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小朱不懒惰



原因很简单,秦律严苛,三十万秦军除非想要自己留在关中的家人遭殃,不然是绝对不敢反抗秦皇圣旨的。


若干年后有一个真实案例,项羽大破秦军后,俘虏秦军二十万,按理说被项羽打败,又被俘,而且秦朝法律又严苛,这些被俘的秦军士兵不应该为秦军说话,事实上从史料上看,这些被俘的秦军确实对秦朝没什么感情。


他们对于诸侯入关灭秦的态度是:


“今能入关破秦,大善。”


他们只是担心,如果诸侯不能顺利灭秦,自己在关中的家人会因为严苛的秦律而被害:


“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秦朝已经风雨飘摇之时,秦律的严苛也让秦人心有余悸。


这里我顺便简单介绍一下秦律究竟有多严苛。


(电影里的秦军)


秦律的严苛首先体现在“轻罪重罚”上。


比如秦简《法律答问》里就规定,如果有人拿了邻居家不值一钱的桑叶该怎么治罪?服徭役三十天。


再比如秦律规定对于隐匿逃亡者的从犯,其罪与逃亡者相同。


基本上秦律“轻罪重罚”已经是历史学界和法律界的共识了。


其次就体现在“株连”上。


比如秦律规定对于投降以及叛乱的士兵,要“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



至于秦军军法有多严苛,这个可以参考《银雀山汉墓竹简》。


按照《银雀山汉墓竹简》里的汉军军律而论,基本上扶苏即使和蒙恬要抗旨,三十万秦军可以肯定是绝不会跟着扶苏和蒙恬造反的,甚至可能其他在场的秦军将领会先把扶苏、蒙恬抓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律的严酷固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但是在秦朝还没有显露出行将灭亡的征兆前,绝大多数秦人是被严苛的律法给束缚住,不敢乱说乱动,更遑论兵变的。


兰台


关于扶苏的死,现在很多史学家也提出了质疑,单凭圣旨就自杀,未免太草率了。且当时的蒙恬已经怀疑有假,让扶苏不要自杀,但是《史记》里面的记载,扶苏还是死了。是不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儒家思想在作祟我不得而知,但是扶苏自杀我表示怀疑。

以前看了国家地理和英国BBC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后,我也改变了我的看法。近代考古学家从秦始皇陵墓周围挖掘了很多贵族陵墓,据说有一颗被弓弩射穿的头颅。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那颗头颅就是扶苏的。从头颅上的箭镞来看,扶苏是被人射死的。依据是什么呢?

蒙恬和扶苏掌握着几十万大军,如果突然下诏赐死,蒙恬肯定会怀疑,甚至造反。因为,理由不充分,在《史记》里面也明确记载蒙恬怀疑。蒙恬作为将军,这么多的部下,就这么容易束手就擒,其中肯定有蹊跷。

其实,赵高也有预料,军人本来警觉性很高,用遗诏赐死虽然说管用。要是,蒙恬不相信,怎么办?所以,为了不让对方产生疑虑,胡亥应该是亲自前往宣召,且带去了大队的人马!宣诏书的地点,肯定不在蒙恬的军营,而是阳周(陕西安定县)这个地方。且宣诏的时候,蒙恬和胡亥是分开的,两人都没有带军队,说不定连武器都被解除了。胡亥宣诏的时候,扶苏应该也怀疑了,正要逃跑的时候,被其射杀。或者在宣读诏书的时候根本来不及逃跑,就被胡亥用弓弩给射杀了。而蒙恬也知道有诈,只是部下太多,当时不敢杀他,而是先将其关押,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蒙毅。

蒙毅在咸阳掌握着禁卫军,估计也有十万卫兵。所以,赵高不敢轻易的将蒙恬杀死,而是回到咸阳以后,以蒙恬造反为名,将蒙毅也抓了起来。所以,两人同时被杀。不过,一切的真相,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只能靠推测。考古学家,虽然在秦始皇的陵墓旁边挖掘了一颗头颅,但是也无法证明,这颗头颅到底是不是扶苏的。假如,能将秦始皇的遗骸挖出来,拿来检验,估计能得到答案。

不过,在没有真正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按照《史记》当中的说法吧,我们只做讨论!不过,我相信扶苏的死,并非那么简单!我断定,是胡亥杀死的。当时本来就没有立太子,扶苏又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也应该是胡亥。所以,扶苏不怀疑才怪了。那有父亲,突然将儿子赐死的道理,在秦国历史上也闻所未闻!


谋士说


说到底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如果扶苏没有触怒始皇帝,又怎么会被始皇帝安排到北方边境修长城呢?扶苏不走,胡亥和赵高怎么有机会篡权呢?他两人篡不了权,那么扶苏又怎么会被逼死呢?秦朝又怎么会二世而亡呢?事情就是这么巧,巧的就好像提前安排好的一样。

不同于秦始皇所施行的王霸之术,扶苏此人虽然刚毅勇武,但扶苏却是一个仁慈宽厚之辈。而且扶苏和他父亲秦始皇在执政理念上有着根本性的冲突。秦始皇崇尚开拓,他的理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始皇要以雄霸天下的气势建立一个万世不朽的帝国。但扶苏不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扶苏认为,秦国既然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就应该以仁收心六国,之后休养生息回复国力根本。秦始皇开拓,扶苏守成。这完全就是南辕北辙。虽然秦始皇也知道休养生息的必要性。但事实上以秦朝当时的情侣而言,容不得秦朝停下来。而身为儿子的扶苏却一意要阻止秦始皇。这就是秦始皇不满扶苏的地方。

但不难归不满,秦始皇内心还是知道,扶苏是自己的最合适的继承人。毕竟开拓之后就需要守成了。而扶苏就是守成之君。所以后来在秦始皇被方士和儒生合伙欺骗钱财之后,秦始皇大怒要杀了儒生和方士泄愤,结果扶苏上书秦始皇说道“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结果扶苏的请求更加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扶苏也被发配到边境蒙恬所处督造修筑万里长城。

原本秦始皇想扶苏立功之后再把他调回来,本来就是想借着这个事压一压扶苏的傲气。结果谁成想这一别竟是永别。之后秦始皇再巡视天下的时候,在沙丘病重倒了。眼看秦始皇不行了,所以秦始皇就下令要扶苏火速赶回来继承皇位。但秦始皇的调令被赵高给压了下来。因为赵高和扶苏不是一路人,而且扶苏也看不惯赵高。赵高知道如果扶苏继位,那么就是他赵高的末日。所以赵高想赌一把,他赌秦始皇挺不下去了。结果赵高赢了,直到秦始皇病死,那张调令都没有发出。

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李斯和公子胡亥隐瞒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并且给扶苏发去诏书,诏书的原意就是要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接到诏书万念俱灰准备自杀。蒙恬虽然怀疑诏书的真伪,但他没有拦住扶苏,扶苏表示父亲要儿子死,儿子就没有不死的理由。所以扶苏坦然自杀而亡。就凭了一张圣旨一个使者就害死了扶苏。扶苏也是一个愚忠的死脑精,否则胡亥和赵高的计谋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成功。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可见扶苏的个人能量不容小觑。

扶苏乃秦始皇长子,他眼光独到,济世爱民,然而却与秦始皇的残忍暴虐,唯我独尊的政见相左,从而使父子俩格格不入,秦始皇便下放扶苏去支边,协助蒙恬大将军,修长城,保卫边疆,抵御强悍的匈奴来犯。

秦始皇东巡,突发暴病,在沙丘不治而亡,赵高、李斯合谋换了秦始皇遗诏,改立胡亥,并假诏历数扶苏罪证并赐死。扶苏接诏便自刎而亡,那么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扶苏从小仁德善良,受儒家思想影响,仁慈爱民,秦始皇认为心慈手软难以服众,有意历练,时逢扶苏反对父皇“焚书坑儒”,认为杀戮太多,直言影响朝堂稳定等弊端,两人政见不合,秦始皇暴脾气一上来,盛怒之下把扶苏赶离咸阳,去大将蒙恬那儿去学习军事,期待能培养他男人果敢英武的性格。扶苏听从皇命来到上郡驻守边疆,两年后,扶苏突接到父皇说他“不忠不孝”的赐死罪书,大将蒙恬以为有诈,扶苏却遵从父命,悲愤自杀,有书君认为事出有因:一是苏扶不知秦始皇已死,皇命父命不可违。

二是苏扶即便知道诏书有诈,亦不想兴兵害民。三是秦始皇未立太子,扶苏信守礼乐制度,见诏书命他死,他不敢不死。具体原因且听有书君分析分析:

一、苏扶不知秦始皇已死,皇命父命不可违。

秦始皇暴毙的信息被赵高等人封锁得密不透风,边关离沙丘千山万壑,赐死诏书送到苏扶手中,扶苏并不惊愕,他深感自己的直言上谏触怒父皇,至今父皇余怒未消,是对自己已经失望透顶,除了心里戚戚然,便是悲愤交加,他并没有看出诏书有诈。

年仅五十岁的秦始皇连自己都没料到会撒手人寰于出巡路上,何况苏扶在上郡驻守,勤勉于公务,就更不清楚父皇身体状况,更没有料到父皇已死。

谨守君臣之道,父子之纲的苏扶认定是自己忤逆了父皇,惹皇上雷霆暴怒,说他“不忠不孝”,让他赴死,他只有遵从君命,听从父命,所以他明知蒙恬会支持他,三十万军队直逼咸阳确有胜算,但是既忠又孝的他却选择了以死明志守礼而自杀。

二、苏扶即便知道诏书有诈,亦不想抗旨不尊,兴兵害民。

苏扶拔剑自刎之际,蒙恬赶紧劝止:“你来边关,是皇上对你的器重,有意栽培你,这份诏书肯定有诈,我建议你回咸阳一探虚实,再做打算。”

可苏扶却不听劝谏,执意不想担一个抗旨不尊,大逆不道的骂名。更不想因为自己的意愿导致兴兵,这样必然使本就被秦暴政迫害得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雪上加霜。

苏扶心系家国,对百姓心怀怜悯,济世爱民,他决定以自己的死免除因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因而,苏扶即便知道诏书有诈,他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选择了牺牲自己。只是他没有料到秦朝继位人胡亥会如此荒诞不经,听任赵高胡作非为,赵高会这样无法无天,还是引发了他不想看到的烽火连天。

三、秦始皇未立太子,扶苏信守礼乐制度,见诏书命他死,他不敢不死。

秦始皇自认为吃仙丹药和长生不老药能让自己长命百岁,所以迟迟没立皇后,也没立太子。扶苏虽是长子,但在当时不是法定继承人,未必就一定由他承袭皇位。

对于一个饱读诗书,通晓律法和礼乐制度的苏扶来说,一定会信守法礼,循规蹈矩。

苏扶接到诏书,必然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之道,他不敢反抗圣旨,不敢挑衅皇权,不敢不死。

苏扶的仁孝导致他愚忠愚孝,信守纲常的他,没有想到他以死守护百姓安宁,最终被秦二世的昏庸,赵高的专权葬送。如果苏扶泉下有知,必会死不瞑目!

苏扶有能力有机会借助蒙恬的三十万军队反戈一击,可却因为忠君仁孝而遵循君臣之道,为了不背“不忠不孝”的骂名,以致以死明志,令人扼腕叹息,也令后世之人敬仰,到现代人们读史时,仍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对于扶苏的死有很多人都是认为扶苏是因为被赵高欺骗误认为是秦始皇赐死而自尽的,其实扶苏的死并非如此。

原因如下:


手握实权的大部分实力派不支持扶苏

这是扶苏自杀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一旦扶苏这位强势皇子做皇帝的话一定会让以蒙恬蒙毅为首的自己嫡系力量接管原来军政要员的权利,这一点也是李斯最为担心的。毕竟国家的重要岗位数量是有限的,一旦扶苏的人接管了相关职务,

那么原来在位的官员该怎么办呢?


自然这些人会被排挤,这样来说这些实权人物一定不希望扶苏继位,这一点从秦始皇死后过了很久天下人才知道这件事就能体现出来,因为秦始皇身边的人有很多,如果有人泄密扶苏自然会知道秦始皇的死讯,想隐瞒秦始皇的死讯不是赵高李斯两个人就能瞒得住的,所以一定是很多相关人士都达到意见统一才能实现的。

弱势的皇子胡亥和强势的皇子扶苏相比更容易被当权实力派所控制,从而让他们保留当时的权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官员们总喜欢让弱势皇子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面对实权派们普遍抵制自己的局势,

赵高和李斯合谋除掉扶苏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因为秦朝不只是他们俩手握大权,秦朝当时的实权人物一定很多,如果仅凭他们俩拿出所谓的秦始皇遗诏就能进入扶苏的军营,并让扶苏自杀,那就把事情想象的太简单了。因为当时的扶苏手里是有兵的,还有蒙恬蒙毅二兄弟扶持着。

秦始皇的指定接班人可能不是扶苏


人们通常以为秦始皇的指定接班人是扶苏,其实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很有可能下把皇位传给胡亥,因为秦始皇和扶苏的政治主张一直大相径庭,试问谁会愿意把权力交给一个和自己观点背道而驰的人呢?


扶苏无力仅以蒙恬蒙毅两兄弟的实力和普遍实权派相争,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扶苏体面的自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路之意


这就是古人一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当时的法家思想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看,扶苏是一个绝对单纯的人,而秦始皇是一个绝对权威的人,因此两个绝对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走到极端。所以,赵高等人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做为突破口,将历史改写。

史书记载,扶苏接到诏书的第一反应就是哭,而且是泪如雨下,但是他没有去想父亲为什么要将他赐死,更没有想父亲让他到边疆锤炼自己的目的,而是哭完就自杀,拦都拦不住,可想而知扶苏的单纯到了什么地步。

当时蒙恬很淡定,因为他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劝扶苏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如果真的是秦始皇下了赐死的命令,那么再死也不迟,既然终归一死,何必那么着急,最起码要死的瞑目才对。而扶苏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如此一来,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形同虚设,因为扶苏死后,蒙恬师出无名,也不可能挥师南下。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理科男答历史。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秦始皇长子扶苏奉秦始皇的“遗诏”自缢;第二件,秦朝大将蒙恬被胡亥赐死。

我们先来说公子扶苏。通俗一点,公子扶苏是个好人。也正因为他是好人,所以处处和秦始皇作对,经常“顶撞”秦始皇。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扶苏极力反对,这一下就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将扶苏“发配”到边疆,修长城,抵御匈奴。而扶苏所协助的军队就是蒙恬的军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间病重,命赵高写遗诏。秦始皇本意是让扶苏来继承自己的帝位。可是赵高是小人,在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和胡亥便密谋写了矫诏,让胡亥继承帝位,同时又以秦始皇的口吻命令扶苏和蒙恬自缢。

扶苏接到遗诏后,一刻没有停留,就准备自杀。蒙恬当时也在,他还劝说扶苏,这也许是一个诡计。但是扶苏似乎一根筋,坚决相信这就是秦始皇对自己下的命令。于是,扶苏便自杀了。

接着说蒙恬,在扶苏死后,蒙恬并没有跟随而去。

因为他心里有疑惑,不相信这件事实。送遗诏的使者把蒙恬囚禁,同时胡亥那边也把蒙恬的兄弟蒙毅囚禁并杀死。杀完蒙毅后,就该蒙恬了。蒙恬最终吞药而死。

我们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扶苏为什么会在接到遗诏后,立马就执行。他难道不想反抗吗?况且当时蒙恬也说了,有30万大军在手中,可以先确定一下这是不是真的遗诏。

在我看来,有2个原因能够让扶苏立马执行遗诏。

  • 扶苏的性格。扶苏从小就心地善良,如果他是君王,肯定是个贤君。这点可以从他反对秦始皇的一些政策看出来。当然,扶苏是一个好人,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觉得他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于是让他去协助蒙恬抵御匈奴,也是为了培养他形成果断、刚毅的性格。说得再仔细一点,扶苏当时没有能够当君王的本事,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能力上都有欠缺。他不适合皇宫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 法律使他不敢违抗。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律可以说是十分严格的,只要有一点违背法律,就会被惩罚,严重的话,甚至会被诛杀全家。荀子曾经说过,秦国的百姓宁愿上战场也不想去触犯法律。足以看出当时社会中”遵法守法“的风气。而让扶苏自缢的诏书,就相当于法令,不能够违背。

上面两点便是扶苏为什么仅凭圣旨就自杀的原因。

如果扶苏当时没有自缢,那么完全有可能会登上帝位。毕竟当时他们手里有30万大军。


理科男读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秦朝的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除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外的第二个皇帝便是秦二世胡亥,可是真正的秦始皇想要传位的人并不是秦二世,而是自己的大儿子扶苏。扶苏的为人相比于秦二世来说自然是更加的谦虚和善,仁义,真是因为扶苏的这种性格让秦始皇对他非常的有意见。


在秦始皇坑杀犯人的时候,扶苏站了出来阻止了秦始皇,秦始皇立马就将扶苏发配到了边疆跟随着蒙恬一起修建长城。本来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自己的大儿子扶苏和小儿子胡亥相比起来更适合做这个皇帝,于是扶苏也是被秦始皇极为太子。可是远在边疆的扶苏又哪里知情

呢?于是赵高就联合丞相李斯将胡亥扶上了皇位。


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扶苏远在边疆只是获得了一道圣旨,而扶苏看到圣旨之后便拔剑自杀了,而圣旨上所写的内容就是模仿了秦始皇的武语气列举了多项关于扶苏的罪状,让扶苏拔剑自刎。扶苏想也没想的就拔剑自刎,据说当时蒙恬还劝扶苏回去弄清楚情况再说,可是扶苏并没有听就自刎而死,实在是有些莽撞。

作为秦朝真正的皇帝,我认为扶苏这么做实在是有些欠考虑的,如果不是胡亥做这个秦朝的皇帝而是扶苏的话,可能秦朝的历史也会因此改变,秦朝也许不再是历史上的短命的王朝,大家觉得呢?


司徒历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悠悠,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扶苏有蒙恬辅佐,还有几十万大军,但是他接到圣旨就自杀,是由他本人的性格决定的。


01 扶苏仁爱孝顺

始皇帝统一天下后,日益骄傲,觉得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特别是后期在方士的蛊惑下,深居宫闱之中,不听大臣谏言。


而那些能见到秦始皇面的臣子大概只有李斯、赵高等人,这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阿谀奉承,秦始皇更坚信自己所为绝对正确,所有奏折一人批阅,到最后就完全成为了一言堂。


扶苏见此,非常忧虑,他是秦始皇的嫡长子,心里当然以大秦的江山为重,于是就多次谏言,虽然扶苏是儿子,但是长期以来一人说了算且习惯被人歌功颂德的秦始皇,扶苏的所作所为相当于是触了龙鳞。但是扶苏敢在众人诺诺的趋势下,挺身直谏,不但是因为自己的长子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也不想父亲始皇帝的事业因为众人的吹捧而毁于一旦。

什么是忠?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提醒其回到王道,这才是忠臣所为。扶苏对黎民仁爱,对始皇帝忠心耿耿,正是这样的使命感才促使他挺身而出。


但恰恰也是因为扶苏忠君孝顺,才会在接到始皇帝的圣旨后自杀,即使拥兵百万,他也绝无谋逆之心。而善于察言观色的赵高深知扶苏为人,所以才敢篡改圣旨,不废一兵一卒,就将其逼死。


02 诏书的内容让扶苏彻底绝望

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细看扶苏接到的假“圣旨”,其实有几重意义。

  • 1)秦始皇祈求神灵有成,不说万寿无疆,至少长寿指日可待。言下之意,扶苏的寿命未必能长于始皇帝,所以,暗示扶苏未必能继承大统了。

  • 2)扶苏守卫边疆不力,导致将士伤亡惨重。话句话说,扶苏毫无能力,有什么资格来谴责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才能低下,也不配成为秦始皇的继承者。

  • 3)扶苏多次直谏被视为泄私愤,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


  • 4)扶苏为人臣不忠,为人子不孝。

试想,当扶苏看到这样的圣旨后,前两点他尚可以理解,自己何德何敢与始皇帝论能力呢?但真正导致其自杀的是后面两点,扶苏自认为这么长时间了,父亲秦始皇应该明白其良苦用心,能幡然醒悟,但事与愿违,秦始皇竟然对自己的误解如此之根深蒂固。


扶苏绝望之余,又看见父亲责怪自己不忠不孝,这句话完成了最后一击,彻底将扶苏的心理防线摧毁,怎么能挽回父亲对自己的看法,唯有以死明志,于是他就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自杀。

老谋深算的李斯、赵高深谙人心,构思出如此诏书,逼杀之意层层递进,扶苏愚忠,哪有不死之理呢?

03 扶苏主张仁政,与秦始皇相悖

扶苏主张仁政,而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秦始皇哪里可能采纳这样的执政理念,以致于父子俩渐行渐远,这也是扶苏绝望自杀的原因之一。


04 始皇帝年纪尚轻,扶苏不知道父亲竟然英年早逝。

秦始皇长年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扶苏长年居住在外,以为父亲身体当强健如从前,不知道也不敢相信父亲会英年早逝。


结语:

扶苏主张仁政,而秦始皇坚持认为武力才能让天下臣服,不同的执政理念让父子心生嫌隙,渐行渐远,而一封构思完美的诏书让扶苏彻底绝望,只能以死明志,想以此证明自己虽然无能,但却是一片忠心。




史海觅踪


秦始皇是法家治国起身的,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君都是依从法制,但秦国也并不排斥儒家,后来始皇帝焚书坑儒,扶苏劝诫被贬到边境蒙恬的麾下,但在始皇帝死后,一纸圣旨便让扶苏自杀,蒙恬被杀,也成为了后世的遗憾。

我们不是扶苏,也无法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可以透过种种来推算当时的情况。

首先扶苏与秦始皇是两种治国观念,在秦始皇面前不得意的大臣,世子们都会向着扶苏的身边去靠,久而久之,秦始皇看着扶苏的势力越来越大,为了避免麻烦,直接大手一挥将扶苏发配边境。

可秦始皇也不会和扶苏说这是为了历练他还是为了让他和咸阳城中的失意势力断开联系敲打他。

扶苏宅心仁厚,对于这样的安排也欣然接受,去了边境和蒙恬一起征收帝国北方边境,远离了咸阳政治中心,在那之后秦始皇病逝,赵高给了一份圣旨给扶苏。

圣旨中细数了扶苏的几大罪,每一条赵高都会直接命中扶苏的心中,让扶苏产生一种命该如此的感觉,从心理上直接摧毁扶苏的防线。

这个时候的扶苏可能会感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就是秦始皇为了看住他而设立的,为了避免他给其他的兄弟上位造成麻烦,也只能这样。

并且在秦朝,军队也不是说调动就调动的,一旦调动就是巨额的粮草供应,而赵高等人也直接可以命令当地不给其供应粮食,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自然寸步难行。

不仅如此,即使是蒙恬愿意为了扶苏起兵,可古代的将领也是只认虎符的,没有虎符的蒙恬甚至会被手下的将领捉拿起来。

在这样情况下,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远离咸阳的扶苏也只能心灰意冷的自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