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道德经:让才华不露锋芒,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01: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状态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也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因素,祸中有福,福中有祸,这是事物存在的必然规律,这更是人生所意识不到的智慧内涵。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看到这个事物表面的呈现,而忽略了背后看不见的因素。

正如人生的富贵和高位,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人生的荣耀,但是却不知身处于高位之时,却有“高处不胜寒”的隐患。

身处高位而自傲是人的本性,而这个状态触碰的也是人的本性。

人有嫉妒之心的劣根性,你的高位触碰的是别人的自尊心,而这一刻也是埋下祸患的种子,所以人生的智慧就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收敛自己的锋芒。

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道德经》接下来便说: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谁能知道其中的变化有没有终极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方正转变为奇特,善良转变为邪恶,对此人们迷惑不解,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们存在于思维陷阱之中时间很长了,看不到事情的真正面目,甚至善良转变为邪恶时,我们还沉浸于其中而不自知,自己的锋芒触碰了别人的自尊心时,自己还在自得其乐。

《曾国藩家书》之中说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骄傲、多言是很难克服的两大弊病,历代的卿大夫的兴衰和近代官场祸福起伏,无不与这两大弊病有关,所以愿意与各位弟弟一起鉴戒。

曾国藩所提到的“骄傲、多言”就是人身处高位时常出现的状态,人会随着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身处低谷时过于沮丧,身处高峰时过于高傲,这都是本性常态,但是这样的常态却是存在问题的。

曾国藩重点说道“历代的卿大夫的兴衰和近代官场的祸福起伏,都与这两种弊病相关”,由此可见,人生高位带来福报的那一刻,也埋藏了祸端。

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02:

庄子说: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

这句话是庄子延伸了《道德经》的思想所阐述的智慧,意思是说:道德败坏在于追求名声,名声败坏在于过分显露自己,计谋产生于急近,智慧产生于争夺,滞塞产生于固执,行政事务的成功在于适应民众。

人用自己的才能来追逐名利,很难把握适度,所以世俗之人常有这样的纠结:如果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就会有恃才傲物,自持有功的毛病,如果不显露自己的才华,那么自己的才华则没有机会释放,连赏识自己才华的机会都得不到。

所以很难在其中把握适度,一旦有些过度偏颇,就会因为自己的高傲而身败名裂。

历史上,因为身居高位高傲蛮横而导致悲惨结局的人数不胜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苟且于虚名和功利之中,但是最后却让自己葬身于名利之内,成为别人的笑柄。

虽说难以达到合适的状态,但历史上仍有人能够将隐藏锋芒,释放才华的状态把握到了适度。

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比如说郭子仪,李泌等人,他们一生身处仕途,但是在仕途中却安然保全自己,得到皇帝信任的同时,也从未招致灾祸。

比如说郭子仪在身居高位之时,四门大开,甚至还像下人一样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端水洗漱,这样一些低姿态成为身居高位时,保全自己的根本。

这种状态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因此圣人处事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却不刺伤物,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夺目。

能够释放自己才华的人为聪明,那么能够将自己的才华保持适度,并且让才华在自己的人生中完全发挥正面能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才,但不要恃才;有物,但不能傲物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