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华民族迁徙史上三个波澜壮阔的篇章,一部部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辛创业生存的历史,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而李玉英的人生画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铺开。


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雁洋村,历经百年风雨冲刷的客家围龙屋内,88岁高龄的李玉英奶奶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正在向致敬生命志愿者团队讲述她的故事


墙上,被岁月静止的时钟,在斑驳的印记中,乘着李玉英奶奶的回忆之风流转起来,将我们带去记忆中的那年。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古屋内厅堂墙壁上的挂钟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八十年代的李玉英(左)和2016年的李玉英(右)


那年,李玉英奶奶正风华。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她与很多人一样,并未逃过时代的厄运。从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那时,南洋指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下南洋”成为了当时福建,广东两地的移民风潮,在闽粤方言里称之为“过番”,指漂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谋求生计。下南洋的人则被称为“番客”。李玉英奶奶的父亲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年轻时过番至南洋,成为了一名番客,在印尼当地娶了番婆做老婆(也就是李奶奶的母亲,当时,印尼当地女人被称为番婆),生下了李奶奶五兄妹。李奶奶在家中排行老四,分别有两个兄长,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1929年,李奶奶9岁时,随父母兄弟一同回到唐山(此处“回到唐山”指从印尼回到中国,唐山原指“大唐江山”,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故乡的习惯称呼)。记忆的画卷就从9岁那年慢慢展开。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感慨万分。


九岁一别,父亲成为记忆符号


迫于生计,李玉英奶奶的父亲归国后不久返回南洋。父亲走后,家中便留下李奶奶的母亲依靠挑木炭,卖木炭赚取生活费带着五个孩子。由于只会说一点儿客家话,其他事情干不了,就只能干点农活勉强维持。令李奶奶感伤的是,自从父亲返回南洋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九岁一别,便是一生,不再重逢。


后来父亲写信回来,叫母亲过去,但母亲不想过去,因为她看到家里的房子还那么好,还有比较宽裕的住的地方。关于这个事情母亲还受到了家里叔婆伯母的责骂,“饿到你死,忙到你死,找不到吃的,饿死你。”1943年,广东旱灾形成了一次大饥荒,持续时间达一年多,饥荒期间,粮价飞涨,老百姓买不起粮食,困苦不堪。农民卖屋卖田,卖儿卖女以期能度过难关。各地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全省人口死于饥饿者达3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身为外国人的李奶奶母亲而言,拉扯大五个孩子是何其艰难,恐怕都已无法用艰难二字表述。作为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后辈而言,唯有认真地聆听过去的故事,细心地感知那些令人震颤的历史,深入地理解过去的他们与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生活。


跨越数十载寻亲路,我们是家人


李玉英奶奶的两个哥哥长大后也过番至南洋,一去便是数十载,断了联系,各自天涯。姐姐和妹妹也在闹饥荒的时候因为没有东西吃,各自被骗走了,一个去了武平,一个去了福建。


改革开放前三年,生活相对好了一点,李奶奶姐姐的孙子寻亲找到了李奶奶,但遗憾的是他带回的只是李奶奶姐姐的身份证,李奶奶的姐姐已在两年前过世。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的兄长李傅芳寄回的家书(扫描件)


1994年5月,时年66岁的李奶奶收到了一封由失联几十年的哥哥李傅芳寄来的家书。哥哥李傅芳在家书中写道:“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是不能忘怀的,无论飘落海角天涯,家乡与兄妹都离不开我的心里。在几十年漫长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各奔东西,远离海外,从没有机会相见,团聚,这是一件人生遗憾的事。但愿上天庇佑我们兄妹以及家族平安健壮,生活美好,并赐机会让我回去与大家团聚。”


记录华人下南洋这段恢宏历史的纪录片《下南洋》的主题曲《过番》唱响了无数过番离家,飘落天涯的华侨的心声。


出门,光景十年。

衣衫,风波扯破。

母亲,苍老已若何?


归家,何日归家?

想说,述以无言。

想念,唯恐想念。


生计,看似希望。

希望,已蹉跎十年。

度春夏秋冬暑寒,盼明日好过今朝。

忍苦累辛酸孤零,生死不过轮回煎熬。


问家国乡邻故土,我生该当不平?!

问天地君师人神,我命该破该立该从头?

悲喜,无常,涅槃,祈祷……”


当死别和诬陷痛击我,此生遗憾


在李玉英奶奶22岁时,她出嫁了。李奶奶的丈夫李燃贤与她同岁,是村里公社的干部,为人忠厚可靠,心肠好,为邻里所夸赞。李奶奶的家公李赞玩侨居印尼,平日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得知儿子儿媳的消息。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家公李赞得知儿子去世后寄给李玉英的书信(扫描件)


1961年9月20日,时年32岁的李燃贤不幸病倒,救治无效后离世。家公李赞玩得知噩耗后,10月寄来书信,信中写道:“余亦痛心当晚,人死不能复生,伤心亦无法。节哀保重身体,留心检养子女成人,勤俭持家,和睦内宗兄弟叔侄,要常通信报告家事。对于日常用品猪油食品,余嘱咐英垂外甥按月寄回。”李奶奶说,读到家公的回信后,非常的感动,下定决心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将当时只有5岁和7岁的孩子好好抚养长大。李奶奶说,之后每每想起都会泪流满面。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谈及丈夫的离去难掩痛楚

李玉英:离散是场冗长的剧集

李玉英寄给家公却被退回的信件


六十年代,生活依旧非常的艰苦,李奶奶带着一双儿女依靠南洋寄回的救济金艰难度日。怎料,命运弄人,李奶奶一直让小叔子帮忙代写书信给家公,但小叔子因救济金而心生私心,写信告诉李奶奶家公,说李奶奶已改嫁,小孩也被带走了。得知此消息后,李奶奶的家公非常的伤心,从此便与李奶奶断绝了往来。当时正值中印两国关系非常紧张,完全无法通信,寄给家公的信件一一被退回了。从此,被退回的信件成为了李奶奶心中永恒的悔恨与遗憾。多年以后,当她得知整件事情的缘由,当她得知身在印尼的家公含恨而终,悲痛,悔恨,遗憾都只能化作她回顾生命历程时眼角所泛起的泪花。


在中国守望的八十余载漫长岁月里,从韶华到耄耋,李玉英经历了无数的离散。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儿,来到李奶奶身边绕了一圈,又匆匆离去,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所幸,那些该被生命记住的事和回忆,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