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最近, 段子手傅首爾又帶著兒子多樂給網友帶來一則有趣的視頻。

在視頻裡,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也體驗了一把上網課,寫作業。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立了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的Flag, 傅首爾在網課和作業面前,也不得不敗下陣來,面對數學作業也是拒絕三連擊。

我們都聽過幾萬次,教育孩子要首先理解孩子。但是在實際生活中, 父母往往出於對孩子好的原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意願和成長特點。

其實,傅媽這個實驗的意義也是想告訴父母,真正的理解孩子不是嘴上幾句口號,而是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瞭解他們內心所想。

就像她說的:我們做家長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懂孩子, 因材施教。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會展現不同的成長特點,只有懂得這些,接收住孩子發出的內心需求信號,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來要他們做適合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理解。

否則, 父母在教育上,永遠抓不到點上,只剩下焦慮與矛盾了。


父母的焦慮,源於聽不懂孩子的內心

做父母前,十分不理解身邊有孩子的朋友為什麼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真正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焦慮是做父母的常態。

要麼是明明說好看電視只看10分鐘, 然而到了時間就是不肯關電視,又哭又鬧讓人氣悶;又或是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說謊了,長大怎麼辦?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再看看現在的育兒平臺,動不動就能看到諸如“如果你的孩子現在還沒有開始……就已經太遲”等等文章,父母的焦慮簡直無處安放。孩子任何微小的差錯,甚至不符合要求,都可能引發一場焦慮的“大戰”。

然而,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就像植物的發芽開花結果是遵循著生長規律,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其內在的自然成長規律。這種內在的成長規律就是“敏感期” 。

兒童敏感期是由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的。 簡而言之,兒童敏感期就是孩子成長中出現的一系列本能反應。對於父母來說,這就是讀懂孩子內心的鑰匙。

比如2歲多的孩子忽然變得執拗,玩具的擺放順序一定要按照他自己的來,否則必須要重新調整過來;

門鈴響了,必須讓他來開門。如果別人開了,那可能就會哭鬧著要重新自己開一次。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這種行為認為是任性,沒事找事。碰上著急的時候,可能還會批評上孩子兩句。

其實,如果瞭解敏感期這一概念,就能明白這只是秩序敏感期在作怪。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秩序就像空氣,一旦被打破,就像窒息般讓孩子焦慮恐懼。

每當孩子出現一些負面的行為和情緒時,我們做父母的,要努力去接受這些信號,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究竟要表達什麼,從而做出合理的回應。否則,焦慮永遠如影隨形。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然而, 太多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意無意把 “早學” “多學” 當成了“早慧”, 以至於各種早教班, 興趣班遍地開花,導致一個六歲前的孩子能輕鬆開心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讓其中一個孩子從出生第48周起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樓梯訓練,連續訓練6周,到第52周時他能熟練的爬上5級樓梯。

而在這期間,另外一個孩子不進行訓練,從53周才開始對第二個孩子進行爬樓梯訓練,依然是每天10分鐘,結果發現兩週以後,第二個孩子不用成人的幫助就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證明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違背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 依靠刻意的訓練, 可能會佔據一時的優勢,然而這種優勢不見得能長久保持下去。

6歲以前的孩子是不接受抽象的知識的,這些知識和技能對於他們來說來說往往像照片上的事物一樣,是一種間接性的東西。

家長不瞭解這些成長的內在秘密,誤以為自己費勁心力的教育孩子,結果孩子偏偏不聽話,越來越逆反,自己焦慮之餘,親子關係也也變得緊張起來,得不償失。

對於教育,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快。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靜待花開

有時候覺得孩子很像一個出廠自帶哭泣功能,卻沒有任何說明書的小可愛。而第一次當父母的我們, 也是在手忙腳亂中一點點和孩子一起成長起來的。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教育孩子,也需要我們靜下心,慢慢來,不要急。

而所謂的“靜待花開”,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成為孩子成長的一個引路人。

1、把握成長敏感期,激發孩子潛能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倒回的過程,當我們瞭解了孩子不同階段所展現的特點時,就可以利用這些特殊的時間點,來激發孩子的潛能。

比如孩子在4歲左右,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已完成95%, 這一階段也處於語言敏感期。家長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多用提問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孩子在敏感期中的內在需求如果無法得到回應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節點,作為父母,善用這股助力,才會事半功倍。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2、順應孩子的本能,給孩子探索的自由

孩子自出生,就開始了一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世界的本能。 作為父母, 我們要去呵護這種本能,而不是扼殺這種探索的行為。

比如孩子把你興沖沖買的玩具拆的七零八落,好好的繪本被撕成了一半。這個時候,我們不要著急,因為孩子“搞破壞”是出於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不如給孩子買一些能拆卸的玩具,甚至可以一起加入到這個“破壞”過程裡,帶著孩子一起觀察拆卸下來的零件,想想怎麼樣來恢復原狀。

允許孩子去“破壞”,對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創造力和求知慾,也是十分有利的。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3、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們的意願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接觸事物的增多,他們不再只滿足於感官的探索,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

比如當孩子說媽媽,我幫你掃地吧。這是孩子想要獲得家庭中的歸屬感的一種需求。

那麼我們不要怕孩子會做不好而拒絕,而是肯定孩子的行為,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創造這種能讓孩子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對他們予以讚揚和鼓勵。

這樣,孩子的歸屬感得到滿足,也是培養責任感的一種好辦法。

傅首爾和兒子互換身份,上課寫作業敗下陣:破解育兒焦慮有辦法的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所有教育的焦慮都可以用成長規律來消除。聰明的父母,會借力使力,幫助孩子成長。而最糟糕的教育,則是拔苗助長,違反成長規律。

拋棄那些焦慮不安,學會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最好的愛,是讓他們安心做自己,慢養孩子,靜待花開。


撰稿:卡卡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