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人类的自私与渴望自我实现的天性,决定了人类常常执着于是非成败的深渊而不可自拔,成则喜,亏则忧。那么“成”与“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不认清这一点,人类将迷失于人世间的是非荣辱之中。为了拨开人类心灵的迷雾,庄子接下来就为我们论述“成”与“亏”之间的关系。

庄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庄子说: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庄子说,果真有完成与亏损吗?果真没有完成与亏损吗?所以说,昭文大师一弹琴,就会出现完成与亏损,因为他不可能同时弹奏所有的音调,这个音响了,另外一个音就暗淡了,所以昭文大师不弹琴,就不会有成与亏的情况出现。昭文弹琴、师旷持杖敲击节奏、惠施倚着梧桐树辩论,他们三人的知识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了,因此,他们一辈子都乐此不疲做这些事。

他们喜欢的不同于别人,但又希望别人了解学习他们,别人不了解就偏要他们学习,所以惠施终日执着于“坚白论”迷惑了一生,昭文的儿子倒是继承了父亲的弹琴技艺,但终生无所成就。如果说这样也算有成就,那就连我这样的人也是有成就的了;如果说这不算成就,那么他们那么牛的人其实也和我一样终身无成。

庄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所以那些用自以为聪明的言论炫耀与世上的行为,圣人是鄙视之的,而圣人他们不用聪明小计而驱使世界为他们所用,圣人的这种认识的方法叫做“以明”。

昭文大师、师旷惠施,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有登峰造极的成就,都堪称大师,这算是“成”,但是在更高远的世界之中,他们一无所知,这叫做“亏”,他们拘泥于自己的“小成”,而亏了“大成”,他们终身执着于自我的认识而不自知,他们闭塞自我的心灵而无法跳脱,这与庄子后文中所讲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河伯,与眼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其实是一路人。

庄子认识到,人类的烦恼在于执着于成与亏,成则喜,亏则恼。然而,在本质上来说,成与亏是相对的。一方面的成,必然代表另一方面的亏,将此种认识论推而广之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上,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是非荣辱,所谓的贫富贵贱,都有一体两面,你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可能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另外一些东西;你在这个地方失败了,可能意味着你在另外的地方,获得的更多。

庄子: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人生要是将自己的见识都束缚在自我的成与亏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在无限高远的世界中,你失去的更多。因此,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事实上,庄子的齐物论,是想让我们打开闭塞的心灵,让心灵融合于万物,与无穷无尽的“道”一起自由翱翔。

庄子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最高方式是“以明”,是用一种圆通无碍的观照,用无言的方式将万事万物融合于万物齐一的境界,如此才会有通灵的心境遍照万物,遍照万物,则心境通明通行无碍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