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日月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設計了兩個非常出彩的段落,目的是既刻畫雍正敢於擔當,為國分憂的一面,也揭示了雍正心思縝密,謀略深重的一面。
在這兩個事件當中,胤禛(雍正)都徵求了師爺鄔思道的意見,對於追繳國庫欠款,鄔思道是支持胤禛爭取這個差事,而對於後來發生的刑部冤案,鄔思道力阻胤禛辦理此案。
這究竟是為什麼?
追繳國庫欠款和刑部的冤案,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事。
追繳國庫欠款是康熙必須要辦的事情,它關係到江山社稷的穩定 ,是“心腹大患”,而刑部冤案是康熙“不得不查”的“有失顏面”的大案,對江山社稷至多是“疥癬之疾”。
四阿哥胤禛的師爺鄔思道,在進入四阿哥府上第一次為胤禛出謀劃策就是建議雍正接下“追繳國庫欠款”這個差事。
還在四阿哥胤禛圓滿出色的完成江南籌款賑災的差事回京的路上,康熙在知道了胤禛的差事辦得領他非常滿意的時候,康熙當朝晉升胤禛為“雍君王”,眾皇子們很是“羨慕嫉妒恨”,康熙也看出來了,說:知道你們心裡怎麼想的,沒關係,我這裡還有個差事,哪個皇子接下來辦好這個差事,我就封他一個“親王”!
康熙接著說:從戶部知道,國庫的虧空高達一千二百萬兩,這些銀子都被滿朝的文武大臣借走了,如果哪位皇子接下這個差事,只要追回一千萬兩,朕就當下封他一個“親王”!
看這情形,康熙是真急了。
但是,康熙急了,皇子們卻都不急。他們各有各的打算。
太子自己就是欠國庫銀兩的大戶,此刻他非常害怕他的對頭比如說大阿哥胤褆或八阿哥胤禩出面接下這個差事,那樣他會很被動。
他的幕僚告訴他,要想順理過關,就要推薦一個“信得過”的皇子來辦這個差事。太子胤礽想到了四阿哥胤禛——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他這個四弟已經開始有了奪嫡的念頭,並已經開始行動了。
同樣,八阿哥胤禩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儘管八爺黨當中包括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不能眼看著這個“親王”的爵位旁落他人。但是八阿哥胤禩確認為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僅如此,搞不好會得罪滿朝的文武。他八阿哥好不容易攢下的“仁德賢能”的名聲會毀於一旦。
老八不僅決定不接這個差事,而且要舉薦四阿哥胤禛來辦這個差事。他認定這個差事誰也辦不好,至少會碰個大釘子,指不定會“引火燒身”。四阿哥胤禛剛剛辦了一個差事,露了大臉,還得了一個“郡王”,不如推舉他辦這個差事,也給他出個難題。
各自心懷鬼胎的皇子們,在朝堂之上,竟不約而同的把這個差事退給了尚未回京的四阿哥胤禛。
康熙徵求了一圈意見,皇子們的答覆出人意料的一致:老四來辦!
康熙的心啊,拔涼拔涼的!下面站了七八個皇子,沒一個說站出來給他分憂的。
四阿哥會站出來嗎?康熙心裡也沒底。但他還是希望胤禛能站出來,要不然兒子們是要打老子的臉了。
八爺黨們在胤禛還沒回京的時候,就鼓動那些拖欠了國庫銀兩的大臣們利用給胤禛和胤祥接風的機會,向胤禛求情,實際上相當於施壓。
胤禛回到京城就馬上感到了來自朝廷上下的壓力——這個差事能接嗎?
在回到自己的府上之後,胤禛第一時間看望了師爺鄔思道,並且按照傳統的拜師之禮讓兒子弘時和弘曆拜鄔思道為師。
胤禛第一次和鄔思道談話,就是徵求鄔思道的意見:追繳國庫欠款的這個差事到底該不該接。
鄔思道很清楚胤禛把他這個罪人加廢人請到府上絕對不是“教兩個孩子讀書”這麼簡單,幫助胤禛奪嫡,這是心照不宣的事。
於是,鄔思道便把“追繳國庫欠款”這個差事的難度分析給胤禛。
鄔思道告訴胤禛,追繳國庫欠款這個差事很不好辦,因為拖欠國庫欠款的的人很難辦。
他對拖欠國庫欠款的官員進行了分類:不得不借的還不起,惡意借款的就沒打算還,隨大流借款的必然還是隨大流,別人還我也還,別人不還,我也不還。
皇子們就更難對付。
這肯定是辦不好也沒法辦好又得罪人的差事。
不得不說,鄔思道這個師爺真的是名不虛傳——遠離朝政卻能吧借款的朝廷官員解析的“入木三分”。
胤禛聽了鄔思道的分析,問:你的意思就是這個差事不能接?
鄔思道很清楚的告訴胤禛,這個差事必須接。如果你四阿哥不接這個差事的話“那皇上身邊就一個能為他老人家分憂的皇子都沒有了嗎”?
鄔思道一語道破這個差事的核心,不在能追回多少國庫欠款,而是願不願意為皇上分憂。也就是“有沒有擔當”。
這不是一個要結果的差事,而是一個要態度的差事。
胤禛聽完了鄔思道的分析,並沒有表態,而是很冷淡的說了句:天晚了,先生休息吧!變扭頭走了!
鄔思道有點詫異,望著胤禛的背影,不知道這個“四爺”在想什麼。
其實,胤禛已經聽明白了,但是他不太相信,這個鄔思道真的就這麼厲害?難道他的老爹真的就是這個意思嗎?
他需要驗證。
果然,在第二天去彙報工作的時候,康熙和胤禛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國庫空虛,國家稅收不利,土地兼併嚴重,瞞報土地現象普遍。自己也看到了,但是沒有精力管這些事了,皇子們都各顧各,沒有願意出來為他這個“皇阿瑪”分憂的……
至此,胤禛已經清楚,他的這個師爺絕非“浪得虛名”。於是,他堅決的表態,接下了“追繳國庫欠款”的這個差事。
他對康熙講:為了江山社稷不怕得罪人,大不了做一個“孤臣”。
康熙大喜:有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了的事!
也果如鄔思道所料,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雍正辦的的確是“焦頭爛額”:逼死了老臣魏東亭,逼的老十鬧市拍賣家財,逼的一幫老臣結夥去康熙面前哭訴,逼的太子賣官鬻爵還錢款。
最終,國庫的銀兩追回的不足三成,而康熙自己也覺得在這麼追下去不知道還要發生什麼事。在康熙的默許下,追繳國庫欠款的事,不了了之,康熙為此還罷免了田文鏡,斥責了胤禛。
胤禛感到很窩囊,但是他堅信的一點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儘管丟了面子,卻給康熙長了面子。
在康熙心裡是給他加分的。
到了刑部出了“宰白鴨”的冤案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
八阿哥胤禛認為,這個案子肯定和分管刑部的太子有絕對的關係,通過審理此案,一定可以找到太子“貪贓枉法”的證據。由此可以有機會扳倒太子,至少可以給太子黨致命一擊。
所以,八阿哥胤禩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在康熙面前主動請纓接下這個差事。
而四阿哥胤禛則認為,這個刑部“買賣人命”的大案,他有信心拿下來,為上一次“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上栽的跟頭找回一些面子,所以他也在康熙面前也是據理力爭,強烈要求來辦這個差事。
康熙沒有表態,上一個差事沒人出來,這個案子搶著出來。康熙心裡有點亂。
但是,胤禛的師爺鄔思道知道了胤禛要準備爭取這個差事的時候,找到胤禛,力勸胤禛不要接這個差事。
鄔思道的理由很充分:刑部這個冤案,已經天下皆知,這個案子和太子絕對脫不了干係。一旦查實太子是幕後主使,讓康熙情何以堪?一個大清國堂堂太子,而且是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居然敢如此膽大妄為,貪贓枉法。國之儲君幹出如此齷蹉卑劣之事,讓康熙的老臉往哪放?如果因此導致朝局的動盪,讓康熙怎麼收拾?
面對這種形式,躲得遠點是正確選擇。如果搞得不好,康熙會遷怒於辦案的阿哥,那個時候就不是能不能下來臺的事了。
胤禛對鄔思道的分析,並未否定,但是,他已經在皇上面前表明了自己願意出面審理刑部的這個案子,總不能事到臨頭在打退堂鼓啊!
於是,胤禛謀劃了一場戲,一場苦肉計。
他並沒有按照鄔思道的建議,推辭主審刑部大案的差事。
鄔思道得知自己的建議竟沒有得到採納 ,十分不滿,竟然準備撂挑子不幹了——言不聽計不從還當什麼師爺!
胤禛得知,並未生氣,只是安慰鄔思道:稍安勿躁,要走也不急在這一時嘛!請先生在等一天,如果還想走,絕對禮送……
當晚,胤禛居然冒著生命危險用“冰水加炭火”的辦法,硬是把自己搞成了急性“寒熱重症”。
康熙得知胤禛病了,心裡很著急,同時也有點懷疑這個老四是不是想躲差事裝病。他派了太醫去給胤禛看病,也是打探一下虛實。
太醫回來說:四阿哥得了寒熱重症,並且還很兇險。一時半會兒是起不來床了。
康熙問:大概要多長時間才能康復啊?太醫說,兩三個月吧,至少也得一個月以上。
康熙心裡一陣失落,在他內心裡是很想讓胤禛來審刑部這個案子的。康熙認定的是胤禛辦事認真,又沒有自己的幫派,興許能辦的不那麼麻煩。
無奈,康熙同意了八阿哥胤禩的請求,讓胤禩來主審刑部的冤案,但同時又委派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審理。
他還是對八阿哥胤禩不放心。
當鄔思道知道了胤禛突發重病的消息,頓時覺得眼前一亮:這個四爺,有膽有某,值得一心一意的輔佐。他也相信,胤禛最終一定會勝出。
鄔思道對刑部冤案的分析和判斷完全正確。八阿哥胤禩果然利用這個案子揹著胤祥搞到太子犯法的鐵證,也立刻到康熙面前舉報“發難”。康熙也的確是既惱怒,又替太子丟臉。
好在張廷玉燒了那個鐵證。這個時候康熙對這個老八如此心機深重又如此陰險感到了憤怒和不安。
所以,當聽到圖理琛彙報刑部侍郎肖國興在被押解關外時的不斷叫屈時,怒不可遏,連罵三聲:其心可誅!
這個八阿哥就徹底涼了。
鄔思道真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神一般厲害的一個角色。
步武堂
鄔先生作為《雍正王朝》一劇中最善於揣摩康熙聖意的人,對朝廷局勢可謂洞若觀火,對各利益攸關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鄔先生作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爺加分,也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阿哥減分。所以在他的指導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其最終成功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得到了帝位。
追比戶部欠款一案與徹查刑部案雖然看似都是屬於清查積弊、疏通冤獄的新政範疇,都是利國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層次的政治層面上卻大有不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胤禛能否順利接班成為下一任皇帝,並不取決於欠了款的滿朝文武,而是取決於大清王朝的當家人——康熙皇帝。
雖然號稱康熙盛世,國庫裡卻只有不足一百萬兩白銀,虧空至此,康熙皇帝這個家確實難當。追比國庫欠銀,是當前解決財政危機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誰去合適呢?誰有願意去接這個差事呢?
八阿哥不會去,因為他知道這會得罪滿朝文武;太子更不會去,因為他也知道這件事出力不討好,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件苦差事,難道號稱一代聖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當然知道這是一個苦差事,他也知道這件事阿哥們都在顧慮。這時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會怎麼想,對這個捨身於君父的兒子自然是充滿了欣賞之情。
所以追比國庫欠款這件差事雖苦,卻能深得康熙聖心,八阿哥看不到這一層,太子也看不到這一層,鄔先生看到了這一層。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這個差事,這招雖苦,卻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為什麼鄔先生不讓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這是因為太子主管刑部已經多年,這件亙古未有之奇怨八成與太子有關。如果康熙皇帝還想保護太子,那麼他自會讓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獄;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這個太子,他就會徹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將此案放給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經釋放了要廢太子的信號。那這個案子為什麼不能接呢?鄔先生說,無論這個案子查的如何,這個主導此案的人都將不容於皇帝,不容於滿朝文武。這是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謂名分早定,關係盤根錯節。雖是兄弟,卻也是臣子,如果將太子打倒,那麼太子一黨勢必會與其勢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對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那麼康熙百年之後,勢必會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麼此案就沒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辦砸了,何以自處?於情於理,這個差事都接不得。
鄔先生可謂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時代
鄔先生大半輩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徹了,他經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對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結果都有了基本判斷,由此對他的行為也是猜的十分透徹,可以說他就是康熙肚子裡的一條蛔蟲。
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願意去追。但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繳卻沒人願意承擔的時候,所以鄔先生瞅準機會,沒人願意去的時候讓胤禛接了任務,不管事情成與敗,康熙都會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牽涉到太子,誰去辦案都會查到太子處,康熙不願意看到太子因此被處理,太子又會對辦案的人記恨報復,所以對外冤案查的再好,對自己都沒有好處,有百害而無一利。
岸上踏歌5049
為什麼鄔先生讓胤禛追比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甚至胤禛假意接下差事後,鄔先生還氣得要離開?
因為這兩件事都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先說追比國庫欠款。難道只是追債那麼簡單?其實這是康熙對眾位皇子的考驗。
這要從《雍正王朝》的主題:皇帝與官僚階層的鬥爭說起。在中國古代,雖然皇帝與官僚階層都是統治階級,但是他們的利益並不總是相同的。皇帝想著統治能長治久安,因此明智的皇帝不想過分壓榨百姓;官僚則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能撈一點是一點。
康熙晚年,因為過於寬仁,導致吏治腐敗,官員們紛紛到國庫借款,竟快把國庫借空了,這就是公然的、合法的腐敗。國庫借款只是個縮影,象徵著官僚階層已經威脅到皇權統治了。康熙明白,如果自己的接班人不能整頓吏治,大清立刻變成大元。
要整頓吏治,就必須對官僚階層狠一些,就是要做個孤臣,眼中只有皇帝,不能和其他大臣拉幫結派。
鄔先生看清了康熙的心思,所以讓胤禛一定要接下追捕戶部欠款的差事。雖然這事多半是辦不成的,但這是在向康熙表明態度,證明自己絕不會對官僚手軟。果然,雖然胤禛的差事辦砸了,還逼死了老臣魏東亭,康熙卻並未責罰他,只是象徵性地罰了他的俸祿。
再說刑部冤案。太子長期掌管刑部,查刑部冤獄,必然會查到太子身上。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太子一向被視為國家的根本。古代凡是有情操的大臣,無不以維護太子為己任。如果哪個皇帝長時間不立太子,或者想廢了太子,必然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比如萬曆皇帝,就因為立太子的事,和大臣鬧了幾十年彆扭。
所以,想扳倒太子的人,必然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小人;維護太子的人,則會被視為忠臣。所以當八阿哥把肖國興供認太子不法的奏摺呈給康熙後,張廷玉竟然把它燒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康熙竟也沒說什麼。這說明,維護太子,在古代是政治正確。
查刑部冤獄,就是倒太子,會上失君心,下失民意。八阿哥不知深淺,接下了這個差事,想借機扳倒太子。結果最後康熙被罵為“其心可誅”。
夢露居士
四阿哥胤禛追繳國庫欠款雖然得罪人,卻是大義凜然,秉公辦事,上對得起康熙,下對得起大清。相反,王公大臣們欠國家的錢不還,理不直氣不壯,他們除了相互觀望外,並沒有過硬的藉口,四阿哥雖然得罪了這些人,但他們本來就是政敵。
四阿哥幹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使,雖然得罪了王公大臣,弄得滿朝怨氣,老實說這差使辦得也不怎麼樣,並沒有收到幾個銀子上繳國庫。但在康熙眼裡,他卻是不折不扣好皇子,精明能幹,敢做敢當,為了大清天下不惜得罪滿朝文武。
更為關鍵的是,康熙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只要他在位一天,就絕不容許有人危脅到他。八阿哥有心機,善於籠絡朝官,逐漸形成圍在自已身邊的“八爺黨”。表面上八阿哥似乎力量龐大,但康熙對此卻十分忌憚,時刻警惕。反而是四阿哥這樣把所有人得罪光了,康熙不僅欣賞他的能力,也放心他的為人。
所以說,鄔先生這一招十分高明,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再說查刑部冤案,這本是太子管的事情。此前用張五哥頂替犯人案件,讓康熙震怒,實際上種種問題絞在一起,康熙已經動了廢太子的念頭。因為刑部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把死刑犯替換掉,可見這裡面水有多深,也說明太子涉案之深。
康熙居高臨下,洞悉一切,他豈能不知道這裡面的深淺,只所以讓其它皇子來查刑部案件,就是不準備保全太子了。如果四阿哥擔此重任,那麼他必然和八阿哥一樣,把太子犯罪的事實揪了出來。如果不說,那麼其它人那邊不好交待,因為包括八阿哥一黨都盯著這事。如果說出來,太子必被廢,就得承擔廢太子的責任。
事情的發展完全在鄔先生預料之內,太子被廢,當然事起八阿哥牽頭的刑事調查案。只是當八阿哥滿懷希望地想通過廢掉太子爭取儲位時,康熙一來捨不得對太子的感情,二來為了平衡八阿哥的勢力,重新恢復了太子,八阿哥最終吃力不討好。
華哥雜談
鄔思道雖說老謀深算,但他是以陰謀為主體,所以,才會做出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的『重大錯誤決策』。
一、鄔思道的理由荒唐可笑:
1,太子名分早定,且深耕朝野幾十年,朝中勢力早已盤根錯節,那麼,刑部冤案必定會牽扯出太子,所以,無論是誰扳倒了太子,他都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也將不容於皇上,王爺,你願意承擔這個廢除太子的罪名嗎?”
2,鄔思道不讓查刑部冤案,無非就是想讓雍正自保:先謀己,而後謀事。那麼,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何解?替己謀心唄!替主謀心者,陽謀也!替己謀心者,其心可誅!
二、是『自保重要』還是『避免宮廷政變,防止禍起蕭牆重要呢』?1,雍正錯就錯在,興師動眾的把刑部冤案捅到康熙面前,他太操切了;康熙錯就錯在,非要大張旗鼓的徹查此案;鄔思道錯就錯在,居然建議雍正迴避此事,給了八爺黨打壓太子的機會;編劇錯就錯在,不知道密查此案!
2,鄔思道只知道不能得罪天下,不能得罪皇上,但是他沒想到八爺黨利用此案打壓太子黨,幾乎掃清了太子黨的朝中勢力,並在熱河行宮利用太子失寵的機會,捏造其謀逆的假象,企圖逼迫太子鋌而走險,引起一場宮廷政變!
3,康熙為何草率了結刑部案?不是為了保太子,而是為了保住朝廷。避免興起一場大獄,畢竟太子深耕刑部多年,此案再查下去必將牽扯出一大批官員,這些人一旦狗急跳牆,就將引起宮廷政變!
4,康熙草率了結此案後,去了熱河圍獵,此時太子匆忙見鄭春華,與其幽會,並說道:“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這就證明刑部案已經驚嚇到了太子黨,胤礽亦察覺到康熙廢太子之心。這都是八王爺的功勞!
綜上,八王黨先是利用刑部案掃清太子黨勢力,激起康熙的廢太子之心,而後再捏造太子謀逆的假象,嗚呼哀哉,胤礽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廢了。張廷玉就和鄔思道不同,他早就看清八爺奪嫡的野心,於是建議胤祥協同八王辦差,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八王,防止其打壓太子,胡亂來!胤祥此後也是耿耿於懷,在雍正面前自責當初自己失策,讓八爺鑽了空子,雍正亦自責對鄔思道言聽計從。
三、同樣的劇情,弘曆就比雍正和鄔思道聰明許多!
弘時密謀行刺弘曆之前,串聯八爺黨澹寧居逼宮,他收買了隆科多,亦手握八爺黨殘餘勢力,他是有政治資本的!弘曆求情是有說道:“兒臣不想因為此案興起大獄。”何解?就是此案牽扯出弘時後,弘時一黨勢必孤注一擲,禍起蕭牆,引起宮廷政變。所以,雍正這次處理的就比康熙此前的好,他沒有選擇徹查此案,而是秘密賜死弘時,選擇了低調處理此案。
四、追繳國庫欠款案其實是康熙給雍正下的一個套,因為他自己不想失去人心,所以,找了一個冷麵王來做擋箭牌。差事辦好辦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不能倒!
1,康熙首先褒獎胤禛:“這回你和胤祥差事辦的很好,可以說是急了國之危難。”
2,接著試探胤禛:“都說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當時各省報上來的層層數字都是假的,土地一年年減少,稅收一年年遞減,京城裡的官不到國庫借銀子反倒不合時宜,人太多了,事就變的難辦,這麼多阿哥皇子,就沒有一個願意承擔追款的差事。”
3,胤禛正值春風得意,頭腦一熱上了康熙的套:“兒臣願意承擔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對朝廷,江山社稷有力,大不了做個孤臣。”
4,最後康熙的目的達到,並給胤禛下了定心丸:“好!你能看到這個弊端,說明你肯用心思,只要有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5,最後我們再看追繳國庫欠款案的最大贏家:八王爺替雍正說情,而後舉薦雍正的門人年羹堯為四川提督,人心都籠絡到雍正眼皮子底下了!康熙在暢春園撫慰那些因魏東亭自益而傷心欲絕的老臣,這些人裡有真傷心的亦有假惺惺的。但不管怎麼說,雍正此案處置的過於操切,康熙對他的怒斥也提到:“不懂恕人之道!”田文鏡意識如此。
綜上,鄔思道讓一個冷麵王來幹得罪人的事,文武百官的人心能不亂嗎?且雍正彼時正值春風得意,心高氣傲,他勢必急於辦成此案,再下一城!那麼接下此案後難免就會做出過於操切的事情來!
劇評道長
因為追繳國庫欠款,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康熙讓雍正去辦追款的案子,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款,而是想考察他。所以鄔思道力勸讓雍正去查,在康熙面前表現自己。
至於追查刑部冤獄,我覺得鄔思道的理由太牽強了,編劇有強行講道理的嫌疑。如果硬要說鄔思道的理由有道理,我認為也不應該是電視劇裡給出的理由。(後面再細說)
先說追繳國庫欠款案,我覺得這是不可能辦成的差事。理由有很多,比如:
第三集時,康熙對阿哥們說,只要誰能追回一千萬兩,就可以封親王。問題是,國庫的虧空明明是四千萬兩。還有三千萬難道不追了?這顯然是不合邏輯嘛。
畢竟官員借了國庫的錢,朝廷下個詔書讓官員還錢就可以了,名正言順的事。何必要讓雍正像個活閻羅一樣,對官員逐個的羞辱,錙銖必較的討錢呢?
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康熙也知道追回全部欠款是不可能的。他讓老四去辦,就是想看看老四是不是真正的賢臣。
關於賢臣這一點,鄔思道也說了。如果要接了這個案子,就會得罪滿朝的王公大臣。但同時也能證明你是真正的賢臣,是一個能幫皇帝分憂的好兒子。
就後面的走勢來說,果然如鄔思道所料。
雖然最後雍正把案子辦砸了,而且還得罪人很多人,包括老十三。表面上雍正完敗,成為眾矢之的,康熙也懲罰了他。但是懲罰不等於怪罪,康熙並沒有怪他。反而鼓勵雍正要繼續做孤臣和賢臣。
孤臣這個名號,看似很悲催。實際上對雍正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肯定和榮譽。畢竟雍正只是老四,上面還有太子。能通過這件事,讓康熙注意到自己,讓康熙瞭解到哪些人是賢臣,哪些人是老鼠屎就足夠了。
鄔思道在結案後,說了一句:『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實就是對這件追繳欠款案,最好的總結。
這也是鄔思道對帝王心術的一種解讀……
PS:這個時候不要提什麼爭儲。還早著呢!鄔思道的目的是讓雍正爭取表現,不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做個孤臣。在康熙面前留個好印象。 順便自己也磨礪磨礪,不要總是那麼莽撞。政治家,要腹黑一點才活的長。
再說清理刑部冤獄案,也就是第七集。我覺得這個案子改編的有一些亮點,但整體上並不完美……
亮點就是鄔思道明確告訴雍正不能查。但是雍正的做法顯然更成熟,還是一如既往地爭取為康熙分憂,隨便把老八往溝裡帶,隨後自己把自己折騰了一個風寒,這樣既表了忠心,又掙了表現。
但是,這個亮點不能掩蓋這個案子整體上的缺陷。我總覺得鄔思道的理由很彆扭,欠缺說服力。而且說的不夠清楚,很含蓄。
先說我為什麼覺得很含蓄,不夠直白。
其實從後來的劇情可以發現,搞倒太子的老八並沒有因為清查刑部冤獄,而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不容於皇上。相反,老八因為搞翻了太子,反而獲得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支持。尤其是佟國維的支持!
所以,鄔思道的話,貌似不適用於老八。至於為什麼對老四這麼說,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
如果雍正這種沒有勢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麼太子餘黨的火力就會瞄在雍正身上。到時候雙拳難敵四手,肯定會被人上摺子淹死。
如果是老八這種有勢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麼他們就會跟太子餘黨相互攻擊,到時候必然打的兩敗俱傷,康熙再出來收拾殘局。
總的來說,扳倒太子,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殘行為。像雍正這些沒有勢力和官員擁護的人,不建議他這麼幹。而像老八這種勢力強大的人,可以去試試。所以佟國維才建議老八去試試。(我覺得這麼說,就說的通了)
再說,我認為鄔思道說的話,為什麼理由很牽強。
還是上面提到的。鄔思道說:不論是誰,只要扳倒了太子,都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也將不容於皇上。
而前一段,他又說皇上下令徹查,結案之日就是太子被廢之時。
那麼,這話就矛盾了啊!皇上到底是想廢太子呢?還是不想廢呢?
難不成,是康熙想找一個兒子,讓他蒐集太子受賄的證據。廢掉太子後,再讓這個兒子成為眾矢之的,成為自己的替死鬼?
如果按這麼理解,那康熙也太腹黑了吧!一個在劇中號稱仁君和慈父的人,幹出這種事,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
為此,我去翻了一下原著。發現,原來原著和電視劇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著裡的刑部冤獄案,實際上是康熙自己發現的,當即下旨由八阿哥處理,並沒有雍正什麼事。他只是想考察一下老八,看看老八是不是也像太子一樣齷齪。
結果,果不其然。老八回奏說,刑部除了張五哥一件冤案外,沒有其它冤案。而實際上康熙從張五哥那裡得知,僅跟張五哥關在一處牢房的替罪羊,就不下四五個。康熙因此此對老八也極為失望,八爺黨就此也沒了前途。
我覺得小說中的內容,比較符合邏輯。而電視劇的改編,讓人很費解。感覺完全就是為了神話鄔思道,矮化佟國維而改編的。
試想,鄔思道一個局外人。被雍正接進北京才幾個月,怎麼就能如此通曉康熙帝的帝王心術呢?(在原著中,鄔思道對康熙的認知,是在跟雍正相處的過程中,通過雍正的描述,才逐步瞭解康熙的內心世界的。這才有說服力嘛……)
所以,我覺得電視劇中,鄔思道分析刑部冤獄案的這一段,可以理解為導演特意給鄔思道加戲。但是加的有缺陷!
電視劇可能是因為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花時間去刻畫鄔思道,那麼就只能將他的人設進行神話,天生就是諸葛亮式的人物。順便也給佟國維加戲,告訴觀眾佟國維的水平不行,為他後來倒臺做鋪墊。至於鄔思道說的話,到底有沒有說服力,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後來老八失寵,並不是因為他利用刑部的事搞倒了太子,而是因為他用不正當的手段惡意搞倒太子,再加上八爺黨勢力太大了,康熙故意要修理他罷了。與搞倒太子的事情沒有關係。
所以我覺得電視劇裡面,鄔思道對刑部冤獄案的一番話,說服力沒有那麼強……
Mer86
在任何地方,做事無分對錯,關鍵看誰來評判,尤其是在水深火熱的中國古代朝堂上。
在這裡我們只討論《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的情節,和真正的史實無關。
首先,追討國庫欠款一事源於黃河發大水,需要賑災,然而火燒眉頭之際,康熙才發現,國庫虧空,連賑災的銀子都快要發不起了。這個是在第一集裡面就突出了的主要矛盾。
雖說事後四爺和十三爺去江南募款,讓八爺的金庫放了點血,最後籌到了銀子,緩了燃眉之急,但是康熙已經深深地意識到,這個只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不追討國庫欠款,那麼再來一兩場災害或者戰事,大清的根基會動搖,因此,才希望阿哥們出來有人幫他扛一下——清理國庫虧空。
說白了就是查賬,要債。
賑災募款這件事,四爺代表的是太子,自己也出了風頭,八爺不悅,太子也不悅。
接下來查賬,要債,是要得罪整個朝野上上下下的王公貴族以及所有滿漢大臣的,這個事情對於康熙有利,但是對於辦事的人來說,百害無一利,而且有可能辦砸。
當康熙提出來追比戶部欠款一案的時候,八爺本來是管部阿哥,本來應該負責,然而他居然辭職了,還提出來讓四阿哥來做——
然後太子也怕擔責任——
然後大阿哥也隨聲附和。
這個時候,康熙的表情——一萬隻羊駝。
注意順序。八爺是直接領導,太子是主管大領導,大阿哥是年長的員工,康熙先後徵求他們三個人的意見,是非常符合中國官場的潛規則的——任何事情的問責順序——主管BOSS, 大BOSS,德高望重的員工。
然而現在主管BOSS說,我不幹了,大BOSS說我不想得罪人,德高望重的員工說,關我什麼事? 你們玩。
這個時候如果你是皇帝,你的潛臺詞是——
1. 戶部本來就是你八爺管的,你天天打哈哈籠絡人,小金庫滿滿,搞的來國庫虧空,現在出了事,你不管了當甩手掌櫃。
2. 太子你本來是我的接班人,出了這麼大的事,你卻不敢出來扛,現在我還在你都不敢出來扛,怕得罪滿朝大臣,以後我不在了,你怎麼hold得住?
3. 八爺不行,太子不行,你大哥也是個為老不尊的廢物。
這個時候,康熙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於是又問臣工。只有千年雙簧,他肚子裡的蛔蟲佟半朝,當時的上書房老大佟國維站了出來和稀泥——
佟國維的意思就是,四爺出來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八爺擼了,表面上看,這是在維護八爺。
實際上,就是讓八爺和四爺一起出來扛。
第一,不損害太子,第二,做事效果上剛柔並濟達到辦事目的,第三,要得罪人捆綁起來一起得罪,憑啥讓人家四爺一個人得罪。
他說完以後,康熙高興了,面露笑容。
康熙面露笑容問張廷玉,說明第一,他對佟國維的建議很滿意,第二,他對張廷玉更放心,而張廷玉的回答是——
意思就是,我覺得差不多了,你看著辦吧。
而第三集的末尾,雍正和鄔先生對話,鄔先生支持他接這個差事——
鄔先生分析了兩條,大家不願意接,無非就是——
1. 怕得罪人
2. 怕得罪了人還辦砸了差事。
但是鄔先生看到了一條,也是康熙最看中的一條——
也就是說,鄔先生已經算得很清楚了——
追比戶部欠款,第一,要得罪很多大臣。第二,可能要犯錯,完成不了任務。
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得到皇帝的認可。
八爺和太子覬覦著康熙的皇位,想的是康熙去世以後大臣們要買自己的賬,所以要愛名節,要討好他們,但是唯獨沒有想到怎麼打理好這個家業。而且更是忘記了,康熙還沒死呢,最後誰接班,是康熙說了算的。
所以,鄔先生就是要雍正大膽辦事,在康熙心目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追查刑部冤案就不一樣,這件事直接涉及到了太子,一旦查明,太子就要被扳倒。
不是說一個犯了錯誤的太子不應該被扳倒,而是局勢非常複雜,康熙還沒有想好選誰做儲君,更重要的是,選出來了儲君,即便明說,也會像太子一樣,被鬧哄哄的各方勢力搞殘。為了穩定局勢,康熙還需要太子這個符號穩坐在那個位子上以平所有人蠢蠢欲動的那顆心。
也就是說,誰查刑部冤案誰就是急於搞垮太子,誰急於搞垮太子,誰就是要逼宮康熙。所以這件事不忠,不孝,是萬萬不能做的。
然而八爺選擇的是誘供,逼供,還連夜把供詞送進宮。當康熙通過秘密審查肖國興,知道真相以後,發現自己被八爺繞進去了,評價是——
從此八爺就算是出局了。
而第七集開頭,鄔先生又給四阿哥分析了清查刑部冤獄的利弊。
也就是說,誰扳倒了太子,於宗法道德來說,滿朝要唾罵,而更重要的是,啪啪啪打康熙的臉,等於是說他連選個儲君都選錯了,還選錯了三十多年,那麼以後康熙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果然,康熙知道自己被八爺繞進去以後,從此就不再信任八爺了,甚至表現出了對他的噁心。而苦肉計把自己搞風寒的四爺,也就躲過了這一劫。
《雍正王朝》,每一秒鐘真的都是戲,向老藝術家們致敬!
HannibalLecter
黃河大水,荒災天災,裡面是人禍,人禍有二:官吏貪默豆腐渣防洪工程和全國公務員借國債逾期不還國庫空虛。
開篇明義,所有矛盾,爆發出來,獨掌乾坤,需要非常人。康熙垂垂老矣,八歲登基,16歲親政,扳倒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四海臣服,八夷來朝。人不能總活在回憶之中,康熙把國政交給太子,太子偏愛刑部和吏部,賣官鬻爵,冗官冗員嚴重,國家機器效率低下,司法部門刑部及大理寺和宗人府基本是維持門面,有才幹官吏難有作為。
那麼解決國庫空虛,救國政於萬一,只能靠從戶部入手清繳欠稅和國庫欠債,這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國家稅賦更是命脈所在,符合康熙皇帝一生政治平衡理念,四平八穩不急不燥,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掌握恰到好處,不會激化矛盾引發黨爭。
鄔思道進士出身,文字獄的受害人,經歷了勞獄之災,洞察朝堂江湖,諳熟清朝皇帝的外示儒釋道,內用霸道的治國理政思想,所以給出了當務之急就是表現純粹為了解決問題,至於動搖國本的吏治政略則要從緩,維護雍王府的格局和內斂,在實力尚需積蓄能量時候有所保留,不輕易成為眾矢之的。
二月河熟讀二十四史,考慮到當時時代背景和人物思想意識及政治格局,鋪設出矛盾重重和衝突盾盾,主要是表現人物成長心路歷程和成長曆程,圍繞九王奪嫡展開激烈競爭,主要對壘的太子黨,雍王,八爺黨在裁判康熙皇帝面前開展內政外交的比拼。
國庫管理是國家命脈所在,國家司法是依附其上的毛髮,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唐俊龍55398571
這兩件事的處理方式上,非常明顯地表現了雍正、鄔思道、康熙、八爺、太子等一群人的鮮明個性。細緻瞭解分析之後,就知道為什麼康熙最終還是選擇雍正繼位,而不是其他人了。
首先看追繳國庫欠款案。
這件案子的根底緣由,是因為康熙寬仁厚德,晚年的康熙好名,對官吏太好,所以縱然官員借款,久而久之尾大不掉。康熙深知這一點,但明面上他不願做壞人。然而,現實情況已經逼迫他不得不追繳欠款。黃河氾濫、阿哥和官吏相互貪腐、西北不平,四處都需要錢。這件事一定要辦。所以康熙需要兒子們出手辦案,得罪天下官吏,他自己高坐樓臺,不動如山,關鍵時刻還可以顯示自己的寬容(比如替魏東亭等人還錢),這是典型的帝王心術,所謂“壞人是底下辦事的,皇帝是好的”。
結果呢,太子不做,八阿哥一夥兒不做,大家都不是傻子,雖然平時叫你“阿瑪”,關鍵時刻還是得保護好自己。於是,老四又得來幹活了(苦命人)。雍正也很清楚,做這件事,對大清江山有利,對朝廷有利,對自己……就只能做孤臣了。同時,也能在皇帝面前,博一個好感。
那麼辦案結果呢?魏東亭赴死,滿朝文武物議沸騰,紛紛苦不堪言。胤禛在百官中的印象,十分嚴苛冷酷。最終,康熙還是出面收拾局面。看看最終的好處吧。欠款追繳算是成功一半;康熙博得了滿朝文武的歡呼;八阿哥博得了官員們更多的忠心和貼心;太子安坐表面上影響不大,反而藉此收服老四雍正(表面上);只有胤禛苦澀,胤禛獲得了所有官吏的白眼、鄙視和心中的憤恨。
那麼,鄔思道為什麼讓胤禛一定要做這件事呢?因為這件事,是替皇帝分憂,替朝廷和江山打基礎。縱然尺度不好把握,但危險性並不高,最大的壞處也就是得罪手底下那幫官員,說到底,官員不就是大清的家奴麼,這算不了什麼。反而能給皇帝留下“能任事、敢做事、不避險阻、不怕名聲”的孤臣幹員、“沒有自己內心小九九”的好阿哥形象!何樂而不為?憑什麼不做?
再來看看徹查刑部冤案這件事。
跟追繳欠款不同,刑部冤案的最終指向,必然是太子(太子管理刑部多年)。 太子是國本,又是朝中所有糾葛漩渦的核心要害,盤根錯節,一旦動彈,就會牽扯到所有皇子、所有官員,概莫能外。鄔思道說得好,如果皇帝安排太子徹查此案,表示康熙想保護太子,如果安排其他皇子徹查,表示已對太子失去信任,要行廢立之事。但是,就算是哪位皇子藉此扳倒了太子,然而太子已經在位三十多年,民心、官心、帝心多年,到時候都會有所不忍。扳倒太子的人最終都會不容於天下、不容於百官、不容於皇帝。這件事,做不好,有百害而無一利,做好了,有百害而無一利。
而胤禛最怕的,就是那最後一點,不容於皇上!所以,胤禛決定,不幹!
接下來的胤禛的應對,就很有意思了。一直以來,賑災、追繳欠款等許多案件,他都挺身而出。如果這次龜縮不做,康熙就會明白,原來胤禛你所謂的“做孤臣”,也不過如此。於是,胤禛在朝廷之上,還是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那一刻,康熙愣愣地看著這個兒子,臉色毫無表情。(他那會是真不知道這個兒子是傻,還是真的有這麼大義凜然!)
焦晃老師在雍正王朝裡的演技是真好!
緊接著,高能了。胤禛回到家,開始烤火、穿棉衣、泡冷水。很幸運的是,立刻他就高燒傷寒了,臥床不起。要知道古代醫療水平不高,這可有點豁出命的感覺!
於是康熙派人去看病,得知胤禛病不會病死,但至少要臥床休息一個月。看看康熙的反應吧。
特意返回看了下電視劇,焦皇帝這句“知道了,跪安吧”的話,跟前一句相比,聲音低沉,若有所思,他轉身很慢,踱步也有點沉思的感覺。作為帝王心術的集大成者,康熙此時知道了,他這個四兒子並不是傻,反而真心搞病,對自己的身體都能下得去手,心狠手辣,嚴苛狠毒。
所以,看看,這差事最終落到了八阿哥胤祀的手上去了。結果,老八也沒討到好。
看看這其中,胤禛的收穫吧,康熙看到了這個兒子的心胸擔當,也看到了這個兒子的急躁狠毒,所以,他最終決定傳位於胤禛的時候,仍舊擔心的,是胤禛的嚴苛峻法對百官的傷害,和急躁心情做事不能忍耐的穩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