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回忆1

临泉人共同的回忆,临泉的美食多种多样,每一样都能让人记忆深刻,逢年过节的回家,都是在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临泉回忆1

临泉的方言和周边县市有很大的差别。泉河以北30公里外的界首,南边的阜南,东边的阜阳,这些县同属于阜阳地区,说话语调和发音与临泉都有些不同。,临泉方言却和河南省周口、信阳、驻马店地区的很像。临泉通往外界的路一直都是破破烂烂,和外面的接触就比较少。临泉靠的是人多,才把这个地处平原,却闭塞如深山的中国人口第一大县生息延续下来。当年的临泉人很排外,对外界的事物和新事物也很排斥和抵触

临泉回忆1

。河南的汽车来到临泉一般都跑不掉罚款,河南人到临泉一般都是小心翼翼的;同样,临泉人到了河南也是一样待遇。有点像前些年的深圳和东莞,深圳的司机基本都有在东莞被罚过的经历。那个时候,如果看到有烫发的、留长发的、穿高跟鞋的,立即就扣上“流氓”这个帽子;甚至打个自动雨伞,就有小孩跟着骂你:打洋伞、放洋屁......更不能忍受的是看到从外面回来说普通话的,简直可以用义愤填膺!撇个啥!才出去两天,光滚个熊!临泉的很多笑话都是嘲笑说普通话的。至今,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包括重点中学、高中的老师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些也算是当时有些临泉人的性情吧,与世无争,生息不断。有一个口头禅,代表了临泉人的性格:算咧,算咧。

临泉回忆1

临泉也有自己的美食。张氏馄饨,每天晚上出摊,是爷俩在经营。当时是两毛钱一碗。特别是冬天,一盏黄昏昏的灯光,飘着细细雪花,雪花弥漫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用勺子轻舀一勺漂浮着油花、鸡蛋皮、海带丝、香喷喷的汤,喝一下去,浑身立即暖洋洋的。再舀一个皮薄馅足闪着油亮、透着粉红色肉馅的馄饨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香、滑、韧、暖!满口地清香让食欲一下提升起来,全身每个毛孔都绽开了。碗里面还有几粒大大的白圆子,吃在嘴里,好像能够弹跳,咬一口,就着大蒜,这时候你就会感觉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在城西老十字街有家老温面,每天下午4点左右,就会出现一个身穿白棉布侧襟上衣、蓝裤子、头戴白毛巾、非常干净的老太太,坐在十字路口南面路旁一把竹椅上,旁边有个煤球炉子。炉子上座着一个擦的铮亮的钢精锅,冒着袅娜的热气。右手边有一个很大的带盖子的藤筐,面前放一个小茶几,上面放着几个罐头瓶子,

临泉回忆1

里面是:芝麻酱、豆芽、醋、蒜泥、香油;周围零散地摆放着十几个小凳子。这就是温面要开始营业了!面是已经煮好冷过的,轮“孜子”卖,一孜子就是一份,1毛钱一份,两毛钱一大碗。摆开了阵势,慢慢所有凳子上都坐满了人。有拖着鼻涕的小孩,有学生,也有成年人、,老头老太太,大家来到茶几前,递上一毛两毛,嘀咕一句:大碗!然后无声地坐下。有的没有凳子坐,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家都不说话,每个人眼睛都直勾勾地看着老太太双手飞舞地干活。老太太从藤筐里取出一碗面来,框里已经整齐地码着一碗碗面,外面还盖着一个白白的纱布。揭开钢精锅盖,从里面舀出一勺热气腾腾的汤倒进碗里,晃了一晃,立即又把碗里的汤倒回锅内。然后飞快地用竹签挑出芝麻酱、豆芽、醋、蒜泥、点上几滴香油,递到旁边等着一直不说话的食客手里。接过碗,把佐料和面快速拌一下,夹起面条,往口里一塞,当舌头和面接触之后,满口的滋润和劲香从鼻子喷了出来!豆芽的细脆、芝麻的醇香、蒜泥的刺激、面条的筋道被你的牙齿一个个都数落出来!这时候,不是想喊“太好吃啦!”是不想说话、不敢说话。原始的本能,让你喘着粗气,大口地往嘴里填面,简单咀嚼两下,赶忙咽下,接着下一筷子。风卷残云,一碗面被干掉了,这时候,你的嘴腾出来了,咽下嘴里的最后一根面条,张望一下四周,张开嘴喊了一句:再来一大碗!! 终于明白为什么吃前都不说话了。

临泉回忆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