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卻硯魅力背後的來之不易

苴卻硯能被稱為“中國彩硯”,它的精美程度和極高的觀賞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都說“朽木不可雕”,好的石料基礎才能得到更美的呈現,而在這方明麗的背後又有多少人在為之努力呢?那這就不得不來說說關於苴卻原石的那些事兒了。

苴卻硯魅力背後的來之不易

苴卻石產生於雲南和四川交界處的金沙江畔。距離楚雄縣城200多公里的方山,是苴卻石的原產地,緊鄰湍急金沙江水的陡峭崖壁,是苴卻石的“家”。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金沙江西岸一段八百米長的江岸,其中僅有兩百米長,近十米高和近九米深的石材才可作為苴卻硯的原料,頗為珍稀。雖然這裡人煙稀少,卻是馬世明老師常來常往的尋寶之處。“這一帶幾十公里荒無人煙,裸露的懸崖峭壁讓人不禁想到以往人們得到苴卻石的艱辛。過去人們大都靠自然風化掉到地上的少量苴卻石雕刻苴卻硯,現在因為出於保護環境的考慮,也是嚴格管理,限制開採。”苴卻石位於懸崖陡壁中,全部採用人工開採,當年村民身上綁著繩子,懸掛到半山腰取石,甚至是冒著生命的風險來完成這項工作,之後還需要由採石者用揹簍將石材一點點背下山崖,整個過程顯得異常的艱難。目前,政府已嚴格控制對苴卻石進行亂開亂採,就更讓苴卻石難得。苴卻石開採需控制,由苴卻石雕刻的硯臺變得難得也就不稀奇了。石材下山後,雕工師傅要根據石品的情況進行構圖和雕刻,整個工藝流程全部為手工製作,因此也格外珍貴。

苴卻硯魅力背後的來之不易

行家說,“黑如墨,白如玉”,就是好石頭。馬世明老師家裡的院子裡有很多質量上乘的苴卻石石材,都堆放在他的石料庫裡。難得閒暇,他時常一個人在裡面呆上很久,手裡拿一杯清水,輕輕撣到石料上,看著瞬間顯現的美麗紋理,獨自品味良久。有時朋友來訪,馬老師也會拉著人家來到這裡,為客人指點苴卻石的特點,津津樂道為人講解。

苴卻硯魅力背後的來之不易

穿梭在中國苴卻硯精品博物館裡,每一方苴卻硯似乎都在默默講述一個故事,傳承一種文化。雖然清楚每一方苴卻硯的來歷與特點,依然常常流連其中,玩味許久。馬世明老師有一個夢,就是經過幾年的發展,讓楚雄州苴卻硯和其他藝術品及其觀賞石走遍中國,走向世界。這不僅僅是馬老師的期許,也是所有欣賞苴卻硯,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的共同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