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为何物?

“壬”,今一般字典解释为“天干的第九位”。按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解释:“象人裹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这一说法让人糊涂。其实“壬”没有那么复杂,它本是一件绕丝或绕线的工具。

“壬”的古字形如下:

“壬”字为何物?

“壬”为“纴”的本字。

古人在长期养蚕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缫丝的工艺。

用于织造的蚕丝,必须经缫丝工艺。缫丝,就是把蚕丝从蚕茧中牵引出来,绕在框架上,形成丝绞;而后通过络车整理,按照织造的要求进行并丝加捻,制成经丝或纬丝,以为织帛做准备。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知,商代时期,这套工艺都已经建立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蚕丝因有丝胶粘结成蚕壳。这样,缫丝之前,必须把茧子在热水中浸煮,使丝胶软化,让蚕丝解舒,在丝绪浮起后,再依次地进行索绪、集绪和绕丝几个步骤。

绕丝用的工具,最初不会复杂,但也不可能只是个木棍。推想应是简单的H字形的木架。这种工具看起来简单,但在古时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绕丝、绕线和绕绳。直到今天,放风筝时也常用到这种H形的线拐呢。

中国古代常用“乱”字代表治丝。如《尚书·颜命》说:“其能而乱四方”;《尚书·周官》说:“致治于未乱”。其中两个乱字,虽然所论的都是政治大事,而其本源,却都是从治丝的意义派生来的。

“壬”字为何物?


“乱”的繁体“亂”,其左半为。上下各有一只手,H位于幺的中间,就像是双手在用器具收丝的形式。

所以字表现的就是治丝者一手持H形木架,一手绕丝的模样(引自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第51页,科学出版社)。由此可见,H形绕丝架在象形文字时代就有了。甲骨文、金文“壬”字象形,后来演变的篆书“壬”,应为“纴”或“軠”的本字。

“壬”字为何物?

“壬”字为何物?


为了增加绕丝效率,H形绕丝木架在使用中有发展变化。1979年江西贵溪崖春秋晚期墓中发掘出一批纺织工具,其中有几块平面呈H形的绕纱板,长度为62到73厘米,用整块木料制作,外表光滑。另外还有绕线框一件,形状像X,中间交叉处用竹钉栓住,两头则用棒头嵌入,制作得十分讲究,长度约37厘米(见下图)。X形绕线框可以活动,便于把绕好的丝脱下而成一束束丝绞。《诗经》中有“抱布贸丝”的诗句,反映出丝绞在当时已是一种流通商品。

由此看“壬”,简单得很,原本是一件绕丝的工具。若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古《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胫。胫,任体也。”读后只会让百思不得其解,让人坠入五里雾中!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人搞研究若是尽信古书,照抄照讲,难免自己也跟着糊涂了。

“壬”的事例提醒我们搞古文研究要结合古人的生境况、劳动实践想一想。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汉字思维馆加盟】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想 了解《古汀大语文-人字学习体系》,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