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現實批判主義,金庸可以化為浪漫主義,可以這樣說嗎?

生活記錄本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現實批判主義,這是沒錯的。至於金庸先生的作品,單靠一個浪漫主義是難以概括的。什麼是浪漫主義呢?愛情可以是浪漫主義,自由的精神也可以是浪漫主義。如果將浪漫的概念廣義化,勉強可以說金庸大多數的作品是浪漫主義。

多數人自小都有一個武俠夢,在武俠的世界中可以自由自在,無所拘束。這種武俠夢是很浪漫的。多數人喜歡看武俠小說,並不是為了看打打殺殺,為了的是品味武俠世界中的那份自由,自由徜徉其中,可以有一些思想上的觸動,這就是武俠文化的價值。

金庸有些作品的浪漫色彩比較淡,因為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很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笑傲江湖和連城訣。笑傲江湖的書名很讓人產生浪漫的聯想,但這本書並不浪漫。令狐沖是很灑脫的人,但全書中令狐沖一直都不得自由,他身上有太多牽絆。小師妹的牽絆,師傅養育之恩的牽絆,江湖幫派歸屬的牽絆,正邪的牽絆等等。

他明知道小師妹不喜歡自己,知道自己不該痴戀,但他做不到。哪怕後來明知任盈盈對自己情重,也依然放不下小師妹。在小師妹嫁人後依然念著他。五嶽派大會時,令狐沖代表恆山派跟小師妹交手,正因為對小師妹的痴戀,所以甘願受她一劍。

放不下師傅對自己的恩情,明知道君子劍嶽不群不是君子,而是偽君子,依然不願與之為敵。即便被逐出華山派,即便被逼和師傅交手,也是處處容讓。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說,笑傲江湖這本書都不是浪漫的。連城訣也是如此,全書看下來很壓抑,讀者的感受是一樣的,全書就沒有幾個好人,這樣的書根本與浪漫不沾邊。

普遍認為神鵰俠侶是浪漫的,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故事很浪漫,但這樣的浪漫中有很深的苦澀。楊過受傷,小龍女受辱,兩人愛情路走得磕磕絆絆。後來儘管拜堂成親,轉眼便是分離。這一分離,便是整整一十六年。這樣的苦澀,並不浪漫。


燈閱泰山


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戰鬥者。在中國現代文學鬥爭和發展過程中經受了實線的考驗。魯迅的文藝理論是戰鬥的而不是靜止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行動的嚮導,而不是抽象的"學院派"的空談。儘管魯迅主要是一個創作家,他的觀點在論述中還有個別不夠周密和不夠完善的地方,然而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披荊斬棘,開山引路,他的文藝理論不僅是克敵制勝的依據,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學豐富的基礎上樹立起嶄新的標準。它所發揮的革新和創造的精神,比之於萊辛的對於德國文學,狄德羅的對於法國文學,有過之而無不及。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的文藝理論是革命文藝理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成長時期具有翼蓋一代的現實意義。~~對金庸不敢妄評,因我不愛看他的武俠小說,我認為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版的動畫片,這肯定浪漫。


孤竹國人1


在“文學批評”領域裡,中西方文學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們今天所說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分類是從西方文藝批評的角度來談的,無論是作家還是作品都有分類。

但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發展的特殊性,導致中國的作家無法用此分類,而作品中有一些內容同樣也不適用於這些分類。


嚴肅文學裡,各種思潮呈現齊頭並進的姿態

評價西方文學的作品和作家的時候,往往能分得出來“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等類別,因為這些思潮不是同一時間出現的。

在西方社會里,從封建社會逐漸過渡到近代的時候,最開始出現的是古典主義思潮,讚揚賢明君主,剋制不合理的慾望,其實是新勢力和舊勢力妥協的結果,雙方都退一步,各自發展。

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屬於“古典主義”。

等到新勢力逐漸壯大,取代了古典主義的是浪漫主義,歌頌英雄,規劃未來的美好藍圖。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呈現這樣的特徵,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歸類為“浪漫主義”。

等新勢力取得了勝利,人們發現未來的生活並不如之前所規劃的那樣,而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作品的矛頭指向了對於社會問題的批判。這就是“

現實主義”,或者稱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呈現出同樣的特徵。

“現實主義”之後,人們把目光從現實社會收回來,從另一個方向去“批判現實”。不再過於描繪社會的問題,而是著重描寫社會問題對於人性的惡劣影響。

這就是“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出現,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徵。


我們從這些文學思潮盛行的時間來看更為明顯:

  • “古典主義”發展於17世紀前中期到18世紀末
  • “浪漫主義”發展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
  • “現實主義”發展於19世紀;
  • “現代主義”發展於19世紀的後期,至今依然盛行

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續一個世紀以上,所以在同一時期的作家,其作品風格是類似的,這樣才能用作品的特徵來給作家進行分類、

但是,中國的情況很特殊。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影響,不僅僅是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了中國,這些文學思潮也同樣對中國的文壇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文學沒有西方那樣長達四個多世紀的積累和消化,“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幾乎是同時傳入了中國的。

所以近代的中國文學就呈現出一種各思潮、各流派爭奇鬥豔的異彩紛呈現象。


魯迅的雜文自然是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一些小說如《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等也是屬於此類。

但是魯迅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同樣有著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傷逝》就是意識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這一散文詩集也是有著濃厚的“現代主義”風格。

所以說,當時的作家會接受很多種文學思潮的衝擊,並不像西方那樣基本上只創作統一特徵的作品。

而魯迅之所以在現代白話文小說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說在現代白話文小說在其手中誕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為他的作品風格跨過了多種思潮的影響,並且有極高的價值。

比如“意識流”手法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屬於一種新的技巧,剛剛興起沒有多久,在一個缺少了現代思潮影響的國家中竟然出現了《傷逝》這樣的極為成熟的代表作。

這就代表著當時中國的文學足以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媲美。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在嚴肅文學上給作品進行分類,但是無法為作者進行分類。


這是和西方文學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派別歸類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學裡,更多的是繼承傳統文學的路數

中國的文學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區分,比如詩歌中,“詩”是雅文學,“詞曲”就是“俗文學”。

這種分類在小說中其實也存在,只不過容易被忽視了,很多對古代“小說”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這種通俗類作品中。

古典小說中的“雅文學”是想《世說新語》、《閱微草堂筆記》這種格調比較高,語言比較醇正,內容比較典雅的作品。

其實魯迅等人的小說之所以叫做“嚴肅文學”,未嘗不是想和“雅文學”區分開來。

“雅文學”一般流傳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魯迅等人的小說明顯是有讀者要求的,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但是“通俗文學”一直是以讀者、市場為導向的,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極為繁盛。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等等對於西方文學來說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馬、狄更斯等人的小說。

但是對於中國文學的理論批判來說,主要還是評價魯迅等人的“嚴肅文學”,並不用於對通俗小說的歸類。

這也和文學傳統的繼承有關。

如果說魯迅等人的“嚴肅文學”是在西方各類思潮的傳入下才興盛的,那麼通俗小說一類的作品從古到今一直沒有沒落過。

即使在魯迅等人生活的年代,這一類文學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像“張愛玲”、“張恨水”等通俗小說家的社會影響力要比魯迅等人還要高一些,因為民眾比較喜歡看這些人的作品。

甚至當時都有一種說法,說如果哪個書店運營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張恨水寫一部小說,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這些作品幾乎不受外來思潮影響,主要繼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雖然後來金庸等人的武俠作品已經不再適用了,但其實只不過是少了一個題目而已。如果為每一章擬一個“章回體”的名目,其實也沒什麼違和感。

所以從文學傳統的承繼關係上來說,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這種分類方式很難給金庸武俠等通俗作品進行歸類。

因為這種文學幾乎是沒有受到過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其情節內容、事物元素以致審美習慣都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路數。

中國傳統文學是不能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方法歸類的,即使是詩歌等雅文學同樣不行。

比如說屈原的《離騷》,你說它是浪漫主義文學,蘊藏的憂國憂民的情操又是現實主義的;你說它是現實主義文學,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義的。

所以,無論是古典文學作品還是繼承了古典文學傳統的通俗小說,是不能用簡單地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分類。


文學的分類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詩歌中分成“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不合適,但是如果分成“騷體”、“古體”、“格律”等就比較合理,分成“邊塞”、“田園”、“山水”、“遊仙”等等也比較準確。

每一種文學都有各自特徵,只有最適合的分類方式,沒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