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邬先生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

云上日月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设计了两个非常出彩的段落,目的是既刻画雍正敢于担当,为国分忧的一面,也揭示了雍正心思缜密,谋略深重的一面。

在这两个事件当中,胤禛(雍正)都征求了师爷邬思道的意见,对于追缴国库欠款,邬思道是支持胤禛争取这个差事,而对于后来发生的刑部冤案,邬思道力阻胤禛办理此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追缴国库欠款和刑部的冤案,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

追缴国库欠款是康熙必须要办的事情,它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定 ,是“心腹大患”,而刑部冤案是康熙“不得不查”的“有失颜面”的大案,对江山社稷至多是“疥癣之疾”。

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在进入四阿哥府上第一次为胤禛出谋划策就是建议雍正接下“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

还在四阿哥胤禛圆满出色的完成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回京的路上,康熙在知道了胤禛的差事办得领他非常满意的时候,康熙当朝晋升胤禛为“雍君王”,众皇子们很是“羡慕嫉妒恨”,康熙也看出来了,说:知道你们心里怎么想的,没关系,我这里还有个差事,哪个皇子接下来办好这个差事,我就封他一个“亲王”!

康熙接着说:从户部知道,国库的亏空高达一千二百万两,这些银子都被满朝的文武大臣借走了,如果哪位皇子接下这个差事,只要追回一千万两,朕就当下封他一个“亲王”!

看这情形,康熙是真急了。

但是,康熙急了,皇子们却都不急。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太子自己就是欠国库银两的大户,此刻他非常害怕他的对头比如说大阿哥胤褆或八阿哥胤禩出面接下这个差事,那样他会很被动。

他的幕僚告诉他,要想顺理过关,就要推荐一个“信得过”的皇子来办这个差事。太子胤礽想到了四阿哥胤禛——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这个四弟已经开始有了夺嫡的念头,并已经开始行动了。

同样,八阿哥胤禩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尽管八爷党当中包括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眼看着这个“亲王”的爵位旁落他人。但是八阿哥胤禩确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如此,搞不好会得罪满朝的文武。他八阿哥好不容易攒下的“仁德贤能”的名声会毁于一旦。

老八不仅决定不接这个差事,而且要举荐四阿哥胤禛来办这个差事。他认定这个差事谁也办不好,至少会碰个大钉子,指不定会“引火烧身”。四阿哥胤禛刚刚办了一个差事,露了大脸,还得了一个“郡王”,不如推举他办这个差事,也给他出个难题。

各自心怀鬼胎的皇子们,在朝堂之上,竟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差事退给了尚未回京的四阿哥胤禛。

康熙征求了一圈意见,皇子们的答复出人意料的一致:老四来办!

康熙的心啊,拔凉拔凉的!下面站了七八个皇子,没一个说站出来给他分忧的。

四阿哥会站出来吗?康熙心里也没底。但他还是希望胤禛能站出来,要不然儿子们是要打老子的脸了。

八爷党们在胤禛还没回京的时候,就鼓动那些拖欠了国库银两的大臣们利用给胤禛和胤祥接风的机会,向胤禛求情,实际上相当于施压。

胤禛回到京城就马上感到了来自朝廷上下的压力——这个差事能接吗?

在回到自己的府上之后,胤禛第一时间看望了师爷邬思道,并且按照传统的拜师之礼让儿子弘时和弘历拜邬思道为师。

胤禛第一次和邬思道谈话,就是征求邬思道的意见:追缴国库欠款的这个差事到底该不该接。

邬思道很清楚胤禛把他这个罪人加废人请到府上绝对不是“教两个孩子读书”这么简单,帮助胤禛夺嫡,这是心照不宣的事。

于是,邬思道便把“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的难度分析给胤禛。

邬思道告诉胤禛,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差事很不好办,因为拖欠国库欠款的的人很难办。

他对拖欠国库欠款的官员进行了分类:不得不借的还不起,恶意借款的就没打算还,随大流借款的必然还是随大流,别人还我也还,别人不还,我也不还。

皇子们就更难对付。

这肯定是办不好也没法办好又得罪人的差事。

不得不说,邬思道这个师爷真的是名不虚传——远离朝政却能吧借款的朝廷官员解析的“入木三分”。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问:你的意思就是这个差事不能接?

邬思道很清楚的告诉胤禛,这个差事必须接。如果你四阿哥不接这个差事的话“那皇上身边就一个能为他老人家分忧的皇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一语道破这个差事的核心,不在能追回多少国库欠款,而是愿不愿意为皇上分忧。也就是“有没有担当”。

这不是一个要结果的差事,而是一个要态度的差事。

胤禛听完了邬思道的分析,并没有表态,而是很冷淡的说了句:天晚了,先生休息吧!变扭头走了!

邬思道有点诧异,望着胤禛的背影,不知道这个“四爷”在想什么。

其实,胤禛已经听明白了,但是他不太相信,这个邬思道真的就这么厉害?难道他的老爹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他需要验证。

果然,在第二天去汇报工作的时候,康熙和胤禛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国库空虚,国家税收不利,土地兼并严重,瞒报土地现象普遍。自己也看到了,但是没有精力管这些事了,皇子们都各顾各,没有愿意出来为他这个“皇阿玛”分忧的……

至此,胤禛已经清楚,他的这个师爷绝非“浪得虚名”。于是,他坚决的表态,接下了“追缴国库欠款”的这个差事。

他对康熙讲:为了江山社稷不怕得罪人,大不了做一个“孤臣”。

康熙大喜:有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了的事!

也果如邬思道所料,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雍正办的的确是“焦头烂额”:逼死了老臣魏东亭,逼的老十闹市拍卖家财,逼的一帮老臣结伙去康熙面前哭诉,逼的太子卖官鬻爵还钱款。

最终,国库的银两追回的不足三成,而康熙自己也觉得在这么追下去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在康熙的默许下,追缴国库欠款的事,不了了之,康熙为此还罢免了田文镜,斥责了胤禛。

胤禛感到很窝囊,但是他坚信的一点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尽管丢了面子,却给康熙长了面子。

在康熙心里是给他加分的。

到了刑部出了“宰白鸭”的冤案的时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八阿哥胤禛认为,这个案子肯定和分管刑部的太子有绝对的关系,通过审理此案,一定可以找到太子“贪赃枉法”的证据。由此可以有机会扳倒太子,至少可以给太子党致命一击。

所以,八阿哥胤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在康熙面前主动请缨接下这个差事。

而四阿哥胤禛则认为,这个刑部“买卖人命”的大案,他有信心拿下来,为上一次“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上栽的跟头找回一些面子,所以他也在康熙面前也是据理力争,强烈要求来办这个差事。

康熙没有表态,上一个差事没人出来,这个案子抢着出来。康熙心里有点乱。

但是,胤禛的师爷邬思道知道了胤禛要准备争取这个差事的时候,找到胤禛,力劝胤禛不要接这个差事。

邬思道的理由很充分:刑部这个冤案,已经天下皆知,这个案子和太子绝对脱不了干系。一旦查实太子是幕后主使,让康熙情何以堪?一个大清国堂堂太子,而且是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居然敢如此胆大妄为,贪赃枉法。国之储君干出如此龌蹉卑劣之事,让康熙的老脸往哪放?如果因此导致朝局的动荡,让康熙怎么收拾?

面对这种形式,躲得远点是正确选择。如果搞得不好,康熙会迁怒于办案的阿哥,那个时候就不是能不能下来台的事了。

胤禛对邬思道的分析,并未否定,但是,他已经在皇上面前表明了自己愿意出面审理刑部的这个案子,总不能事到临头在打退堂鼓啊!

于是,胤禛谋划了一场戏,一场苦肉计。

他并没有按照邬思道的建议,推辞主审刑部大案的差事。

邬思道得知自己的建议竟没有得到采纳 ,十分不满,竟然准备撂挑子不干了——言不听计不从还当什么师爷!

胤禛得知,并未生气,只是安慰邬思道:稍安勿躁,要走也不急在这一时嘛!请先生在等一天,如果还想走,绝对礼送……

当晚,胤禛居然冒着生命危险用“冰水加炭火”的办法,硬是把自己搞成了急性“寒热重症”。

康熙得知胤禛病了,心里很着急,同时也有点怀疑这个老四是不是想躲差事装病。他派了太医去给胤禛看病,也是打探一下虚实。

太医回来说:四阿哥得了寒热重症,并且还很凶险。一时半会儿是起不来床了。

康熙问:大概要多长时间才能康复啊?太医说,两三个月吧,至少也得一个月以上。

康熙心里一阵失落,在他内心里是很想让胤禛来审刑部这个案子的。康熙认定的是胤禛办事认真,又没有自己的帮派,兴许能办的不那么麻烦。

无奈,康熙同意了八阿哥胤禩的请求,让胤禩来主审刑部的冤案,但同时又委派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审理。

他还是对八阿哥胤禩不放心。

当邬思道知道了胤禛突发重病的消息,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四爷,有胆有某,值得一心一意的辅佐。他也相信,胤禛最终一定会胜出。

邬思道对刑部冤案的分析和判断完全正确。八阿哥胤禩果然利用这个案子背着胤祥搞到太子犯法的铁证,也立刻到康熙面前举报“发难”。康熙也的确是既恼怒,又替太子丢脸。

好在张廷玉烧了那个铁证。这个时候康熙对这个老八如此心机深重又如此阴险感到了愤怒和不安。

所以,当听到图理琛汇报刑部侍郎肖国兴在被押解关外时的不断叫屈时,怒不可遏,连骂三声:其心可诛!

这个八阿哥就彻底凉了。

邬思道真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神一般厉害的一个角色。


步武堂


邬先生作为《雍正王朝》一剧中最善于揣摩康熙圣意的人,对朝廷局势可谓洞若观火,对各利益攸关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邬先生作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爷加分,也知道什么样的差事会给四阿哥减分。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其最终成功获得了康熙的青睐,得到了帝位。

追比户部欠款一案与彻查刑部案虽然看似都是属于清查积弊、疏通冤狱的新政范畴,都是利国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层次的政治层面上却大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胤禛能否顺利接班成为下一任皇帝,并不取决于欠了款的满朝文武,而是取决于大清王朝的当家人——康熙皇帝。

虽然号称康熙盛世,国库里却只有不足一百万两白银,亏空至此,康熙皇帝这个家确实难当。追比国库欠银,是当前解决财政危机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谁去合适呢?谁有愿意去接这个差事呢?

八阿哥不会去,因为他知道这会得罪满朝文武;太子更不会去,因为他也知道这件事出力不讨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件苦差事,难道号称一代圣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他也知道这件事阿哥们都在顾虑。这时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会怎么想,对这个舍身于君父的儿子自然是充满了欣赏之情。

所以追比国库欠款这件差事虽苦,却能深得康熙圣心,八阿哥看不到这一层,太子也看不到这一层,邬先生看到了这一层。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这个差事,这招虽苦,却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为什么邬先生不让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这是因为太子主管刑部已经多年,这件亘古未有之奇怨八成与太子有关。如果康熙皇帝还想保护太子,那么他自会让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狱;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这个太子,他就会彻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将此案放给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经释放了要废太子的信号。那这个案子为什么不能接呢?邬先生说,无论这个案子查的如何,这个主导此案的人都将不容于皇帝,不容于满朝文武。这是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谓名分早定,关系盘根错节。虽是兄弟,却也是臣子,如果将太子打倒,那么太子一党势必会与其势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对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废太子的决心,那么康熙百年之后,势必会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么此案就没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办砸了,何以自处?于情于理,这个差事都接不得。

邬先生可谓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时代


邬先生大半辈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彻了,他经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对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结果都有了基本判断,由此对他的行为也是猜的十分透彻,可以说他就是康熙肚子里的一条蛔虫。

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愿意去追。但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缴却没人愿意承担的时候,所以邬先生瞅准机会,没人愿意去的时候让胤禛接了任务,不管事情成与败,康熙都会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牵涉到太子,谁去办案都会查到太子处,康熙不愿意看到太子因此被处理,太子又会对办案的人记恨报复,所以对外冤案查的再好,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


岸上踏歌5049


为什么邬先生让胤禛追比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甚至胤禛假意接下差事后,邬先生还气得要离开?

因为这两件事都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先说追比国库欠款。难道只是追债那么简单?其实这是康熙对众位皇子的考验。

这要从《雍正王朝》的主题:皇帝与官僚阶层的斗争说起。在中国古代,虽然皇帝与官僚阶层都是统治阶级,但是他们的利益并不总是相同的。皇帝想着统治能长治久安,因此明智的皇帝不想过分压榨百姓;官僚则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能捞一点是一点。

康熙晚年,因为过于宽仁,导致吏治腐败,官员们纷纷到国库借款,竟快把国库借空了,这就是公然的、合法的腐败。国库借款只是个缩影,象征着官僚阶层已经威胁到皇权统治了。康熙明白,如果自己的接班人不能整顿吏治,大清立刻变成大元。

要整顿吏治,就必须对官僚阶层狠一些,就是要做个孤臣,眼中只有皇帝,不能和其他大臣拉帮结派。

邬先生看清了康熙的心思,所以让胤禛一定要接下追捕户部欠款的差事。虽然这事多半是办不成的,但这是在向康熙表明态度,证明自己绝不会对官僚手软。果然,虽然胤禛的差事办砸了,还逼死了老臣魏东亭,康熙却并未责罚他,只是象征性地罚了他的俸禄。


再说刑部冤案。太子长期掌管刑部,查刑部冤狱,必然会查到太子身上。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太子一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古代凡是有情操的大臣,无不以维护太子为己任。如果哪个皇帝长时间不立太子,或者想废了太子,必然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比如万历皇帝,就因为立太子的事,和大臣闹了几十年别扭。

所以,想扳倒太子的人,必然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小人;维护太子的人,则会被视为忠臣。所以当八阿哥把肖国兴供认太子不法的奏折呈给康熙后,张廷玉竟然把它烧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康熙竟也没说什么。这说明,维护太子,在古代是政治正确。

查刑部冤狱,就是倒太子,会上失君心,下失民意。八阿哥不知深浅,接下了这个差事,想借机扳倒太子。结果最后康熙被骂为“其心可诛”。



梦露居士


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虽然得罪人,却是大义凛然,秉公办事,上对得起康熙,下对得起大清。相反,王公大臣们欠国家的钱不还,理不直气不壮,他们除了相互观望外,并没有过硬的借口,四阿哥虽然得罪了这些人,但他们本来就是政敌。

四阿哥干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使,虽然得罪了王公大臣,弄得满朝怨气,老实说这差使办得也不怎么样,并没有收到几个银子上缴国库。但在康熙眼里,他却是不折不扣好皇子,精明能干,敢做敢当,为了大清天下不惜得罪满朝文武。

更为关键的是,康熙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只要他在位一天,就绝不容许有人危胁到他。八阿哥有心机,善于笼络朝官,逐渐形成围在自已身边的“八爷党”。表面上八阿哥似乎力量庞大,但康熙对此却十分忌惮,时刻警惕。反而是四阿哥这样把所有人得罪光了,康熙不仅欣赏他的能力,也放心他的为人。

所以说,邬先生这一招十分高明,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再说查刑部冤案,这本是太子管的事情。此前用张五哥顶替犯人案件,让康熙震怒,实际上种种问题绞在一起,康熙已经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因为刑部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把死刑犯替换掉,可见这里面水有多深,也说明太子涉案之深。

康熙居高临下,洞悉一切,他岂能不知道这里面的深浅,只所以让其它皇子来查刑部案件,就是不准备保全太子了。如果四阿哥担此重任,那么他必然和八阿哥一样,把太子犯罪的事实揪了出来。如果不说,那么其它人那边不好交待,因为包括八阿哥一党都盯着这事。如果说出来,太子必被废,就得承担废太子的责任。

事情的发展完全在邬先生预料之内,太子被废,当然事起八阿哥牵头的刑事调查案。只是当八阿哥满怀希望地想通过废掉太子争取储位时,康熙一来舍不得对太子的感情,二来为了平衡八阿哥的势力,重新恢复了太子,八阿哥最终吃力不讨好。


华哥杂谈


邬思道虽说老谋深算,但他是以阴谋为主体,所以,才会做出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却不让他查刑部冤案的『重大错误决策』。

一、邬思道的理由荒唐可笑:

1,太子名分早定,且深耕朝野几十年,朝中势力早已盘根错节,那么,刑部冤案必定会牵扯出太子,所以,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王爷,你愿意承担这个废除太子的罪名吗?”

2,邬思道不让查刑部冤案,无非就是想让雍正自保:先谋己,而后谋事。那么,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何解?替己谋心呗!替主谋心者,阳谋也!替己谋心者,其心可诛!

二、是『自保重要』还是『避免宫廷政变,防止祸起萧墙重要呢』?

1,雍正错就错在,兴师动众的把刑部冤案捅到康熙面前,他太操切了;康熙错就错在,非要大张旗鼓的彻查此案;邬思道错就错在,居然建议雍正回避此事,给了八爷党打压太子的机会;编剧错就错在,不知道密查此案!

2,邬思道只知道不能得罪天下,不能得罪皇上,但是他没想到八爷党利用此案打压太子党,几乎扫清了太子党的朝中势力,并在热河行宫利用太子失宠的机会,捏造其谋逆的假象,企图逼迫太子铤而走险,引起一场宫廷政变!

3,康熙为何草率了结刑部案?不是为了保太子,而是为了保住朝廷。避免兴起一场大狱,毕竟太子深耕刑部多年,此案再查下去必将牵扯出一大批官员,这些人一旦狗急跳墙,就将引起宫廷政变!

4,康熙草率了结此案后,去了热河围猎,此时太子匆忙见郑春华,与其幽会,并说道:“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这就证明刑部案已经惊吓到了太子党,胤礽亦察觉到康熙废太子之心。这都是八王爷的功劳!

综上,八王党先是利用刑部案扫清太子党势力,激起康熙的废太子之心,而后再捏造太子谋逆的假象,呜呼哀哉,胤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废了。张廷玉就和邬思道不同,他早就看清八爷夺嫡的野心,于是建议胤祥协同八王办差,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八王,防止其打压太子,胡乱来!胤祥此后也是耿耿于怀,在雍正面前自责当初自己失策,让八爷钻了空子,雍正亦自责对邬思道言听计从。

三、同样的剧情,弘历就比雍正和邬思道聪明许多!

弘时密谋行刺弘历之前,串联八爷党澹宁居逼宫,他收买了隆科多,亦手握八爷党残余势力,他是有政治资本的!弘历求情是有说道:“儿臣不想因为此案兴起大狱。”何解?就是此案牵扯出弘时后,弘时一党势必孤注一掷,祸起萧墙,引起宫廷政变。所以,雍正这次处理的就比康熙此前的好,他没有选择彻查此案,而是秘密赐死弘时,选择了低调处理此案。

四、追缴国库欠款案其实是康熙给雍正下的一个套,因为他自己不想失去人心,所以,找了一个冷面王来做挡箭牌。差事办好办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不能倒!

1,康熙首先褒奖胤禛:“这回你和胤祥差事办的很好,可以说是急了国之危难。”

2,接着试探胤禛:“都说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当时各省报上来的层层数字都是假的,土地一年年减少,税收一年年递减,京城里的官不到国库借银子反倒不合时宜,人太多了,事就变的难办,这么多阿哥皇子,就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追款的差事。”

3,胤禛正值春风得意,头脑一热上了康熙的套:“儿臣愿意承担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对朝廷,江山社稷有力,大不了做个孤臣。”

4,最后康熙的目的达到,并给胤禛下了定心丸:“好!你能看到这个弊端,说明你肯用心思,只要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5,最后我们再看追缴国库欠款案的最大赢家:八王爷替雍正说情,而后举荐雍正的门人年羹尧为四川提督,人心都笼络到雍正眼皮子底下了!康熙在畅春园抚慰那些因魏东亭自益而伤心欲绝的老臣,这些人里有真伤心的亦有假惺惺的。但不管怎么说,雍正此案处置的过于操切,康熙对他的怒斥也提到:“不懂恕人之道!”田文镜意识如此。

综上,邬思道让一个冷面王来干得罪人的事,文武百官的人心能不乱吗?且雍正彼时正值春风得意,心高气傲,他势必急于办成此案,再下一城!那么接下此案后难免就会做出过于操切的事情来!


剧评道长


因为追缴国库欠款,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康熙让雍正去办追款的案子,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款,而是想考察他。所以邬思道力劝让雍正去查,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

至于追查刑部冤狱,我觉得邬思道的理由太牵强了,编剧有强行讲道理的嫌疑。如果硬要说邬思道的理由有道理,我认为也不应该是电视剧里给出的理由。(后面再细说)


先说追缴国库欠款案,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办成的差事。理由有很多,比如:

第三集时,康熙对阿哥们说,只要谁能追回一千万两,就可以封亲王。问题是,国库的亏空明明是四千万两。还有三千万难道不追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嘛。

毕竟官员借了国库的钱,朝廷下个诏书让官员还钱就可以了,名正言顺的事。何必要让雍正像个活阎罗一样,对官员逐个的羞辱,锱铢必较的讨钱呢?

所以,合理的解释。就是康熙也知道追回全部欠款是不可能的。他让老四去办,就是想看看老四是不是真正的贤臣。



关于贤臣这一点,邬思道也说了。如果要接了这个案子,就会得罪满朝的王公大臣。但同时也能证明你是真正的贤臣,是一个能帮皇帝分忧的好儿子。

就后面的走势来说,果然如邬思道所料。

虽然最后雍正把案子办砸了,而且还得罪人很多人,包括老十三。表面上雍正完败,成为众矢之的,康熙也惩罚了他。但是惩罚不等于怪罪,康熙并没有怪他。反而鼓励雍正要继续做孤臣和贤臣。

孤臣这个名号,看似很悲催。实际上对雍正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荣誉。毕竟雍正只是老四,上面还有太子。能通过这件事,让康熙注意到自己,让康熙了解到哪些人是贤臣,哪些人是老鼠屎就足够了。



邬思道在结案后,说了一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实就是对这件追缴欠款案,最好的总结。

这也是邬思道对帝王心术的一种解读……

PS:这个时候不要提什么争储。还早着呢!邬思道的目的是让雍正争取表现,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做个孤臣。在康熙面前留个好印象。

顺便自己也磨砺磨砺,不要总是那么莽撞。政治家,要腹黑一点才活的长。



再说清理刑部冤狱案,也就是第七集。我觉得这个案子改编的有一些亮点,但整体上并不完美……

亮点就是邬思道明确告诉雍正不能查。但是雍正的做法显然更成熟,还是一如既往地争取为康熙分忧,随便把老八往沟里带,随后自己把自己折腾了一个风寒,这样既表了忠心,又挣了表现。

但是,这个亮点不能掩盖这个案子整体上的缺陷。我总觉得邬思道的理由很别扭,欠缺说服力。而且说的不够清楚,很含蓄。


先说我为什么觉得很含蓄,不够直白。

其实从后来的剧情可以发现,搞倒太子的老八并没有因为清查刑部冤狱,而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不容于皇上。相反,老八因为搞翻了太子,反而获得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支持。尤其是佟国维的支持!

所以,邬思道的话,貌似不适用于老八。至于为什么对老四这么说,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雍正这种没有势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么太子余党的火力就会瞄在雍正身上。到时候双拳难敌四手,肯定会被人上折子淹死。

如果是老八这种有势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么他们就会跟太子余党相互攻击,到时候必然打的两败俱伤,康熙再出来收拾残局。

总的来说,扳倒太子,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残行为。像雍正这些没有势力和官员拥护的人,不建议他这么干。而像老八这种势力强大的人,可以去试试。所以佟国维才建议老八去试试。(我觉得这么说,就说的通了)



再说,我认为邬思道说的话,为什么理由很牵强。

还是上面提到的。邬思道说:不论是谁,只要扳倒了太子,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而前一段,他又说皇上下令彻查,结案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


那么,这话就矛盾了啊!皇上到底是想废太子呢?还是不想废呢?

难不成,是康熙想找一个儿子,让他搜集太子受贿的证据。废掉太子后,再让这个儿子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自己的替死鬼?

如果按这么理解,那康熙也太腹黑了吧!一个在剧中号称仁君和慈父的人,干出这种事,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

为此,我去翻了一下原著。发现,原来原著和电视剧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著里的刑部冤狱案,实际上是康熙自己发现的,当即下旨由八阿哥处理,并没有雍正什么事。他只是想考察一下老八,看看老八是不是也像太子一样龌龊。

结果,果不其然。老八回奏说,刑部除了张五哥一件冤案外,没有其它冤案。而实际上康熙从张五哥那里得知,仅跟张五哥关在一处牢房的替罪羊,就不下四五个。康熙因此此对老八也极为失望,八爷党就此也没了前途。

我觉得小说中的内容,比较符合逻辑。而电视剧的改编,让人很费解。感觉完全就是为了神话邬思道,矮化佟国维而改编的。

试想,邬思道一个局外人。被雍正接进北京才几个月,怎么就能如此通晓康熙帝的帝王心术呢?(在原著中,邬思道对康熙的认知,是在跟雍正相处的过程中,通过雍正的描述,才逐步了解康熙的内心世界的。这才有说服力嘛……)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中,邬思道分析刑部冤狱案的这一段,可以理解为导演特意给邬思道加戏。但是加的有缺陷!

电视剧可能是因为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花时间去刻画邬思道,那么就只能将他的人设进行神话,天生就是诸葛亮式的人物。顺便也给佟国维加戏,告诉观众佟国维的水平不行,为他后来倒台做铺垫。至于邬思道说的话,到底有没有说服力,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后来老八失宠,并不是因为他利用刑部的事搞倒了太子,而是因为他用不正当的手段恶意搞倒太子,再加上八爷党势力太大了,康熙故意要修理他罢了。与搞倒太子的事情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里面,邬思道对刑部冤狱案的一番话,说服力没有那么强……


Mer86


在任何地方,做事无分对错,关键看谁来评判,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古代朝堂上。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和真正的史实无关。

首先,追讨国库欠款一事源于黄河发大水,需要赈灾,然而火烧眉头之际,康熙才发现,国库亏空,连赈灾的银子都快要发不起了。这个是在第一集里面就突出了的主要矛盾。

虽说事后四爷和十三爷去江南募款,让八爷的金库放了点血,最后筹到了银子,缓了燃眉之急,但是康熙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这个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追讨国库欠款,那么再来一两场灾害或者战事,大清的根基会动摇,因此,才希望阿哥们出来有人帮他扛一下——清理国库亏空。

说白了就是查账,要债。

赈灾募款这件事,四爷代表的是太子,自己也出了风头,八爷不悦,太子也不悦。

接下来查账,要债,是要得罪整个朝野上上下下的王公贵族以及所有满汉大臣的,这个事情对于康熙有利,但是对于办事的人来说,百害无一利,而且有可能办砸。

当康熙提出来追比户部欠款一案的时候,八爷本来是管部阿哥,本来应该负责,然而他居然辞职了,还提出来让四阿哥来做——

然后太子也怕担责任——


然后大阿哥也随声附和。

这个时候,康熙的表情——一万只羊驼。

注意顺序。八爷是直接领导,太子是主管大领导,大阿哥是年长的员工,康熙先后征求他们三个人的意见,是非常符合中国官场的潜规则的——任何事情的问责顺序——主管BOSS, 大BOSS,德高望重的员工。

然而现在主管BOSS说,我不干了,大BOSS说我不想得罪人,德高望重的员工说,关我什么事? 你们玩。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皇帝,你的潜台词是——

1. 户部本来就是你八爷管的,你天天打哈哈笼络人,小金库满满,搞的来国库亏空,现在出了事,你不管了当甩手掌柜。

2. 太子你本来是我的接班人,出了这么大的事,你却不敢出来扛,现在我还在你都不敢出来扛,怕得罪满朝大臣,以后我不在了,你怎么hold得住?

3. 八爷不行,太子不行,你大哥也是个为老不尊的废物。

这个时候,康熙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又问臣工。只有千年双簧,他肚子里的蛔虫佟半朝,当时的上书房老大佟国维站了出来和稀泥——

佟国维的意思就是,四爷出来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八爷撸了,表面上看,这是在维护八爷。

实际上,就是让八爷和四爷一起出来扛。

第一,不损害太子,第二,做事效果上刚柔并济达到办事目的,第三,要得罪人捆绑起来一起得罪,凭啥让人家四爷一个人得罪。

他说完以后,康熙高兴了,面露笑容。

康熙面露笑容问张廷玉,说明第一,他对佟国维的建议很满意,第二,他对张廷玉更放心,而张廷玉的回答是——

意思就是,我觉得差不多了,你看着办吧。

而第三集的末尾,雍正和邬先生对话,邬先生支持他接这个差事——

邬先生分析了两条,大家不愿意接,无非就是——

1. 怕得罪人

2. 怕得罪了人还办砸了差事。

但是邬先生看到了一条,也是康熙最看中的一条——

也就是说,邬先生已经算得很清楚了——

追比户部欠款,第一,要得罪很多大臣。第二,可能要犯错,完成不了任务。

但是,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得到皇帝的认可。

八爷和太子觊觎着康熙的皇位,想的是康熙去世以后大臣们要买自己的账,所以要爱名节,要讨好他们,但是唯独没有想到怎么打理好这个家业。而且更是忘记了,康熙还没死呢,最后谁接班,是康熙说了算的。

所以,邬先生就是要雍正大胆办事,在康熙心目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追查刑部冤案就不一样,这件事直接涉及到了太子,一旦查明,太子就要被扳倒。

不是说一个犯了错误的太子不应该被扳倒,而是局势非常复杂,康熙还没有想好选谁做储君,更重要的是,选出来了储君,即便明说,也会像太子一样,被闹哄哄的各方势力搞残。为了稳定局势,康熙还需要太子这个符号稳坐在那个位子上以平所有人蠢蠢欲动的那颗心。

也就是说,谁查刑部冤案谁就是急于搞垮太子,谁急于搞垮太子,谁就是要逼宫康熙。所以这件事不忠,不孝,是万万不能做的。

然而八爷选择的是诱供,逼供,还连夜把供词送进宫。当康熙通过秘密审查肖国兴,知道真相以后,发现自己被八爷绕进去了,评价是——

从此八爷就算是出局了。

而第七集开头,邬先生又给四阿哥分析了清查刑部冤狱的利弊。

也就是说,谁扳倒了太子,于宗法道德来说,满朝要唾骂,而更重要的是,啪啪啪打康熙的脸,等于是说他连选个储君都选错了,还选错了三十多年,那么以后康熙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果然,康熙知道自己被八爷绕进去以后,从此就不再信任八爷了,甚至表现出了对他的恶心。而苦肉计把自己搞风寒的四爷,也就躲过了这一劫。

《雍正王朝》,每一秒钟真的都是戏,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HannibalLecter



黄河大水,荒灾天灾,里面是人祸,人祸有二:官吏贪默豆腐渣防洪工程和全国公务员借国债逾期不还国库空虚。

开篇明义,所有矛盾,爆发出来,独掌乾坤,需要非常人。康熙垂垂老矣,八岁登基,16岁亲政,扳倒鳌拜,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四海臣服,八夷来朝。人不能总活在回忆之中,康熙把国政交给太子,太子偏爱刑部和吏部,卖官鬻爵,冗官冗员严重,国家机器效率低下,司法部门刑部及大理寺和宗人府基本是维持门面,有才干官吏难有作为。


那么解决国库空虚,救国政于万一,只能靠从户部入手清缴欠税和国库欠债,这个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国家税赋更是命脉所在,符合康熙皇帝一生政治平衡理念,四平八稳不急不燥,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掌握恰到好处,不会激化矛盾引发党争。

邬思道进士出身,文字狱的受害人,经历了劳狱之灾,洞察朝堂江湖,谙熟清朝皇帝的外示儒释道,内用霸道的治国理政思想,所以给出了当务之急就是表现纯粹为了解决问题,至于动摇国本的吏治政略则要从缓,维护雍王府的格局和内敛,在实力尚需积蓄能量时候有所保留,不轻易成为众矢之的。


二月河熟读二十四史,考虑到当时时代背景和人物思想意识及政治格局,铺设出矛盾重重和冲突盾盾,主要是表现人物成长心路历程和成长历程,围绕九王夺嫡展开激烈竞争,主要对垒的太子党,雍王,八爷党在裁判康熙皇帝面前开展内政外交的比拼。

国库管理是国家命脉所在,国家司法是依附其上的毛发,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唐俊龙55398571


这两件事的处理方式上,非常明显地表现了雍正、邬思道、康熙、八爷、太子等一群人的鲜明个性。细致了解分析之后,就知道为什么康熙最终还是选择雍正继位,而不是其他人了。

首先看追缴国库欠款案。

这件案子的根底缘由,是因为康熙宽仁厚德,晚年的康熙好名,对官吏太好,所以纵然官员借款,久而久之尾大不掉。康熙深知这一点,但明面上他不愿做坏人。然而,现实情况已经逼迫他不得不追缴欠款。黄河泛滥、阿哥和官吏相互贪腐、西北不平,四处都需要钱。这件事一定要办。所以康熙需要儿子们出手办案,得罪天下官吏,他自己高坐楼台,不动如山,关键时刻还可以显示自己的宽容(比如替魏东亭等人还钱),这是典型的帝王心术,所谓“坏人是底下办事的,皇帝是好的”。

结果呢,太子不做,八阿哥一伙儿不做,大家都不是傻子,虽然平时叫你“阿玛”,关键时刻还是得保护好自己。于是,老四又得来干活了(苦命人)。雍正也很清楚,做这件事,对大清江山有利,对朝廷有利,对自己……就只能做孤臣了。同时,也能在皇帝面前,博一个好感。

那么办案结果呢?魏东亭赴死,满朝文武物议沸腾,纷纷苦不堪言。胤禛在百官中的印象,十分严苛冷酷。最终,康熙还是出面收拾局面。看看最终的好处吧。欠款追缴算是成功一半;康熙博得了满朝文武的欢呼;八阿哥博得了官员们更多的忠心和贴心;太子安坐表面上影响不大,反而借此收服老四雍正(表面上);只有胤禛苦涩,胤禛获得了所有官吏的白眼、鄙视和心中的愤恨。

那么,邬思道为什么让胤禛一定要做这件事呢?因为这件事,是替皇帝分忧,替朝廷和江山打基础。纵然尺度不好把握,但危险性并不高,最大的坏处也就是得罪手底下那帮官员,说到底,官员不就是大清的家奴么,这算不了什么。反而能给皇帝留下“能任事、敢做事、不避险阻、不怕名声”的孤臣干员、“没有自己内心小九九”的好阿哥形象!何乐而不为?凭什么不做?


再来看看彻查刑部冤案这件事。

跟追缴欠款不同,刑部冤案的最终指向,必然是太子(太子管理刑部多年)。 太子是国本,又是朝中所有纠葛漩涡的核心要害,盘根错节,一旦动弹,就会牵扯到所有皇子、所有官员,概莫能外。邬思道说得好,如果皇帝安排太子彻查此案,表示康熙想保护太子,如果安排其他皇子彻查,表示已对太子失去信任,要行废立之事。但是,就算是哪位皇子借此扳倒了太子,然而太子已经在位三十多年,民心、官心、帝心多年,到时候都会有所不忍。扳倒太子的人最终都会不容于天下、不容于百官、不容于皇帝。这件事,做不好,有百害而无一利,做好了,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胤禛最怕的,就是那最后一点,不容于皇上!所以,胤禛决定,不干!

接下来的胤禛的应对,就很有意思了。一直以来,赈灾、追缴欠款等许多案件,他都挺身而出。如果这次龟缩不做,康熙就会明白,原来胤禛你所谓的“做孤臣”,也不过如此。于是,胤禛在朝廷之上,还是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那一刻,康熙愣愣地看着这个儿子,脸色毫无表情。(他那会是真不知道这个儿子是傻,还是真的有这么大义凛然!)

焦晃老师在雍正王朝里的演技是真好!

紧接着,高能了。胤禛回到家,开始烤火、穿棉衣、泡冷水。很幸运的是,立刻他就高烧伤寒了,卧床不起。要知道古代医疗水平不高,这可有点豁出命的感觉!

于是康熙派人去看病,得知胤禛病不会病死,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看看康熙的反应吧。

特意返回看了下电视剧,焦皇帝这句“知道了,跪安吧”的话,跟前一句相比,声音低沉,若有所思,他转身很慢,踱步也有点沉思的感觉。作为帝王心术的集大成者,康熙此时知道了,他这个四儿子并不是傻,反而真心搞病,对自己的身体都能下得去手,心狠手辣,严苛狠毒。

所以,看看,这差事最终落到了八阿哥胤祀的手上去了。结果,老八也没讨到好。

看看这其中,胤禛的收获吧,康熙看到了这个儿子的心胸担当,也看到了这个儿子的急躁狠毒,所以,他最终决定传位于胤禛的时候,仍旧担心的,是胤禛的严苛峻法对百官的伤害,和急躁心情做事不能忍耐的稳重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