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視點|疫情下何以銀行增利保險“變臉”

名家視點|疫情下何以銀行增利保險“變臉”

本文共1747

閱讀完約4分鐘

■賀宛男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市公司一季報姍姍來遲。儘管如此,截止本週五,已有5家上市銀行、2家保險公司披露了一季報。

5家上市銀行不約而同取得營收、淨利雙增長。平安銀行以營收增16.78%、淨利增14.8%,暫居首位。常熟銀行營收增10.41%,淨利增14.05%,也表現不錯。5家上市銀行合計營收增11.69%,淨利增11.33%,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317元。比之目前已披露一季報的數百家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09元,高出三倍有餘。

而根據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近1700家公司顯示,受疫情影響,約有2/3公司一季報將預虧或預減。銀行股卻“逆流而上”,原因何在?

貸款增長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央行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而存款增長為9.2%。貸大於存,自然利好吃利息的銀行。本來以為,為儘量減少疫情的影響,央行一再要求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週前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明確提出,要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尤其直接提及降息讓人關注。可實際上銀行息差並未降低。如平安銀行淨息差從2.62微減至2.6,常熟銀行反而從3.39上升到3.41。

實體經濟盈利下滑,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大減38.3%。另據海外媒體報道,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美國銀行業整體業績表現不佳。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一季度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69%、45%、46%、89%、30%和46%。可我們的上市銀行利潤不減反增,這正常嗎?

也許正因為此,盈利增長的這些上市銀行股價均無表現。相反,如西安銀行、常熟銀行等率先披露一季報的公司,本週股價下跌均逾4%。

與上市銀行相反,率先披露一季報的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兩家保險巨頭,盈利均大幅下降。平安營收減13.2%,淨利減42.7%;國壽營收增8.18%,淨利減34.4%。與盈利大減相左的是,平安的股東人數從60萬增加至80萬,國壽的股東人數從10萬增加至12.65萬。

中國平安是一家集保險、銀行、證券、信託以及多種資產管理業務在內的全牌照金融財團。其一季報顯示,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245.56億元,同比增長23.0%;平安銀行如上述盈利增長14.8%;平安證券實現淨利潤8.34億元,增長 22.1%;信託規模很小,淨利潤僅9.03億元,降幅也不過9.2%。那麼是什麼使這家金融財團淨利潤幾近腰斬呢?原來是投資產品中的“公允價值變動”竟從去年年底的341.7億元,變動至今年一季末的-168.41億元。

是什麼樣的投資讓其賬面收益出現500億的大窟窿?公司沒有細列。只籠統說是“受海外市場波動影響,滬深股市今年以來下降超10%,香港股市下降超16%。同時,受海外普遍零利率政策和國內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國內市場利率有所下行。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投資收益率受股市下跌、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有所承壓。”

興許是為了讓財報好看一點,中國平安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財務指標:“營運利潤”。據稱,“營運利潤是以財務報表的淨利潤為基礎,剔除短期波動性較大的損益表項目和管理層認為不屬於日常營運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營運利潤可更清晰客觀地反映公司當期業務表現及趨勢。”就這樣,其營運利潤為359.14億元,增5.3%,實現持續增長。

然而,投資人認可的還是被腰斬的淨利潤。這不,自從有“優等生的答卷”之譽的平安年報發佈以來,其股價已經從90元下跌至70元,降幅近25%。同樣,中國人壽淨利大減也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所致。

記得今年3月,《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出臺,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下一步將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保險公司適度提高權益類資產投資比重,可以超過30%上限。市場隨之發出“萬億規模資金入市可期”的呼聲。然而,才過了一個多月,兩家保險巨頭便交出了盈利大幅“變臉”的答卷,想必是期待“萬億資金入市”的投資者始料未及的。

筆者始終認為,A股上市公司中金融類所佔比重太大。銀行股盈利要佔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若再加上保險、證券、地產,比重接近6成。香港股市為什麼成為全球估值最低的市場,就是因為缺少實體經濟的支撐。我們的A股市場為什麼從6000點下來後一直在半空中搖晃,也是因為真正有影響的實體經濟和產業,特別是科技股比重太低。

或許,在金融地產等比重沒有較大下降之前,中國股市很難有大的持久性牛市。

編輯|鄭翔 審核|秦川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名家視點|疫情下何以銀行增利保險“變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