过公路抵达。火车虽慢,但能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光。从国内抵达西姆拉,最近的直飞机场为印度德里的 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

酒店

在英国殖民时期,Cecil酒店的舞厅便是西姆拉的社交中心。如今这座酒店 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并完好保存着殖民风格的白色外立面,如一座乡间城堡般矗立在山上。酒店拥有85间装修为景点殖民风格的客房,设有游泳池和餐厅,并提供西姆拉文化遗产游、森林徒步等额外项目。

地址:Chaura Maidan Shimla - 171 004, Himachal Pradesh, India

网站:oberoihotels.com

价格:每晚约人民币1,400 元起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Bir村是滑翔运动 爱好者集聚地,也是Chokling寺所在地。

沿着街一直走,我看到路两边有卖momos(一种类似饺子的印度食物)和西藏菜、印度菜的小吃屋。作为西孟加拉邦人,童年时我和朋友常吃 的一种廉价食物就是momos,在饺子皮里包上蔬菜馅或肉馅,蘸上辣番茄酱或酱油辣椒酱一起吃。在街边,当地藏族学校的孩子跑来跑去、玩耍打闹,空气中弥漫着快乐的气息。

那天晚上,我们和其他住在度假村的游客围在篝火边喝酒、聊天、看星星。旅行开始前,我就打算好要尝试滑翔伞。要在以前我会害怕,母亲去世后我变得无所畏惧。为了养足精力,我很早就睡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被雷声和雨声吵醒,心怦怦猛跳,这种恶劣天气还能去滑翔吗?

果然,滑翔伞计划最终泡汤。于是我们又转去Chokling寺参观,每天晚上寺里都会举行公开诵经。除此之外,这里也是Bir村一带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Chokling寺庙大殿的祈祷室。

茶与寺庙

达兰萨拉镇(Dharamshala)是这趟旅行的下一站,也是最后一站。

在Blossoms度假村,我见到了阿纳米卡·辛格(Anamika Singh),我们是通过Facebook上的共同好友认识的。我是茶爱好者,而她又是茶专家,我们俩堪称完美组合。阿纳米卡的父亲阿布哈耶·库马尔·辛格(Abhay Kumar Singh)从事茶叶生意已有数十年,现在经营着Manjhee茶园。也是在这里,阿纳米卡研制出了Anandini混合茶。

我们先参观了郊区麦罗肯机的寺庙,在那儿我们吃到了一顿融合印度、中式和西藏口味的午餐,有momos、辣鸡肉和炒面。这些食物让我想 起自己的故乡西孟加拉邦,那里的客家华人也会做类似菜肴。饱餐一顿后,我们出发去寺庙。

与其他印度寺庙不同,这座位于麦罗肯机山中避暑地最高处的寺庙异常简单质朴,外面也没有树立巨型神像。庙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信徒,期待能觐见居住在此的僧人并得到他的精神指引。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从毗摩卡利神庙(the Bhimakali Temple)所在的瑟拉亨镇看到的山谷景色。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参观Manjhee茶园,赏茶品茶。

我们观看了如何从那些100多岁的古老茶树上摘取茶叶,之后又品尝了由春摘茶叶和夏摘茶叶制成的混合茶和单一茶。

春摘后,茶树进入休眠状态。当再次开始生长时,长出的茶叶饱含黏 稠的汁液。

这些夏摘叶生长缓慢,叶芽很小,香气更为浓烈。用琥珀色的杯子冲泡夏摘叶,茶水将呈现棕红色。相比浓厚的夏摘茶,春摘茶更为清亮,闻起来有水果香味,喝下去有花的味道。

我告诉阿纳米卡滑翔计划被迫取消我很失望,她建议我们回程时再试一次。

回程时,我们先绕道去了著名的Verma dhaba餐厅(dhaba是印度常见的公路餐厅,也是卡车停靠点)。当时正值九夜节(Navaratri,印度教节日,庆祝正义战胜邪恶),所以排队的人特别多,但我们还是找到了座位并享用了一盘thali,里面有:khadi(酸奶制成的咖喱)、rajma(腰豆制成 的汤菜)、豆子汤,以及带洋葱和辣椒的tandoori roti(印度烤饼)。这顿饭可列入我人生中吃过的最可口的一餐,而且价格实惠,四个人一共才花了3.50美元(约合人民币24元)。

离开前,我们意外地发现一位老人正骑着自行车售卖一种当地出产的buransh花,还有鹰嘴豆。两种食材我分别都买了一些,准备旅程结束时带到父亲那儿做一道改良的喜马偕尔式黑鹰嘴豆料理。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Buransh干花被当地人用于烹饪。

吃饱喝足后,我们又回到了滑翔场地。我被绑在一个由滑翔机控制的安全带上,我默默地祈祷了几次,我开始起飞,我像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

滑翔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往事如旧电影一幕幕展现:与母亲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还有父亲在母亲离世后那段心碎又痛苦的时间里展现出的坚强。

着陆那一刻,巨大的兴奋和成就感包围了我:我经历了一次肾上腺素剧烈上升的刺激,我为自己敢于直面恐惧感到骄傲。但是,这些都比不上 父亲在看到我安全落地那一刻的表情,混合着骄傲、兴奋,还有如释重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表情。

舌尖上的北印度记忆

撰文:Romy Gill

摄影:Poras Chaudhary

编辑:刘帅

标题图内容:Kalasan园艺农场,一位农妇正在制作Roti印度煎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