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小孩實驗

從最早開始,成人應對孩子的方式就受到孩子性別的影響。比如,在一項研究父母對新生兒的最初反應的實驗中(Rubin,Provenza和Luria,1974),當父母說到兒子時都覺得他更強壯、更大、更協調和更警覺;女兒則被認為更小、更柔弱和更精緻。很明顯,父母把性別刻板印象帶到他們與兒童的交往中。然而,究竟是這些期待導致了兒童的行為差異還是成人對已經存在的差異做出的反應?影響又是朝著哪個方向發展的?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者開展了一系列名為イ小孩實驗的研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舉其中的一個例子(Condry和Condry,1976)。200多個成人(男女都包括)被試組觀看了一段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的錄像。對其中的一些人說嬰兒是個男孩(叫戴維),而對另外一些人說嬰兒是女孩(叫安娜)。從嬰兒的長相和衣著既看不出是男性,也看不出是女性。錄像中,這個嬰兒對各種玩具,比如小熊和娃娃,以及各種刺激物,比如玩偶盒和突然很響的一聲蜂鳴作出反應。成人被要求描述這個嬰兒每次反應時的表情。結果清楚地顯示了他們受到了自認為的嬰兒性別的影響。比如,當戴維對玩偶盒的反應是哭時,大部分成年人覺得這是發怒;當安娜表現出完全相同的行為時,大家覺得這是害怕。根據提供的性別標籤,同一個嬰兒的相同反應被成人判定為不同的反應。男嬰和女嬰之間的差異只存在於觀察者的眼中。

還有其他許多實驗研究イ小孩的反應(見Golombok和Fivush,1994;Stern和KarraKer,1989)。儘管運用了同樣的方法,這些研究在細節和被試上還是有所不同。比如,孩子是在生活中還是在錄像中呈現的,成人是否與孩子交往,成人有沒有帶孩子的經驗,成人被期待做出的判斷的類型,等等。有些研究得出了與上面舉的例子同樣明顯的結果,表明關於嬰兒性別的認識確實影響了成人的行為。比如,給出一堆玩具,有的被認為是男孩的,如汽車或者橡皮榔頭,有的則被認為是女孩的,如娃娃或茶具。成人更可能把男孩的玩具說成是男孩玩的,但也把女孩的玩具說成是女孩玩的。同樣,他們更可能鼓勵“男孩”玩得盡興,積極地探索玩具,但是對“女孩”則更溫柔,覺得他們更依賴大人的幫助。但是,其他的研究並沒有得出那麼明顯的結果,可見,不同的測量方法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所以,當成人被要求給嬰兒的性格特徵排名時(如有多麼友好、有多麼合作,等等),性別標識造成的區別不大,嬰兒的真實性格在他們被感受的方式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但是,成人應對嬰兒的實際方式更可能受到所提供的性別標識的影響:他們的交往方式、提供刺激物的類型、選擇玩具的類型確實反映了他們從研究者那裡得到有關嬰兒性別的信息。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發現:當兒童被要求去和イ小孩交往時,他們比成年人更強烈地受到研究者提供的性別信息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在形成自己的性別身份,因此在感受和回應男性和女性時採取了更極端和更僵化的態度(Stern和Karraker,1989)。

因此,性別標識的效果看上去沒有我們以前認為的那樣強烈。是否把一個孩子看成是男孩或者女孩只是影響他人反應的因素之一。在關於孩子的其他信息如他或者她的真實性格,很少或者很模糊的時候,性別標識的效果最強。但是,當這個效果被發現時,它幾乎毫無例外地與性別的刻板印象一致,因此很可能在兒童的性別發展中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