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要有“农味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农民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劳动者、田野里最朴实的守望者,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进农民福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自于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体现为不仅能通过农产品供给来“养胃”,还能通过乡村旅游来“养眼洗肺,解乏去累”。

乡村旅游要有“农味儿”


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关系需要正确地处理,从而力争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协调的发展轨道。

1、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

农民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发展什么模式的乡村旅游、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做成多大的规模,应当由农民群众自主决策,政府不能包办代替。

2、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

乡村旅游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城里人到乡下去玩,去欣赏农村自然风光,去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去感受农民生活场景。因此,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乡村旅游,都离不开这个新“三农”。

3、旅游增效与发展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旅游增效与发展农业。

4、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的一种,同样要适应市场需求和遵从发展规律,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会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对于可进入性较差和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旅游者是不认可的,投入后的效益产出也会是差强人意的,因为市场只需要精品。

乡村旅游的五个特征缺一不可的?

1、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界定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志。古朴的乡村作坊,原始的建筑风格,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构成了乡村地域的“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是游客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重要吸引力。

2、乡村旅游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除了具备传统旅游项目的共性外,乡村旅游使旅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娱乐性,它的本质在于体验。

3、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当地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使贫困乡村居民摆脱贫困,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

乡村旅游要有“农味儿”


4、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现象,是大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建筑物、生产和生活工具、乡村的知识和传统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

5、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每一种乡村景观类型都具有其特定的景观环境、景观行为、人类活动方式。

近些年来,基层农民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道路,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

乡村旅游游的是“绿水青山”,寻的是“快乐老家”,忆的是“游子乡愁”,无论何时不该忘记,农业、农村、农民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

依托美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特色乡村、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

在乡村旅游中融入较多小桥、流水、飞鸟、游鸭、草垛等特色乡村景观元素,构成一副山野田园的乡村诗意画卷,游客行走其中,体验着乡村游带来的“快乐老家”之感。

乡愁旅游的主题,应凸显区域的原生感、乡土感、回归感、田园感、古味感。产业、环境、产品、建筑、民俗、设施、管理等规划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使乡村旅游空间能够最大化吸引都市人的驻留与消费。

乡村旅游要有“农味儿”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文/黄明,图片来自网络)

太一文化专注文旅领域,不断探究文化根源与艺术美学,

深耕细作文化旅游及产业,开启文旅设计规划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