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封海了!咱大连人还能吃点啥海货?

今天封海了!咱大连人还能吃点啥海货?

5月1日12时起,大连市沿海各海域进入伏季休渔期至9月1日12时。渔船解网归港,海洋生物休养生息。

今年为啥感觉没吃几天新鲜鱼就休渔了?

1日中午11点50分,高新区龙王塘渔港内的300多条渔船结束了上半年的最后一次捕捞,陆续返港卸下渔获。由于今年春季我市气温偏低,经济鱼类向北回游时间比往年晚一周左右,因此休渔前最后一网鱼获中经济鱼类偏少,只有一些梭鱼、刀鱼等,不过其他鱼获数量比去年同期好很多。船主王学柱告诉记者,整体比去年开春好,只不过今年天冷,鱼来得晚了一些。所以有人会感觉还没吃几天新鲜鱼就休渔了。

由于是休渔期前最后一网海鲜,不少市民也驱车从市内赶到港上购买,好在“五一”假期里尝尝鲜。“趁放假领着孩子来看看新鲜鱼,下一次就得9月份了。”市民李女士顺便买了两条新鲜刀鱼,她觉得这个季节大连渤海湾的水比较冷,所以刀鱼最好吃。

从2017年开始,我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大幅调整,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5月1号起休渔,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夏季是海洋鱼类繁育和幼鱼生长的关键时期,选择5月到9月休渔,可以保护幼鱼生长。尤其是每年5月10号到5月中旬,经济鱼类从南方洄游到渤海海域,同时也是产籽的季节,5月休渔将大大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修复,保证渔业生态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船主邢玉海认为,延长休渔期有利于鱼产卵繁殖。“不能光打鱼不让它繁殖,否则后代都接不上了,海洋资源维持不下去,我们的‘饭碗’也就没了。”

伏季休渔期间,渔业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船籍港管理制度,加大海陆执法检查力度,开展包括海洋伏季休渔、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禁用渔具”等在内的“中国渔政亮剑2020”大连市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伏休违规捕捞。同时,渔船回港为船员测量体温,建立台账,并发放船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有效遏制新冠疫情“船岸交互扩散”和“境外疫情传播入境”情况发生。高新区龙王塘渔政管理所所长李宏伟表示,休渔期间,将利用北斗监控平台随时对渔船进行动态监控,24小时不定期对渔港码头和海上进行巡查,凡是发现有偷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今天封海了!咱大连人还能吃点啥海货?

封海后,咱大连人还能吃到什么海货?

对于恨不能“餐餐都要沾点腥气”的大连人来说,这4个月休暂别鲜活海鲜,还能吃到些什么?

4月30日,金三角市场水产大厅里一大早就人流不断,人们大包小包拎着的都是满满的海鲜。“要封海了,多买点儿,一部分现吃,一部分冻起来。”市民修先生买了一条大牙片鱼,还有二斤虾爬子、二斤巴蛸,五斤灯笼红虾和100块钱的偏口鱼。在封海前一天,很多人逛海鲜市场仿佛带着一种“报复性消费”的心理,掏起腰包来毫不吝啬。

“灯笼红虾最后一潮了。”海鲜销售商老邓摊位上两盆灯笼红虾吸引来不少人询价。很多大连人偏爱这种纯野生的小虾,炒着吃或者扒虾肉包馅吃都非常鲜美。有些人会一买十几斤回家扒肉冻起来,在封海季节,拿出来包饺子,回味这一季的鲜香。

新鲜的偏口鱼、小嘴鱼、黄花鱼、刀鱼是市民囤货的热门,海兔巴蛸、嘎巴虾、虾爬子这一类时令小海鲜则要暂时说再见了,在封海前也进入“买买买”模式。好在今年春天大部分海鲜品种价格还比较接地气,所以老百姓囤起货起来也并不肉疼。

封海季,大连市场上鲜活海鲜“休假”,贝类产品唱主角,冻品跟进填补市民餐桌空缺。

扇贝、蚬子、蛏子、海螺、小人仙、夏贻贝、海蛎子、假鲍鱼……正常情况下,这些贝类不受封海的影响,将代表鲜活水产品担起餐桌上的“扛把子”。“不过,随着天气转暖,水温升高,海蛎子‘返浆’就不好吃了,所以,海蛎子也吃不了几天了。”水产品销售商老周一边“括”海蛎子,一边说。不过,蚬子度过冬天的“消瘦期”,进入“长肉”阶段,会越来越肥美。

封海后,大量冰鲜和冻品海鲜将进入市场。在眼下的水产品市场上,就有鲅鱼、刀鱼、海虾、鱿鱼、龙利鱼、鲳鱼、秋刀鱼等冻品品种。一些水产品加工企业还将扇贝丁、虾爬子肉、刀鱼、龙利鱼等进行分段或切片分装,小包装真空速冻,这样更便于市民的烹调需求。在封海后的过渡期,市场上还会有部分“暂养”的鲜活水产品,此外,一些远洋海产品也会进一步丰富市民的餐桌。

水产品市场业内人士预计,封海后,海鲜的价格会出现小幅上涨,“但总的来说,海鲜价格是随行就市,不会出现太大波动。”海鲜销售商郝先生说。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