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便识张恨水

张恨水,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

如今,张恨水其人似乎远不及他的作品出名。

因为,即使对文学不太感兴趣的小伙伴,也一定听说过他的《金粉世家》,《欢喜冤家》这样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不过,民国年间,张恨水的大名堪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说民国时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论及作品销量和读者之广泛,恐怕还很难有人能和张恨水抗衡。

识字便识张恨水

民国年间,人们都爱都读张恨水的章回小说。上到达官贵族,下到黎明百姓,在闲暇时看看书刊,总是跑不了这两个人:一个爱玲,一个恨水。以至于文坛盛传:张恨水为“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民国言情第一写手”。

老舍说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的作品不深刻,不革命,不冗余,不说教。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创作风格也吸引了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读者,甚至在当时有“识字便识张恨水”的说法。相传,连鲁迅的母亲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每逢张恨水新书出版,必然让鲁迅买来邮到自己的住处细细品读。

他笔下的北平没有富丽堂皇,也不熙来人往,在平平淡淡中却透漏着古都独有的韵味。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都在纷繁的人生舞台上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上演着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坎坷,有悲欢。他小说中的人物,总是那样真实可信,而在这些人物的背后更映衬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春明外史》一炮而红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自幼就读于私塾,但不爱诸子典籍,偏偏喜欢看明清小说这类“闲书”,成年后进入报社工作,并逐渐展现出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惊人天赋。

初入报业不久,“不务正业”的张恨水就开始写起小说,早期创作了《南国相思谱》等言情小说,多描摹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反响平平。

直到1924年,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多达九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并一举火爆京城。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首部“九字回目”小说,即回目分上下联,每联九字,讲究辞藻华丽贴切,上下联平仄对仗,这种新式小说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好评。茅盾对此评价:“在近三十年来,运用 ‘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春明外史》热销之后,张学良曾亲自邀其去做文学顾问,月薪一百大洋,不必亲往,只要挂名就可领薪,但张恨水没有同意,并以“君子不党”为理由婉拒。

此后的1930年,张恨水辞去了报社稳定的工作,专心从事写作,自此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巅峰期。他以惊人的热情投身写作,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坐在书桌旁,笔耕不辍,常常写到深夜12点,期间唯一的娱乐就是和夫人去听听戏,四下闲转一番。每晚睡觉之前,张恨水还要披着被子再读一两个小时书,他常对别人讲:必须“加油”才能跟上时代,理解时代。

后来,张恨水陆续陆续创作了《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等小说,其人其书彻底风靡全国,一举奠定了他在通俗文学领域的绝对地位。

识字便识张恨水

电视剧《金粉世家》剧照

《虎贲万岁》慷慨悲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恨水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极为愤慨,一心想要通过作品警醒国人。

1945年初,两名常德保卫战幸存下来的将士找到了张恨水,希望他能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抗日英烈们青史留名。张恨水听了二人激情澎湃地讲述,大为感动,写下了《虎贲万岁》一书。

该书是第一部以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书中歌颂了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该部队以八千多人的兵力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背水一战,苦战十余日,拖住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其他部队驰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保卫了战略要地常德。战后,该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这段可歌可泣悲壮历史,通过张恨水的笔激励着更多热血青年参军卫国,誓死抗日。

识字便识张恨水

后来,张恨水由于积极宣传抗日,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被驱逐出北平,离开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诗中这样写道:“十年豪放居河朔,一夕流离散旧家”


《落霞孤鹜》情路坎坷

张恨水一生有三段婚姻,除去第一段父母包办的婚姻,后两段都是自己努力寻求的爱情,这其中与胡秋霞的感情又颇有戏剧性。

张恨水初到京城时,曾以记者身份到收养孤儿的慈善机构采访,在那里结识了一个胡姓女孩。这个小姑娘身世非常悲惨,四五岁就被人拐卖到上海,后来又辗转到北平给一个杨姓人家当丫鬟,可是杨家为富不仁,对她常常是非打即骂,她不堪其辱,便趁人不注意,从杨家偷偷跑出。

张恨水出于同情,常常对胡姑娘给予帮助,一来二去两人有了感情,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张恨水以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女孩取名胡秋霞。

婚后,胡秋霞悉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张恨水也常常教她读书写字,两人互相帮扶,共同度过了早期清贫苦闷的生活。

张恨水成名之后,杨家人曾慕名前来攀亲,认胡秋霞为养女,对她夫妻二人百般谄媚。张恨水目睹眼前的世态炎凉,大为感慨地写下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小说出版后,立即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选中,翻拍成了电影,并由胡蝶主演。

可惜这段浪漫的感情却结局凄惨。张恨水在1928年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周楠,开始移情别恋,胡秋霞一开始得知大哭大闹,后来在婆母和家人的劝说下,为了三个儿女选择了妥协,并开始借酒浇愁。

此后,张恨水和周楠生活在一起。抗战胜利后,才将胡秋霞母子接到北平生活,次年,张恨水脑溢血,胡秋霞与周楠开始轮流照顾丈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胡秋霞为这个家苦苦支撑,为了省下粮食给子女吃,自己常常饿的浮肿。

晚年的胡秋霞离开了张家,没有张恨水的陪伴,孤苦寂寞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她的一生,始终在用平凡的付出灌溉自己坚信的爱情,没有誓言,没有浪漫,只愿付出,不曾遗憾。

识字便识张恨水

在民国文学史上,张恨水应该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终其一生,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这样一个笔下万千人物的伟大作家,自身也有着复杂多变的性格,了解他之后很难一言蔽之,更不能妄加评论。只是,后来人都应由衷感谢他在动乱年代的坚持写作。

毕竟,他一个人,一支笔,就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