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走出太极拳认识和练法的误区。在认识上,恢复太极拳武术本义和内功拳的原来面貌;在练法上,恢复太极拳“拳功合一,体用兼备”的原本练法。同时重新研究太极拳的竞技内容和方法,变套路竞赛为技击竞赛。从而在措施上,杜绝空架子、花架子,不使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流于形式。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好像给人两种印象。一种是表演性拳术,主要表现为外形姿势运动和拳架套路的比赛表演;一种是保健性拳操,主要表现在锻炼的多为年老体弱者,太极拳成了老年人活动筋骨的代名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太极拳的武术本义和内涵性质的认识。认识不同,必然导致修炼内容和方法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修炼效果和目的。

太极拳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图文无关)

“内以修身,外以致用”,这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本义的两大要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两者的统一,才能显示出中华武术的真正魅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一种集易经、内经、拳经于一炉,融养生、保健、技击于一体的传统体育和武术瑰宝。它综合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武术、气功导引术和吐纳术,汲取了中国古代太极阴阳学说和祖国医学的精华,使之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术。换言之,太极拳是太极阴阳哲理与武术、气功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古人称之为太极拳。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一种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呢?

首先,从中华武术的分类来分析。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按其性质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功拳,也称外家拳;一类是内功拳,也称内家拳。两者的差别在于,一是以力运气,一是以意运气。以力运气的运动称为外功拳,以意运气的运动称为内功拳。外功拳的主要特征是以外为主,由外动到内动,讲求以快制慢,先发制人,力由外变;内功拳的主要特征是以内为主,由内动到外动,讲求以静制动,舍己从人,劲由内换。

其次,从传统气功的分类来分析。中国气功种类繁多,按其练功方法和练功目的的不同,可分为道家气功、儒家气功、佛家气功、医家气功和拳家内功五大家。根据各自的练功特点又可分为静功、动功和动静相兼功三大类。静功又称内功,动功又称外功,动静相兼功又称内外双修功。过去,道、儒、佛三家气功基本以静功为主,医家气功以导引按摩的外功为主。“静者为道,动者为拳”,由静生动、虽动犹静、动静相兼是拳家内功的主要特征。

再次,从太极拳创编者的造拳思想、理论依据和汲取内容,各派太极拳流传下来的拳理、拳论、拳谱、歌诀、要诀和经验总结,以及前辈太极拳家和当代太极拳家研究、实战、论证来分析,太极拳无疑是一种以意运气、以内为主的内功拳,是一种动静相兼、体用兼备的拳家内功,而不是形式上的姿势运动和拳操运动。

当然,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太极拳的发展也是如此。太极拳创编问世初期,太极拳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强身技击,武术意义和作用非常明确,因此,拳术动作难度很高,实战技击性很强。习练者局限于年青力壮者,传授局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内部和以入门为约束的师徒之间,地理局限于河南、河北。

近百年来太极拳逐渐向强身健体、技击防身和保健养生三方面发展。这一方面是时代在变,如火器的演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太极拳的价值、理念和作用的重新发现,如对医疗保健功效、养生延年功效和修为人生功效的开发;再一方面是老一辈太极拳家为适应自身年龄增长的需要,所作的拳术动作的改进。

因此,在保留和完善太极拳原本练法和技法特点的同时,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动作,使之既能适应年轻力壮者锻炼,又能适应年老体弱者锻炼,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锻炼的武术体育运动。但武术本义和内功拳性质仍未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大普及、大推广、大发展。由一隅之地发展到全国各地,由氏族家传发展成全民健身运动。不仅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广,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走向了世界。太极拳运动成为锻炼人数最多、遍及国家最广的国际性体育项目之一。为全人类的健康文明作出了贡献。

但发展是不平衡的。近二十几年来,太极拳在医疗保健和套路表演方面发展较快,在武术技击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以至于被认为太极拳是老年运动项目,练太极拳就是练套路、练外形的片面现象。忽略了太极拳的内功拳性质,偏离了太极拳的武术本义,虽习练者不下万千,但成功者甚少,虽苦练数载,却无法运用太极技艺对抗较手,空架子、花架子之风日甚。

而现在国际上对太极拳的发展研究已出现了由形式转向内涵,由套路转向技击,由局部功效转向整体功效的新趋势,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掌握太极拳套路和外形姿势锻炼,转向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太极功夫和太极拳体用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均衡全面发展太极拳运动,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走向真正的提高,如何达到古人所描绘的令人向往的体现太极拳真正魅力的“神明境界”,如何借鉴国外武术的成功经验,使中华武术成为真正的竞技项目而走向世界,已成为国内太极拳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这里,首先有一个走出太极拳认识和练法误区的问题。在认识上,要恢复太极拳武术本义和内功拳的原来面貌;在练法上,要恢复太极拳“拳功合一,体用兼备”的原本练法。同时要重新研究太极拳的竞技内容和方法,变套路竞赛为技击竞赛。从而在措施上,杜绝空架子、花架子,不使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流于形式。

本文节选自冯志强编著、潘厚成执笔《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第一章第一节“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拳术”

太极拳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2017年1月,在上海的后花园、江苏东大门——苏州昆山花桥,一个旨在“传承太极文化,弘扬混元太极”的太极研修中心悄然诞生;一个由太极名家潘厚成老师带领的团队,作为国际混元太极拳联合会的会员单位,和所有推广、传播、弘扬混元太极拳的分会、团体、爱好者一样,本着践行冯公“混元太极,造福人类”的宏愿,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为培养混元太极人才、传播混元太极理法、实证混元太极拳功而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着。

潘厚成老师,太极名家、混元太极拳第二代传人代表、国际混元太极拳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一代宗师冯公志强先生的著述执笔者,执笔整理了冯志强混元太极理法及各种著作,一直致力于整理、挖掘、解密、传播冯志强宗师武学思想和混元太极理法,建立了科学、严谨、高效、规范的太极拳教学训练法。7次赴法国、7次赴日本、5次赴香港讲学授拳,传播弘扬混元太极,传授的学员遍布世界各地,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与经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混元太极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