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一份暖意融融的幸福答卷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四年來,淮南市委、市政府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民生工程,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讓城鄉居民收入越來越高、負擔越來越輕、保障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美、辦事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美好……

“數說”民生,一年比一年給力

43.52億元,45.1億元,47.8億元,50.2億元,四年來,我市對民生工程投入的資金,逐年遞增!

話及民生,就如每日常見的微風,既細緻入微地穿掠過百姓油鹽柴米的生活,又與民生福祉如影相隨——從住房就業到上學看病,從養老出行到休閒娛樂。一件件,一樁樁,匯聚民心,關乎大局。

四年來,市委、市政府都堅定地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堅持財政再緊保障民生的力度不減弱,傾注真情實感,投入“真金白銀”。

“我們原來喝的水又苦又澀,乾旱天水量還不足,現在水龍頭一擰,水就出來了,又幹淨又充足,24小時都有水,可比以前方便多了,做飯都是甜的。”這是鳳臺縣桂集鎮趙胡村村民李廣敏告訴記者的話,她的肺腑之言道出安全飲水項目給農村群眾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一個個“溫暖人心”的工程實施,直接推動著我市各項民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步步高昇。

傾聽民之意、關注民之憂、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2019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徵管職責由人社部門逐步劃轉到稅務部門。壽縣堅持“政府統一組織,多方協作配合”的原則,有序推進社會保險費徵管體制改革期間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徵繳,實現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些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期盼,在淮南的民生行動中落地生根。

保義鎮、正陽關鎮、迎河鎮、張李鄉4個鄉鎮汙水場站已全部建成,2019年度16個省級中心村的汙水處理站已全部完工……在壽縣,36150戶的改廁任務超額完成,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

不斷刷新的數字,展現的不僅是成就,更是市委、市政府深切的民生情懷,是人民群眾的幸福和尊嚴!四年來,我市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就業分配收入等33項民生工程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目共睹。

“變化”民生,讓百姓感受溫暖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以一項項惠民之舉,做好一樁樁利民實事。

2016年,“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市立足抓早、抓實、抓細,堅持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和績效導向,健全責任機制、考核機制、問責機制,以項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增強民生工作的時效性。

“今年俺家土地流轉出去了,在家沒什麼事情,就想學點技能將來就業多掙點外快。”2016年5月12日,49歲的毛集實驗區夏集鎮劉樓村農民魏培華提及就業技能培訓精神振奮,她上一年報名學習過家政服務專業,這次又參加了育嬰員培訓。

在村委會門前,“農民免費就業技能培訓”的橫幅迎風招展。教室裡座無虛席,氣氛熱烈,高級職業技術教師劉家蘭手執嬰兒模具,用心講解育嬰員基礎知識,60名學員全神貫注地邊聽邊記……如今,魏培華已是業內知名的全能選手。

就業創業促進工程、農村電商優化升級工程、智慧醫療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伴隨著淮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我市的民生工程也在微調中呈現出些許變化,變化的是內容,不變的是初心,這份“心意”成為百姓看得見的“幸福”!

2018年,我市新增學前教育促進工程、電商振興鄉村提升工程、智慧醫療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農村環境“三大革命”、黨建引領扶貧工程、資產收益扶貧工程6項民生工程。

2019年,我市新增的“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工程,支持在貧困村建設174個特色產業扶貧園區,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15160戶;引導和支持13386戶具備條件的貧困戶開展自種自養,發展特色產業。

2020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民生工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守住底線、突出重點,補上民生短板,推動共享發展。

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標,四年來,全市上下凝聚一心、精準發力,著力補齊民生短板,人民群眾享受了更多發展紅利,困難群體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城市農村實現了共同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得到了全面提升改善,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早地惠及到廣大群眾,全市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節節攀升”。

共享發展,讓獲得感遍及城鄉

民生工程建設既有宏觀層面的“大手筆”,更有微觀層面的“針線活”,各項民生項目,從市級層面延伸至縣、鄉、村。我市突出以人為本,民生建設出實招、幹實事、求實效,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真。

潘集區架河鎮陳集村的貧困戶陳叢旭今年已是82歲高齡,因腹主動脈瘤在省立醫院住院治療,住院費用近16萬元,經過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救助等補償151200多元,2019年1月3日出院時,陳老漢個人只需要支付8400元。

農民看病,政府買單,曾經是農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從僅住院報銷擴展到門診報銷;從住院交押金出院後層層簽字的繁瑣報銷制度,走向先看病,出院時交付個人承擔的部分費用……從當初的將信將疑,到如今的讚不絕口,有了新農合,淮南市的農民再也不會“小病拖,大病扛”了。

四年來,我市建立健全了財政部門、牽頭部門、實施部門、協作部門之間的橫向聯動機制,市、縣(區)、鄉鎮(街道)之間的縱向協調機制;堅持民生工程的項目負責人和聯繫人制度,對每項民生工程,分別指定牽頭單位、實施單位,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各部門民生工程工作聯絡員全面行使對內協調、對外會商的職能……

當“溫暖”的醫保“政策陽光”照到每一名居民群眾身上時,歡欣和笑臉成了大家共同的表情。四年來,全市上下聚焦民生熱點,補齊民生短板,讓城鄉居民安居樂業,提升獲得感。

“鳥在高飛,花在盛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踏進謝家集區文化館的大門,鏗鏘有力的演奏聲就讓記者感到精神振奮,20多位市民正在這裡排練節目。

“我們西城管絃樂隊成立12年了,成員大部分是業餘愛好者和工礦企業退休工人。以前樂隊排練沒有固定的地方非常不方便,後來區文化館給我們提供了免費的場所,讓我們像找到了家一樣,在這裡玩得非常開心。”西城管絃樂隊成員金梅高興地告訴記者。

10個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7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019年,全市96個各類場館全部免費開放,讓廣大群眾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無論是百姓安居工程、還是就業促進工程,惠民的範圍之廣、程度之大,都讓我市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隨著一項項民生工程正有序推進,一個個民生保障就像一曲曲歡樂的“民生”之歌,正在淮南大地上嘹亮唱響。(記者 柏松 通訊員 劉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