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作者|柳成枝 編輯 | 範志輝

近日,一首《驚雷》在音樂圈引發了巨大爭議,"音樂有無好壞"、"喊麥到底算不算音樂"、"華語樂壇已死"等話題刷爆了各大社交平臺。讓人不能接受的是,為什麼《驚雷》這類作品會成為華語樂壇的爆款?它何曾代表華語樂壇的真正實力?

4月16日,愛奇藝自制綜藝《我是唱作人2》正式上線。作為一檔聚焦華語唱作人生態挑戰的音樂綜藝,從開播前的首發陣容到節目中首唱的原創歌曲,一上線便在朋友圈刷屏,社交媒體收穫了超高熱度和好評。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而《我是唱作人2》與《驚雷》形成的話題對比,某種程度上也正好映射了期待好作品但輸出渠道有限的市場現狀。對於大部分音樂人來說,一首新歌剛發出去就石沉大海是常態,幾乎沒有機會進入到主流視野。顯然,這個現象對於行業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而我們不得不思考,怎樣為原創音樂提供更有價值的舞臺和出口。


音綜也有鄙視鏈,原創音樂看哪邊?

一般認為,原創音樂的走紅路徑有音樂綜藝、短視頻、影視劇等渠道,因平臺屬性、推廣方式的不同,覆蓋受眾和傳播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以音樂綜藝來看,這些主打素人歌手、網絡歌手、獨立音樂、偶像選秀的音樂綜藝遍地開花,也推動了當下國內音樂市場的繁榮。譬如,說唱、電音、嘻哈、搖滾(主要為樂隊)的出圈基本通過音樂綜藝來完成,但另一面,音樂綜藝並不能無差別地適合所有的音樂人。

以《歌手2020》為例,毛不易和隔壁老樊都先後登上了《歌手》的舞臺,但兩人非競技型的音樂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更重視高音技巧和舞臺效果張力的《歌手》舞臺;在《天賜的聲音》舞臺上,以純淨而有溫度的嗓音著稱的胡夏也被樂評人評為"商演";陳粒在去年擔任《這!就是原創》的導師,但在節目收官之後並沒有太多的出圈作品。

換句話說,對於以作品取勝的唱作人來說,可能這都不是最理想的舞臺。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國內音樂綜藝市場來看,因為各家定位方向和目標市場的不同,甚至形成了從《歌手》《中國好聲音》等國民音綜到《我是唱作人》《樂隊的夏天》《中國新說唱》垂直音綜,再到《創造營》《青春有你》等偶像選秀等構成的音樂綜藝鄙視鏈。相比其他閤家歡式的音樂綜藝,《我是唱作人》卻堅持選擇更聚焦於原創音樂,為新歌提供舞臺。

那麼,為什麼唱作人需要《我是唱作人》這樣的舞臺呢?

首先,市場疲翻唱已久。製作方常常為了保險起見,導致各種各樣的經典歌曲改編版本成為常態,長此以往則會流於對舊曲新唱模式的審美疲勞,也讓高質量的爆款歌曲難以推出。即便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類頂級國民綜藝,仍然難以跳出"舊曲新唱"的泥潭。

其次,則在於華語樂壇音樂人、音樂作品低頻率的流動性。雖然華語樂壇並不缺唱作人,諸如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陶喆、鄧紫棋等都是流行音樂市場上唱作俱佳的大IP。但十餘年來,這一格局幾乎沒有變過,除了鄧紫棋幾乎沒有一個是在流媒體時代出道的唱作人,導致幾代人聽一個歌單,新唱作人難出圈也是市場共識。

以《我是唱作人2》為例,首發歌手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等都擁有自己的代表作,但距離主流市場仍有一段距離;張藝興、隔壁老樊則屬於長期橫踞各大榜單,但卻因偏見,導致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被大眾"壓制";有創作功底但缺少資源的唱作人劉思鑑,也坦誠來上節目就是為了"刷臉",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音樂。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可以看到,無論是搖滾老炮、流量歌手還是獨立大咖,看似數字音樂時代的入行門檻降低了,但實際上反而提高唱作人打破圈層壁壘的難度。而《我是唱作人2》恰恰是在主打原創音樂的基礎上,讓這些處於各個圈層的唱作人齊聚一堂。從這些唱作人的角度出發,是為了打破大眾對自己的刻板印象,成為了打開多元曲風的另一個窗口。

《我是唱作人2》還值得再追一季嗎?

公開信息顯示,《我是唱作人2》首發唱作人共有八位,分別為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鑑。陣容來看,依然延續了上一季的藝人選擇邏輯,既包括說唱、國風、搖滾等多元曲風,也兼顧了頂級流量、新生代和老牌唱作人等身份屬性。

在賽制上,《我是唱作人2》以"初音不改,新聲未來"為主題全新迴歸,取消了第一季上下半季的設置,採用了首發唱作人"一戰到底"的對抗模式。比賽期間,節目還將引入了全新賽制,讓節目更具競技性,最大程度刺激唱作人們不斷釋放音樂創作才能,也向大眾傳達了"什麼是好音樂"。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節目首期播出後,當晚便登上愛奇藝總飆升榜TOP1,拿下8個微博熱搜,張藝興《Joker》、陳粒《抱歉抱歉》、GAI《烈火戰馬》等作品也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且同時登上微博熱搜,#張藝興 小丑妝#也登陸抖音熱搜第24位,這足以說明,當好的作品遇到對的平臺,其實也是不缺話題度的,甚至節目也能靠作品出圈,具備攪動全網的能量。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在第一期的對戰中,最終張藝興選擇了GAI周延、劉思鑑選擇了霍尊、鄭鈞選擇了陳粒、隔壁老樊選擇了馬頔,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懸念十足、神仙打架般的同場競技。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其中,張藝興的《Joker》是一首帶有張藝興自傳色彩的歌曲,與其說講的是小丑的百態和心路歷程,倒不如說是張藝興作為偶像和頂流的複雜心境。陳粒的《抱歉抱歉》也是一首很成熟的作品,被樂評人丁太升評價稱"結構清晰、編曲分明、有記憶點";GAI的《烈火戰馬》依然是GAI擅長的新華流說唱,"上馬龍/下馬虎/頭頂天/踩黃土"勾勒出豪情萬丈的氣勢,被霍尊形容有大刀闊斧中國魂的畫面感,而GAI這種始終不變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樂評人的一致好評。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總體而言,《我是唱作人2》仍舊給人一種"會唱的還是那麼會唱,好作品還是不少"的視聽體驗。而在《開飯吧唱作人》環節中,話題變得更為開放,八位唱作人在觥籌交錯間暢談自己對音樂、創作的理解,也創造了一個讓不同音樂風格的唱作人可以真誠交流音樂的平臺。


《我是唱作人2》:打破偏見,作品說話

當下音樂傳播市場被流量挾持,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數字專輯銷售數據(不含蝦米音樂和咪咕音樂數據)顯示,2019年排名前20的專輯中,流量歌手達15位,其中華語樂壇老牌歌手僅有李宇春、周杰倫、林俊杰入圍。而《我是唱作人2》首發唱作人張藝興則是不折不扣的高流量,其在2016年至2019年間發行5張專輯均收穫了超高的銷售量。

但高流量背後,或許也代表了偏見。目前,無論是大眾還是音樂人,對於張藝興Idol身份的認知遠遠高於他的音樂作品。正如他在節目上自己說的,"我估計我不參加這個節目,一輩子沒人知道我是自己做音樂吧"。這種刻板印象也發生在隔壁老樊的身上。即便其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我曾》《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獲得了網易雲榜單認可和大眾的喜愛,但他的標籤卻始終是"網絡歌手"。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在注意力普遍稀缺的困境下,幾乎所有音樂人都有這種撕標籤的訴求。比如"霍尊很仙,他應該是會彈古箏或者琵琶什麼的。"這是GAI周延對霍尊的印象,但實際上霍尊並不會彈古箏;陳粒是獨立音樂人出身,其他人就直接把她劃撥到民謠、小眾的類別,但實際上陳粒做主流音樂也可以做得很好。

其實,這些偏見、誤解也是內地音樂行業困境的縮影。無論是創作者、受眾、宣發渠道,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割裂的。所以,即便張藝興的專輯有那麼高的銷量,但在唱作人的圈內依然鮮為人知,鄭鈞、GAI周延、陳粒、霍尊等也不知道張藝興會寫歌、會編曲;同時,陳粒、馬頔、鄭鈞、霍尊、GAI等這些在各自圈層內都具有高知名度的音樂人,但當跨到其他圈層中,卻可能根本找不到他們的名字。這種因身份認知、圈層壁壘導致的割裂,也導致原創作品在分眾化的趨勢下很難突破圈層,難以被大眾所認知。

拒絕翻唱,打破偏見,《我是唱作人2》能否再造華語音樂原創力?

而《我是唱作人2》為代表的音樂綜藝,實際上正在打破這種僵局,促成了各個圈層之間的交流,樹立了原創作品出圈的標杆。而只有讓所有人都圍繞"作品"去討論,才能實現讓音樂迴歸音樂,立正音樂作品的主角地位,讓流量、出圈成為音樂的配角。同時,也讓所有人在同一維度去交流,甚至是理解對方,而不再被標籤嚇退。

目前,《我是唱作人2》已於4月16日開播,並將於每週四20:00點播出。其中,愛奇藝VIP會員可以搶先一天觀看,第二天轉免費用戶。作為2020年最期待的音樂綜藝節目,必須實名安利,千萬不要錯過。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