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10月23日-27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

本屆博覽會以“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為主題,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全面展示非遺保護傳承成果。其中,線下展覽設有“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3個專題展。

在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咱們四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蜀繡”將亮相黃河流域非遺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蜀繡,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蜀繡,又稱川繡,起源於川西民間,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蜀繡最早見於西漢的記載,當時的工藝已相當成熟,同時傳承了圖案配色鮮豔、常用紅綠顏色的特點。清代確立了“蜀繡、蘇繡、湘繡、粵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蜀繡技藝以針法見長,共有12大類122種,分別為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蓋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物繡得惟妙惟肖。

繡法靈活、適應力強是蜀繡的一大特點。比如“線條繡”,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溼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傳統技藝的優勢在蜀繡作品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繡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各種針法交錯使用、施針嚴謹、用線工整穩重、設色典雅,將花鳥蟲魚、山水圖景、人物形象等都繡得栩栩如生。

所有蜀繡技藝中,達到最高境界的應是“異色異形雙面繡”。在一幅作品的正反兩面,同時運針,繡出的畫面分別具有不同的形象和色彩與內涵,卻又互不相擾,最後,繡品的正反兩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顏色和圖案。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蜀繡作品的品種繁多,除純欣賞品繡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受蜀地環境、風俗習慣、地方文化藝術等因素的影響,蜀繡在長期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非遺博覽會|蜀繡:絲線縫韶華 指尖上的傳承

蜀繡綿延數千年,無論是其文化內涵還是其針法技藝,都是中國刺繡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值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歷經風雨的蜀繡將充分展現其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