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要殺上官儀?

王超行俠仗義


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公元660年,高宗風疾首次發作,頭暈目眩,不能理政。就委託皇后武則天代為處理奏章,慢慢地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

高宗對武后掌權十分忌憚,他很怕自己再次被架空,可能是前幾年舅舅長孫無忌專權留給自己的陰影吧!在公元665年,高宗打算廢后,命令時為宰相的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不料武后在宮中耳目眾多,已經知道廢后的事了,急忙趕來向高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高宗心軟,收回廢后的打算,並把責任全推給上官儀,說廢后全是上官儀的主意。

就這樣,上官儀成了替罪羊,替皇帝背鍋。以武則天果斷狠辣的作風怎麼可能放過上官家族呢?於是就拿上官儀開刀了:誣陷上官儀謀反,和兒子一起下獄處死,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和她母親入宮充做官奴。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兒後來受到武則天的賞識,成為唐代著名的女官。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第二次即位為帝,將上官婉兒收入後宮,封為昭容(唐代嬪妃的封號,正二品),還為上官儀平反昭雪,追封為楚國公。


史趣談


上官儀反對武則天垂簾聽政,成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武則天利用心機和唐高宗對她的寵愛,當上了皇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參與朝政。他利用高宗與元老重臣之間的矛盾,在短短几年內,就殺了長孫無忌,罷免了20多個反對她的重臣。武則天對擁護她的大臣全部重用,李儀府、許敬宗因而青雲直上,當了宰相。到了後來,武則天甚至和高宗一起垂簾聽政,當時朝臣並稱他倆為*二聖*,即稱高宗為天皇,武后為天后。武則天作威作福,高宗的一舉一動都受她約束。唐高宗很不滿,就密昭上官儀,讓他起草廢武后的詔書。

武則天知道這個消息後,她歷聲問高宗:‘這是怎麼回事?’唐高宗很害怕,就結結巴巴地說:‘我本來沒有這個意思,是上官儀教我這麼幹的。’武則天立刻派人殺掉上官儀等反對她的人。從此大小政事,都由武則天一人定奪。





隱者司馬


上官儀是上官婉兒的祖父,正是上官儀的冤死,改變了上官婉兒的人生軌跡。麟德二年正月,宰相許敬宗狀告上官儀、王伏勝,夥同廢太子李忠謀反。這件事的結果,李忠被賜死,王伏勝和上官儀,以及上官儀的兒子上官庭芝被處斬,家產被沒收。上官婉兒及其母親,被罰入宮中為奴。

上官儀謀反的證據,史書一個字都沒有,按照武則天做事的風格,顯然是個冤案。上官儀此時的官職是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西臺就是中書省,同三品就是宰相。此前,上官儀還有一個身份——太子舍人,那麼,武則天為何要冤殺自己的兒子李弘的舍人呢?

表面原因,上官儀純屬受累於帝后之間的矛盾,活生生被皇帝高宗李治出賣了,背後其實還有更深的政治背景。

李治與武則天的矛盾

李治登基後,早把在感業寺“修行”的武則天忘差不多了,跟新寵蕭淑妃膩歪得不行。這位蕭淑妃仗著龍寵,完全不把王皇后看在眼裡,王皇后血氣倒流衝昏了頭腦,決定從感業寺迎回武則天,結成“王武聯盟”,共同對付蕭淑妃。

面對王皇后的“好意”,李治沒理由反對,他欣然笑納。不過,武則天進宮後,“三國演義”的劇本,沒按照王皇后的意圖展開,她和蕭淑妃鷸蚌相爭,便宜了武則天。不久,曾經掐得你死我活的王皇后和蕭淑妃,雙雙死於武則天之手,鳳冠戴到了武則天頭上。

做了皇后的武則天,與李治像神仙眷侶,一個無影劍,一個銷魂掌,二人密切配合,一連串的組合套路,把當初反對她封后的褚遂良、于志寧、韓瑗、長孫無忌、來濟等一幫骨幹重臣,或貶黜,或迫害致死。

與此同時,許敬宗、崔義玄、袁公諭等一批武則天的親信大臣,紛紛走上樞要崗位。

顯慶五年,李治突發風疾,時長頭暈目眩,無法處理朝政。多年來一直作為李治助手的武則天,開始逐漸走向政治前臺,代替李治理政: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漸漸地李治發現一個比他的風疾還要頭疼的事,原先對他百依百順的武則天,開始變得不聽話起來,常常逆著他的意思安排政務!當李治試圖改變時,他發現,大臣們往往聽從武則天,跟他打起太極拳: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

就在李治憤懣不已之時,宦官王伏勝悄悄向李治告發,武則天引道士郭行真入宮,行“壓勝”之術。至於武則天“壓勝”的對象是誰,史書沒交代。巫術這東西曆來都是“高壓線”,基本誰碰誰死。當然,如果想幹掉誰,給她加一個“壓勝”的罪名也是慣用的手法,比如武則天就是用這個辦法幹掉了王皇后。

以武則天這種神來殺神鬼來殺鬼的魔性,很難相信她會對“壓勝”感興趣,十有八九被對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重點是,李治發怒了。

李治生生把上官儀賣了

要不是風疾,李治恐怕早就對武則天下手了,現在居然主動往槍口上撞。李治打定主意,派人召來宰相上官儀。

上官儀父祖,在隋朝累世高官,他本人“遊情釋典,尤精《三論》,兼涉獵經史,善屬文。”考中進士後,被授以弘文館直學士,擢秘書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成了御用文人:

“太宗雅好屬文,每遣儀視草,又多令繼和,凡有宴集,儀嘗預焉。”

李治即位後,對上官儀同樣很欣賞,先提拔他為秘書少監,又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連續侍奉兩任太子(前太子李忠和現太子李弘)。兩年前,高宗又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三品,宰相。

隨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批元老級宰相退出歷史舞臺,上官儀的位置變得非常重要,對李治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相位大多被武則天的親信把控了,不可信了。

李治見了上官儀,也不繞彎子,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並問上官儀有什麼建議。上官儀也不廢話,坦誠相言:

“皇后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人心。”

陛下您太英名了,上官挺你!OK,李治很滿意,那就煩勞你替朕擬廢后詔書吧。

就在他倆滿以為一切很機密,明天就可以對武則天來個突然襲擊時,李治身邊,早有密探把信息傳到了皇后宮。武則天大驚,立刻擺駕直奔太極宮。

李治很有趣,見了武姐姐(武則天比李治大四歲),竟然嚇成了孫子,聽由武則天跟他一頓叨叨,一頓發洩,一頓抱怨。說著說著,李治竟然心生慚愧,乃至於後悔自己的衝動。

後悔那就撤銷唄,反正聖旨還沒頒佈。李治心理猥瑣得,居然害怕遭受武則天的怨恨,撤銷聖旨都不足以彌補心裡的憂慮,於是,他恬不知恥,一臉無辜地說:“都是上官儀唆使我這麼做的!”

碰上這麼個領導,該著上官儀倒黴!李治自己摘清楚了,上官儀倒黴了:

“後於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十二月,丙戌,儀下獄,與其子庭芝、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

上官儀不光自己丟了命,連同兒子也一併受害,家財被罰沒,女眷全部入宮為奴!

上官儀遇害的兩個必然因素

上官儀遇害,直接原因是武則天的陷害,和李治的不負責任,除此而外,還有兩個隱含的原因,才是根子:

1.上官儀看不透政治本質

武則天為何能獲得李治的信任,進而手握大權,乃至於“二聖”並稱?一個“寵”字是無法解釋得了的。其實,李治與武則天在政治訴求上的一致性,才是武則天走向政治前臺的基礎。

一般都認為,王皇后和蕭淑妃死於女人的爭風吃醋,那只是表面現象。武則天真正扳動二人的原因,是因為這二人是門閥士族家庭出身,是李治皇權獨裁道路上,必須清楚的勢力!

一次廢立皇后事件,王氏、蕭氏、柳氏、長孫氏等一批豪門士族倒下了,從此以後,李治才真正意義上擺脫了門閥官僚集團的控制,走向了皇權獨裁。

李治為何選擇武則天?因為武則天不是門閥集團,她的家族,從他父親追隨李淵開國,才走向政治中心。李世民在修《氏族志》是,武氏根本沒資格入選!

所以,武則天生來就是門閥勢力的天敵,她與李治一拍即合!這才是根!

李治光是看到了武則天跟他的權力矛盾,但是離開武則天,誰是他支持者?面對這個問題,冷靜下來的李治,能不心生悔意嗎?

上官儀也僅僅看到了帝后矛盾,沒看透李治與武則天,在本質利益上的一致性,更沒看清,離開武則天,李治還沒找到真正信任的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他盲目出手,殊不知,沒人能拆散帝后之間的利益共同體,最後倒黴的只能是他自己。

2.上官儀身份的尷尬

上官儀急於表態,其實也有本位主義的嫌疑,他也是門閥勢力的一員!

上官家族從北周起,就累世高官,成為關中重要的門閥勢力之一。自門閥勢力誕生的那一天起,他們就是皇權的天敵,北周亡於門閥,大隋也亡於門閥,大唐一直小心翼翼地弱化門閥的勢力影響。好在上官家族算不上門閥集團的核心成員,所以,從李世民到李治,對上官儀都是拉攏的態度。

武則天已經在一步步清除門閥勢力,宰執位置上換上了很多寒門士族,上官儀對她來說可換可不換,一切取決於他的政治立場。這個大方向,其實李治是認可的。

面對身份上的尷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學習李勣,旗幟鮮明地擁護皇權,不介入矛盾。可是上官儀卻一腳踩進了帝后之間的矛盾,忘記了從利益上,人家才是一家子,他是外人,乃至是敵人,等人家冷靜下來,吃虧的自然是他。李治說是上官儀唆使,恐怕不全是推卸責任,很可能是惱怒於上官儀差點誤了他的大事,甚至懷疑上官儀的居心!

所以,上官儀的悲劇,可以說是他自己糊塗,沒認識到自己身份的尷尬,或者居心叵測!

綜上所述,武則天殺上官儀,表面原因是李治出賣了上官儀,及武則天的打擊報復。上官儀看不透帝后關係的本質,以及其個人身份的特殊性,盲目插手利益紛爭,這才是他被殺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