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走出太極拳認識和練法的誤區。在認識上,恢復太極拳武術本義和內功拳的原來面貌;在練法上,恢復太極拳“拳功合一,體用兼備”的原本練法。同時重新研究太極拳的競技內容和方法,變套路競賽為技擊競賽。從而在措施上,杜絕空架子、花架子,不使太極拳這一中華武術瑰寶流於形式。

太極拳發展到今天,好像給人兩種印象。一種是表演性拳術,主要表現為外形姿勢運動和拳架套路的比賽表演;一種是保健性拳操,主要表現在鍛鍊的多為年老體弱者,太極拳成了老年人活動筋骨的代名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對太極拳的武術本義和內涵性質的認識。認識不同,必然導致修煉內容和方法的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修煉效果和目的。

太極拳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圖文無關)

“內以修身,外以致用”,這是包括太極拳在內的中華武術本義的兩大要素,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色。兩者的統一,才能顯示出中華武術的真正魅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術。

太極拳是中國古代人民經過長期實踐積累下來的一種集易經、內經、拳經於一爐,融養生、保健、技擊於一體的傳統體育和武術瑰寶。它綜合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武術、氣功導引術和吐納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太極陰陽學說和祖國醫學的精華,使之成為整體的、內外統一的內功拳術。換言之,太極拳是太極陰陽哲理與武術、氣功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古人稱之為太極拳。

為什麼說太極拳是一種整體的、內外統一的內功拳呢?

首先,從中華武術的分類來分析。中國武術門派林立,按其性質特徵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功拳,也稱外家拳;一類是內功拳,也稱內家拳。兩者的差別在於,一是以力運氣,一是以意運氣。以力運氣的運動稱為外功拳,以意運氣的運動稱為內功拳。外功拳的主要特徵是以外為主,由外動到內動,講求以快制慢,先發制人,力由外變;內功拳的主要特徵是以內為主,由內動到外動,講求以靜制動,捨己從人,勁由內換。

其次,從傳統氣功的分類來分析。中國氣功種類繁多,按其練功方法和練功目的的不同,可分為道家氣功、儒家氣功、佛家氣功、醫家氣功和拳家內功五大家。根據各自的練功特點又可分為靜功、動功和動靜相兼功三大類。靜功又稱內功,動功又稱外功,動靜相兼功又稱內外雙修功。過去,道、儒、佛三家氣功基本以靜功為主,醫家氣功以導引按摩的外功為主。“靜者為道,動者為拳”,由靜生動、雖動猶靜、動靜相兼是拳家內功的主要特徵。

再次,從太極拳創編者的造拳思想、理論依據和汲取內容,各派太極拳流傳下來的拳理、拳論、拳譜、歌訣、要訣和經驗總結,以及前輩太極拳家和當代太極拳家研究、實戰、論證來分析,太極拳無疑是一種以意運氣、以內為主的內功拳,是一種動靜相兼、體用兼備的拳家內功,而不是形式上的姿勢運動和拳操運動。

當然,一切事物總是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太極拳的發展也是如此。太極拳創編問世初期,太極拳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在於強身技擊,武術意義和作用非常明確,因此,拳術動作難度很高,實戰技擊性很強。習練者侷限於年青力壯者,傳授侷限於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內部和以入門為約束的師徒之間,地理侷限於河南、河北。

近百年來太極拳逐漸向強身健體、技擊防身和保健養生三方面發展。這一方面是時代在變,如火器的演進、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是太極拳的價值、理念和作用的重新發現,如對醫療保健功效、養生延年功效和修為人生功效的開發;再一方面是老一輩太極拳家為適應自身年齡增長的需要,所作的拳術動作的改進。

因此,在保留和完善太極拳原本練法和技法特點的同時,逐漸揚棄了原有的某些高難度動作,使之既能適應年輕力壯者鍛鍊,又能適應年老體弱者鍛鍊,成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鍛鍊的武術體育運動。但武術本義和內功拳性質仍未改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太極拳運動得到了大普及、大推廣、大發展。由一隅之地發展到全國各地,由氏族家傳發展成全民健身運動。不僅作為重點武術項目來推廣,而且廣泛應用於醫療體育方面,並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樑,走向了世界。太極拳運動成為鍛鍊人數最多、遍及國家最廣的國際性體育項目之一。為全人類的健康文明作出了貢獻。

但發展是不平衡的。近二十幾年來,太極拳在醫療保健和套路表演方面發展較快,在武術技擊方面發展相對滯後,以至於被認為太極拳是老年運動項目,練太極拳就是練套路、練外形的片面現象。忽略了太極拳的內功拳性質,偏離了太極拳的武術本義,雖習練者不下萬千,但成功者甚少,雖苦練數載,卻無法運用太極技藝對抗較手,空架子、花架子之風日甚。

而現在國際上對太極拳的發展研究已出現了由形式轉向內涵,由套路轉向技擊,由局部功效轉向整體功效的新趨勢,不再滿足於一般意義上的掌握太極拳套路和外形姿勢鍛鍊,轉向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太極功夫和太極拳體用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均衡全面發展太極拳運動,如何在普及的基礎上走向真正的提高,如何達到古人所描繪的令人嚮往的體現太極拳真正魅力的“神明境界”,如何借鑑國外武術的成功經驗,使中華武術成為真正的競技項目而走向世界,已成為國內太極拳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

這裡,首先有一個走出太極拳認識和練法誤區的問題。在認識上,要恢復太極拳武術本義和內功拳的原來面貌;在練法上,要恢復太極拳“拳功合一,體用兼備”的原本練法。同時要重新研究太極拳的競技內容和方法,變套路競賽為技擊競賽。從而在措施上,杜絕空架子、花架子,不使太極拳這一中華武術瑰寶流於形式。

本文節選自馮志強編著、潘厚成執筆《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第一章第一節“太極拳是怎樣一種性質的拳術”

太極拳為何成了空架子、花架子?

2017年1月,在上海的後花園、江蘇東大門——蘇州崑山花橋,一個旨在“傳承太極文化,弘揚混元太極”的太極研修中心悄然誕生;一個由太極名家潘厚成老師帶領的團隊,作為國際混元太極拳聯合會的會員單位,和所有推廣、傳播、弘揚混元太極拳的分會、團體、愛好者一樣,本著踐行馮公“混元太極,造福人類”的宏願,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為培養混元太極人才、傳播混元太極理法、實證混元太極拳功而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著。

潘厚成老師,太極名家、混元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代表、國際混元太極拳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一代宗師馮公志強先生的著述執筆者,執筆整理了馮志強混元太極理法及各種著作,一直致力於整理、挖掘、解密、傳播馮志強宗師武學思想和混元太極理法,建立了科學、嚴謹、高效、規範的太極拳教學訓練法。7次赴法國、7次赴日本、5次赴香港講學授拳,傳播弘揚混元太極,傳授的學員遍佈世界各地,並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與經驗。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混元太極講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