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史学达人


对于不熟悉蒙恬的读者,首先我们介绍一下蒙恬

蒙恬是秦朝的一个著名的带兵将领。他是山东省临沂蒙阴县的人。蒙恬从小军事才能就很出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蒙恬出生在将领的世家,他的父亲,爷爷甚至再往上数的祖先都是著名的将领。因此蒙恬从小就有军事才能,并且胸怀大志。

蒙恬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封为将军,并且帮助秦始皇攻破齐国。因此他非常的受秦始皇的宠爱和重视。在秦朝统一之后,蒙恬还曾经率领过三十万数额的大军向北去击杀匈奴,收复河南地。大家注意,这个时候的河南地并不是现在的河南,而是内蒙古河套之南,也就是鄂尔多斯这一带。蒙恬多次立大功,更加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

我们看一下蒙恬史册记载的成就

第一是修长城,据说现在的宇航员能够在外太空清晰地看到中国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而长城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蒙恬。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匈奴。其实之前的诸国已经修了长城,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有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国家,蒙恬就利用燕国、赵国、秦国等国的地形优势,重新规划设计,然后连接驻兵。长城在建立初期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对于来势凶猛的匈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

第二就是修高速公路,秦始皇觉得修完长城之后呢,还应该修一些路来是自己建立的国家更丰富。他是这些规划的总策划师,而蒙恬就是总的工程师。这高速公路据史册记载就是秦直道,它的起点是甘泉宫,终点是九原郡,全长一千八百里。不过蒙恬干了几年后,秦始皇这个总策划人就去世了,而这项大工程就半途而废了。

第三是对抗匈奴,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看历史时会发现这个匈奴是一个很烦人的角色,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受到它的困扰。基本上都是打也打不过,就算是打过了,也灭不掉,没过多长时间,它们又会回来继续骚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派蒙恬去对付匈奴,这蒙恬不论是武力还是带领士兵的能力都是非常厉害的。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一直把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之后匈奴一听到蒙恬就心惊胆战,再不敢来犯。

这么一个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才,功劳卓越的秦朝第一大将领却被新帝杀啦。原来,在秦始皇病死,赵高和丞相李斯,胡亥进行篡位政变之后,竟要赐死蒙恬。忠君的蒙恬只得喝下毒药自尽了。

蒙恬在临死之前,曾经对胡亥派来杀他的使者说:“从我到我的父亲,再到我的爷爷,甚至到我的祖先。都是为秦国出生入死,立下很多功劳的将领。今天我竟然惨遭秦国国君的囚禁。并且要被冤枉而死,我的心里真是非常的痛苦而悔恨。虽然我现在手里有30万大军,我的势力推翻现在的政权也绰绰有余。但是我知道,我的祖先留下的祖训就是守情重义,不能推翻秦朝的政权,忘记曾经秦王的恩情!”随后蒙恬长叹一声,便喝下毒药自尽了。

后世的曹操每次看到蒙恬的这一段遗言,总是要痛哭流涕。曹操说:“蒙恬这样一位有才又能领兵的大将,竟然就这样被冤屈而死。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家族对于秦朝的忠心真是太令人感动了。我虽然没有蒙恬这样的才能,我也要学习蒙恬这样的忠心!对待我们大汉朝也要忠心耿耿!”

第一句话,蒙恬阐述祖孙三人效忠秦国的事实;

第二句话,是说自己手握三十万精兵,如果想要谋反,带兵杀回咸阳,几乎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这么做,是因为铭记祖训,宁可冤死也不谋反。

历史上名将那么多,遗言必然也不少,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这两句遗言,就达到“未尝不怆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来,曹操的情况跟蒙恬有点像,他和祖父、父亲都是东汉的大臣,且高居要职,曹操本人始终以臣子自居,没有觊觎过皇位,世人却骂他为篡汉之奸臣,尤其是刘备,一直把曹操视作奸臣。曹操的眼泪,不仅是为蒙恬而流,更是为自己而流,或许是感觉自己太委屈。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鉴史以明志


蒙恬临死之前说过这样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翻译过来就是,我一家老小,追随效忠大秦君王已经三代了。如今我手里掌握着三十万士兵,这样的势力是足可以背叛朝廷的,但是我一向知道为了义,是可以牺牲生命去终生守护的,绝不敢忘记先人的教诲而做出悖逆先王的事情。



这两句话说完,蒙恬就自杀了。我们首先要知道,蒙恬说这些话的原因。

秦始皇驾崩后,李斯、赵高秘不发丧,用伪召下旨让公子扶苏与蒙恬自杀,公子扶苏性情耿直且为人忠义,得知父皇下旨让自己死,马上就抹了脖子。连怀疑都没怀疑一下。但是蒙恬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是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的。怎奈何公子扶苏已死,就算是他蒙恬知道这件事情是阴谋,没有公子扶苏这面大旗,他也不敢背着叛乱的骂名兴师问罪。



所以蒙恬说出这两句话也是实属无奈,只有一死来保全一个好的名声。



曹操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和蒙恬是有相似之处的,同样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同样都生活在王朝末期,所以在心境上,曹操是可以对蒙恬这两句话感同身受的。



曹操也自知手握重兵,更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终其一生,他也不敢代汉自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知曹氏一族也是久食汉禄,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一言九鼎了。若是真的篡汉,则必留骂名与后世。这样的心态与蒙恬自杀之前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想象,曹操每每读到蒙恬去这两句话,必是感触良多,不觉潸然泪下。


历史Top10


一、此语出处

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私改遗诏,派人命长子扶苏、蒙恬自杀,结果扶苏当场自杀,蒙恬还想自辨,因此被囚于阳周。秦二世胡亥有意放过蒙恬,但被赵高劝止,并派使者赐蒙恬死。

题主所说的两句话便出自使者与蒙恬之间的对话。

蒙恬问使者,他何罪之有?

使者答蒙恬:“你罪过可多了,况且蒙毅(蒙恬的哥哥)当死,你也要受连坐的。”

于是蒙恬就说了下面这两句让曹操读一次哭一次的话。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

大意是:自我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至我蒙毅、蒙恬兄弟,为大秦国出生入死三代了。我手底下大兵三十余万,虽然被囚禁于此,但是我的势力也够反了。然而,我知道,我必当守义而死,只因我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更不敢忘先主(秦始皇)的恩情。


实际上,蒙恬临死前还有两句话。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史记.蒙恬列传》

使者听蒙恬说完,便表明自己只是上知下派,来行刑而已。可是蒙恬仍不死心,仰天长叹:“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然要我无罪而死?”蒙恬沉思良久,才又说道:“我知道我应死的罪过了。修筑长城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过地脉,这才是我蒙恬的罪。”说罢,蒙恬吞药自杀而死。

为什么说曹操是因为前一句,不是后一句呢?

这也是有所记载的,此语出自《三国志.武帝纪》。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三国志.武帝纪》

不过,很明显,这里面提到的是“二人书”,自然就不是蒙恬一个人了,还有一个便是战国时的燕国名将乐毅。我们都知道,乐毅是燕国名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的燕军为首的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连下70余城,可以说是为燕国立下了汉马功劳。但是,很可惜,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新君渐渐地对乐毅有了猜疑,无奈之下,乐毅投奔去了赵国。

赵王希望乐毅能带兵去打燕国,乐毅跪地痛哭道:“我对燕昭王,如事大王,假如我在他国,也不忍来打赵国,何况燕国后人呢?”

曹操为什么会“哭”呢?

从上面的蒙恬、乐毅,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忠心,所以,曹操想要表达的自然也是忠心。在曹操说他读这两个人的书,看一次哭一次之前,曹操还说了另一句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时经过赤壁之战,曹操统一的梦想暂时搁浅了,他的目标已经从快速统一转变为稳定内部,以图再战。为了稳定内部,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又一次向天下发《求贤令》,顺便表达他的忠君爱国之意。

针对其他政权诟病他的“明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自然希望天下人可以看到,虽然他曹操已经打下了大片的江山,但是他并没有代汉以自立的想法。蒙恬不过三年事秦君,他曹操已经四世(祖父曹腾、父亲曹嵩、曹操、儿子曹丕、曹植)在汉朝为官,从未有过反意。


可以,曹操读蒙恬、乐毅哭没哭,我们没有亲眼所见,自然不知;不过,曹操之所以会“哭”,其中的政治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水一白聊历史


其一,曹操非常惜才,这谁都知道。比如,在迎接许攸时,史料记载“跣足而出”,也就是光着脚就出去了,怕怠慢了。就像你异地恋的恋人突然来到你身边一样,你会高兴地不穿鞋就跑出来。英雄惜英雄。

其二,对蒙恬三代人忠于秦的认可。史料记载,曹操在任职北部都校尉期间,恪尽职守,积极维护汉朝统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觉得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于曹操的偏见,也可能是后期的曹操有点想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曹操直到死去,都一直维护汉朝没有称王,即使在和袁绍战争处于弱势时也带着汉帝一起逃走。

其三,对于蒙恬死法的可惜,觉得英雄不应如此。众所周知,曹操非常重情,还很感性。在曹昂和典韦死后,其结发妻子丁夫人气急回到谯县娘家,曹操曾多次亲自登门道歉挽回,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好脸色。此后曹操也没再娶妻。每每提到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爱妻丁夫人,都会哽咽。他可能是真的崇拜蒙恬,从而引起泪流不止。


小七谈历史


因为曹操本来也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但是奈何生活在这一个时代里,他本来也想要成为蒙天这样的人可惜的是他太痛恨这样的时代了,他不想再要为汉朝这样尽心尽力的去,做自己应该做事情,他觉得这样实在是太少了,他应该为自己多么多考虑一下,成为一个霸主。

既然汉献帝都想要刺杀自己了,那么自己都为什么还要对他那么好呢?本来自己想要取代他,可惜的是自己始终下不了那一道,最后还是把这个机会让给自己的儿子吧,自己还是愿意守着自己内心的操守,自己还是汉家子弟。

曹操和蒙恬是一样的,他也面对了蒙恬的遭遇。

蒙恬到底是什么人呢?他是秦朝非常有名的大将军,手握着他的几十万重兵,这个可是秦始皇最精锐的部队,要是拥有这一支部队的话,可以横扫六国,也不会拥有后来的事情了。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改了遗照,让胡苏没有当上了皇帝,反而是刺死了他让其二是胡亥当上了皇帝。

这个当时蒙恬是有怀疑的,可是面对秦始皇死下的遗诏,他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自杀,他不想要成为一个背叛秦始皇的人,他们家族一直都是在为秦朝服务,要是自己背叛了的话,这就是违背了自己从小的信念,他不能够就这样子做,他只能选择屈辱的自杀,也算是对得起他一世的忠诚。在他死后就解散了他的蒙家军,赵高也少了一个威胁,秦朝就此覆灭了。



而曹操也面对着这样的遭遇,那就是汉献帝想要夺走他的权利,然后是杀死曹操,可是曹操不甘心啊,他想到了蒙恬的遭遇,他不能够就这样下去,他要和汉帝做斗争,可惜的是汉献帝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最后曹操可以说是掌握了所有的权利,他也看不起汉献帝,只不过他还是汉朝的子弟。


曹操想要成为一个大英雄,可惜最后变成了一个奸雄,他感到非常的痛苦,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蒙恬。

他也想成为一个所有人都敬佩的大英雄,在汉朝这个乱世之中能够结束一切,重新的恢复汉朝往日的光辉,就比如汉武帝那个时候是多么厉害啊。可惜的是他不仅是没能够统一三国反而是被皇帝所猜疑,身为一个臣子,遭遇了这些东西,自己还不是最偏虚的,最憋屈的应该就是蒙恬吧,他想到了这些。

他希望自己的下场能够好一点,不希望和蒙恬一样,一下子就死在了奸臣的手里,他把自己站在了一个正义的角度上,可惜的是他是皇帝的死对头了,他也是感到非常的伤心,为什么他这么辛苦的做事,暂时没有好下场呢。

你们认为曹操和蒙恬哪个更可怜一点,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先看蒙恬的两句话,其实都是表忠之言。大意就是我蒙家世代效忠大秦,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下场,让忠臣寒心;然而君不仁臣不能不义,虽然我手握重兵完全可以造反,但是我不能让我蒙家世代忠烈蒙羞。

那么曹操为什么每读之必涕下呢?楼上有老师说曹操在悲古伤今,为自己和蒙恬的境况相似而哭泣,我以为不然,至少不全是这样。

曹操是谁?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导的戏岂能那么简单呢?

首先,感怀蒙恬是真的,他家和蒙家相似也是真的,只是他和蒙恬却半点也不相似,蒙恬是真忠臣,可叹可悲可敬可惜;曹孟德不背天下人理解固然有委屈,也委屈不到哪儿去,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撇不开的事实,要委屈也是人家献帝委屈。所以,曹操伤己及人是真的,主要原因是不被理解被骂的,不过这只是一部分,或者说即使是真情流露,那也是为其目的服务的。

那么他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演戏,装可怜,洗白自己。曹孟德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了,梦中杀人,汝妻子吾养之,割发代头;曹操绝对是国宝级,这种套路手到擒来,谁能说这一次又不是演戏呢?不但骗了当时人,恐怕连我们现代人都被他骗了不少。


高维文化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何曹操会看到蒙恬临死前的留下来的话会哭。

首先了解蒙恬的生平(蒙恬,剧照)

蒙恬祖籍山东省蒙阴县,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出身于一个名将世家,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战死杀场,建功立业。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术素养。

蒙恬平定六国,作出了许多大贡献,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陈馀:“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蒙氏家族的灭亡(迫害蒙恬的宦官赵高,剧照)

蒙恬家族四世三公,在秦廷好几个时代都是位极人臣。但他们却与胡亥,宦官,赵高为敌,使的蒙氏家族灭族,让人不寒而栗。

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倚重蒙恬,并且爱屋及乌的亲近蒙恬的亲弟弟蒙毅,蒙毅也官职上卿,至此,蒙恬主外,掌握秦国军事力量,蒙毅主内,主持朝政,蒙氏家族权利在家族的权利时上,达到了顶峰。(蒙恬权利达到顶峰,剧照)

物及则必反,事物的变化规律就是由盛到衰,由衰到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蒙氏权利达到顶峰的时候,隐患已经开始显现。由于蒙恬两兄弟深受秦始皇的赏识,以及触及到宦官赵高和秦相李斯的利益,赵高还曾经被蒙毅审问过。所以这些新仇旧仇叠加来,赵高必须要报仇,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秦始皇嬴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 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蒙恬和长公子扶苏,剧照)

蒙恬在狱中对审问他的官员说过,说到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说明自己是喊冤而死。莫须有的罪名。(曹操痛惜蒙恬,剧照)

几百年的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个枭雄曹操,他也是权高位重,位极人臣,但他也是被许多官员猜疑,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做皇帝,是个奸臣,而曹操在看书的时候看到蒙恬的事迹,又看到了他留下来的两句话,心里无限惆怅,


想想蒙恬和自己处于一样的境地,他俩是几乎相同的成长经历,可是面对问题的做法却完全是不一样的,蒙恬在乎问题的对错,而曹操却更在乎情义往往都会忽略事情的正确性,所以他佩服蒙恬这个人的忠义,但他想到蒙恬做了这么多贡献,最后却落个身死人手,家破人亡的结局,让人痛惜,也开始反思自己。所以曹操为什么会好几次看到蒙恬的两句话而哭泣,他更多的是痛古惜今。

曹操:“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以供参考。


向日葵爱历史


原因有二点,供大家参考。1.蒙恬的这句话戳中了曹操的痛点;2.曹操背负的骂名才是他内心的纠结和悲伤所在。视频为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4120006ad6649ebe5a5\

幸福一家人2


因为曹操最信任的一位顶级战略谋士,心中向汉,他虽然和这个谋士关系很好,但是曹操若称帝,这个谋士是反对的。所以曹操觉得时机不成熟,还有大批不在曹营中的优秀人才,肯定也是反对的,或者中立的。假如曹操称帝时,汉献帝的旗帜就不能打了,也吸收不到向汉的仁人志士了,当时还有刘备,孙权政权存在,汉献帝不是可有可无的,聪明的曹操享有忠臣的美名,又享受皇帝的待遇,干嘛要得骂名而不务实呢,呵呵曹操可是实在人哦,非常实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