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90年代有个在新加坡举办的叫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节目当时挺火的。我还记得有一年决赛的辩题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回过头很多年后,我发现那时辩论赛的辩题都挺傻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有些事情知难行易,有些事情知易行难。双方辩手辩论来辩论去,都是在自说自话。

那什么东西知难行易,又什么东西知易行难呢?答案很简单,技术性的、知识性的东西知难行易,艺术性的东西知易行难。按照我前面文章的技术与艺术的分类标准,技术是处理离散的数字性信息的,是序列式的、程序式的。而艺术是处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息的,是凭感觉来处理的,艺术处理千人千面。

学技术性知识的难度在于知识和知识间的依赖堆叠关系。就好比你学数学中的指数你先得理解乘法的概念,而你要理解乘法的概念你又要先理解加法的概念。现有庞大的知识系统体系间的依赖链条关系可要比这还复杂得多得多。

还有些知难行易的技术知识是些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情,但由于有商业利益在里面,别人可能就不告诉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广东名菜白切鸡、还有那外面卖的凤爪为什么能做出那皮弹肉滑的口感来?关键一步就是加热后用冰水迅速冷却。这其实是个已经公开的知识,你要知道了立马也能做出爽口的菜品出来。但要没人告诉你,靠自己摸索怕也很难摸索出来,很多家庭主妇厨娘给家人做了一辈子的饭,很多知识诀窍都不掌握,一辈子做暗黑料理的不在少数。

罗胖在2018跨年演讲中说了个印刷术的例子。他说道:中国人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一项传统,把经书刻在石碑上,刷上墨水,拿纸把它拓下来,把经书复印走。那你说这和印刷术有什么区别呢?你非要说区别的话,它跟印刷的区别,就是一个竖着放的板,和一个横着放的板,就这么点区别。捅穿这么一层窗户纸,用了400年。从汉代到唐代,漫长的400年啊。我们老祖先在干什么啊?他们脑筋怎么就这么慢,怎么就捅不破这层窗户纸呢?再一深想更可怕,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会刻印章了。印章不也就是在木头或者石头上刻好字、刷上油墨、盖在纸上、把字复印出去的技术吗?它和雕版印刷的区别好像也不大,一个是纸在上面,一个是纸在下面。为什么从印章到雕版印刷术居然花了好几千年?

小到一个白切鸡,大到四大发明、甚至原子弹,里面很多方法诀窍其实都是层窗户纸的事情,知难行易。

艺术式处理是典型的"知道不等于会"。比如各种运动技能,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前面做白切鸡用冰水冷却这样的知识诀窍一教就会,但要说到让你切个菜,那刀工怎么着也得练好几个月,这就是个知易行难的艺术。

所有的博弈,包括竞技运动技能、辩论说服演讲、人事管理、排兵布阵策略、心理抗压能力、怎么克服人性的弱点、与人和谐相处之道……,这些都是艺术,知易行难。就好像有句话是,"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