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朔州市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朔州作為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是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6.9攝氏度,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5條。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天惠風和暢,夏季涼爽宜人,秋天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極具塞外高原風貌,是全國避暑勝地和京津冀地區避暑休閒的“後花園”。旅遊資源獨特,擁有各類規模的旅遊景區景點80處,其中4A級景區4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稱號,正在全面推進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鞏固提升和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六城聯創”,不斷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影響。

朔州市是198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地級市,總面積1.06萬平方公里,轄二區一市三縣(朔城區、平魯區、懷仁市、山陰縣、應縣、右玉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591個行政村。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地理環境

朔州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地貌輪廓總體上是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域沖積平原,相對較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風景名勝

應縣木塔,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以及埃及金字塔並稱世界四大奇塔。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始建於遼代,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佛宮寺座北朝南,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佈局。

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堪稱精品,木塔內的佛牙舍利、塑像,以及塔上的牌匾,相互映照,亦增加了其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應縣木塔不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崇福寺,古名林衙寺,是我國現存三大遼金佛寺之一。其中的彌陀殿是最大的一個佛殿,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塑像高大,都是金代原作;四壁繪滿壁畫,是金代壁畫中的佳作。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區舊城內東街北側,寺址平坦,坐北向南,東傍城垣,西毗民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佔地面積23400多平方米。崇福寺共有十處建築:山門、金剛殿、鐘樓和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和地藏堂、大雄寶殿、彌陀殿、觀音殿,佈局嚴謹,主次分明,雄偉壯麗,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懷仁金沙灘生態旅遊區是一個集生態旅遊、歷史文化、佛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景區。以金沙灘"楊家將"的故事為特色,建設了以宋遼交戰和崇國寺佛教文化為主題的園林建築群,輔以生態建設,以林海為軀,古戰場為魂,綠化與美化結合,造林與造景協調,生態與人文配套。

金沙灘生態旅遊區位於懷仁縣城西20公里處,旅遊區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景區西部有仁和殿、點將臺、八卦陣、天門陣、鐘鼓樓、帥帳等建築景點,或雄渾,或巍峨,佈局得當。景區築有兩條彩繪長廊,長度為365米,寓意一年通順,四季平安,其長度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頤和園長廊。景區北部有一佛寺,叫崇國寺,為新建寺院。寺院規模宏大,由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鐘樓和東西配殿組成。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殺虎口是古代外長城上的軍事關隘,此地位於雲中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成為險要,北方遊牧民族舊時入侵中原,多以殺虎口為其突破口。殺虎口位於今右玉縣北35公里,為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其東、西兩面分別是塘子山和大堡山,長城綿延于山脊之上,城牆長約2500米,寬約270米,兩側高山對峙,陡坡在30至40度之間,蒼頭河由南向北將古長城攔腰截斷,流經之處呈狹長走廊狀,形成一個地形險峻、攀越困難的天然關口,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

殺虎口在歷史上有多種稱謂,春秋時名曰“參合徑”或“參合口”;唐稱“白狼關”;宋名“狼牙關”;明朝在此抵禦少數民族南侵,更名為“殺胡口”;清朝為緩和蒙古族矛盾,將“胡”改為“虎”,其後,“殺虎口”之名沿用至今。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舊方誌有載:“長城以外蒙古諸蕃,部落數百分為四十九。唐文宗開成年間 (836-840),回鶻軍入寇雲朔,被圍殲於殺虎口一帶,降兵多達數萬,丟失許多輜重武器。明嘉靖六年(1522),蒙古鐵騎多次從殺胡口侵犯中原,曾深入太原、平遙、介休等地,騷擾三十八州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殺虎口築城堡,週迴1公里,高3丈5尺;萬曆四十三年(1615),又在殺虎口城堡附近另築城堡一座,名曰“平集堡”,週迴高度皆同舊堡,二堡之間築有連環牆,形成唇齒相依、犄角互援之勢。由於殺虎口地勢險要,歷朝均在此屯兵把守,明設營守備、坐堡把總各一,布兵千餘;清朝改中軍守備為中軍都司,增設千總、把總,駐軍亦增至1600名。”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右玉古城內外不僅有雄渾古樸的古代建築,還有頗為壯觀的自然景觀,被稱為右玉十景的風臺攬勝,綠圃柔茵,混元流碧,兔清回紋,牛心孕璞,雷峰佔雨,聖澤蒸雲,賀蘭插漢,曲澗鳴泉,錦石呈文,令無數遊人驚歎。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廣武風景名勝區是古代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接壤地帶,自古就有“廣聚武將之地、兵家必爭之地、咽喉要塞之地”的稱謂,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地處黃土高原東部,距朔州市區40多公里。廣武風景名勝區古時承擔著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部落文化既衝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具有鮮明的邊塞文化特點。

廣武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資源包括宏大神秘的廣武漢墓群、雄渾險要的遼金時代舊廣武古城、蜿蜒盤桓的明內長城、明代造型奇特的新廣武古城、廣武廣場等。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特產美食

羊雜割,為右玉縣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山西小吃羊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嚐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山西小吃羊雜割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在山西售賣羊雜割的店鋪也很有特點,一般來說每家山西小吃羊雜割店都是方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每來一位客人,老闆都會問你吃幾兩山西小吃羊雜割。意思是你要加幾兩肉,價錢根據你要的肉的多少來決定。不要以為羊雜就是純肉的,裡面都會配上粉條。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還真是各有千秋。但是總體來講和羊肉湯還是相似的,但比羊肉湯強的地方就是羊雜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過油肉,進了右玉人的飯店,上了右玉人的飯桌,過油肉是必備的一道菜,它因選料精、刀工細、配料鮮、製作快、口感酥、味道濃、營養價值高而倍受歡迎。其製作方法是:選豬的裡脊肉或元寶肉為主料,精切成銅錢厚的肉片,加蛋黃、澱粉、精鹽、料酒等抓勻,放入油鍋內打散炸熟,加木耳、玉蘭片、蔥白、菠菜等輔料,烹炒而成,色澤金黃。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刀削麵,以刀工、削技絕妙而被人稱為飛刀削麵。所用之刀是特製的瓦形刀。面要揉成尺餘長的筒狀,削麵時,人站鍋前,一手託面,一手持刀從上向下往鍋裡削。削出的麵條呈三稜形,寬厚長度一樣。工藝精巧的廚師削出的麵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削麵如魚兒躍”。吃起來內虛、外筋,柔軟光滑,容易消化。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相傳是寒食節為紀念晉大夫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餅食,距今己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發酵後的麵粉團里加入豬油、香油、蔥花、調料面,上籠蒸熟而成。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水晶餅,是右玉的一種傳統風味的食品,製作方法是:將小麥麵粉、豬油、適量蘇打拌勻,用七八成熱的水(冬)或五六成熱的水(夏)和好(好像炸油條下鍋以前的樣子),放一會兒,將花生米、白砂糖、青紅絲、玫瑰、果脯、桃仁、冰糖磨成砂粒塊狀拌勻作為餡料,再將豬油和小麥麵粉拆成軟酥。然後將醒好的面製成劑,擀成一張薄餅,將酥和餡料包入,上慢火烤炙,三五分鐘即熟。食之酥、脆、甜、香,味道特佳,頗受群眾歡迎,為縣人待客的主食。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在街頭擺攤叫賣的四季不絕。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 應縣涼粉不僅上市數量多,而且風味獨特,其特點:一是含水量較多(澱粉與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涼水裡。二是加工精細。三是調味精美。鹹鹽、醬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蔥等佐料齊備,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乾細絲。色、香、味俱佳。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應縣麵皮是用純白麵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在街頭擺攤叫賣的四季不絕。每到夏日,街頭巷尾比比皆是。 天吃麵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暑,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溼,真可謂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本草綱目》上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脾好了,人性柔,心好了,人實誠。所以,一般而言,多生得米白細嫩短小精悍,男男女女個皮膚好不說,也天天吃麵皮越吃越漂亮!麵皮又叫涼皮,根據原料選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涼皮,用面(粉)製作的叫麵筋麵皮,滑爽,口感好,所以比較出名。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一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一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 應縣在唐五代以後一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

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凋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裡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黃糕、麵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

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櫃,因生意不景氣,非常著急。一天他做麵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麵和糖稀和起來,做成了麵糰,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著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裡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像煮熟的牛腰。

於是他試著又做成牛腰形狀,一起炸好,端給客人們品嚐,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於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 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嚐,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民國初年,製作牛腰的技藝又傳到於自林先生手裡,內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應縣。至今仍然以一嘗應縣牛腰為快 。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羊拐彎。朔州處在塞外,畜牧業較發達,牛羊自然很多,在朔州有一道特色風味叫做“羊拐彎”,其實就是羊腿關節的那一段。 “羊拐彎”的做法很多,有的是直接用高湯熬,也有的是烤,不過最常吃的就是先炸後燉,吃起來有一種蒙古烤全羊的味道,由於是羊腿的關節處,骨頭很長,所以吃起來不太方便,這到不妨礙愛吃的朋友們,只要是美味,就不在乎吃的形象了。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平魯麵塑也稱“麵人”,是平魯縣的工藝品。用白麵粉捏成各種禽獸、果品或各種人物形象,蒸熟再進行彩繪。麵塑細緻精巧,形體生動,常當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賞或饋贈親友。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著名人物

聶翁壹,姓聶,名壹,因年老稱翁壹。西漢馬邑(今山西朔州)人。常私運貨物出境與匈奴貿易。漢武帝欲反擊匈奴,令他偽裝私商暗通情報與匈奴單于,詐稱馬邑空虛可襲,以誘匈奴率兵入塞中伏,企圖一舉將其擊敗。匈奴單于率十萬騎入塞,發現其詐,中途退回。此後,匈奴絕和親,常入邊掠殺吏民,然雙方尚通關市。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張遼(169-222),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字文遠。三國時曹操名將。初屬呂布,後歸曹操。從曹操攻袁譚、袁尚及烏桓,數有戰功。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合肥。張遼遂募集敢死士卒八百人,突入吳營,大敗吳軍。不久孫權撤軍,張遼又率精銳將孫權等圍困於逍遙津(合肥市區),幾乎生擒孫權。曹操賞其功,拜徵東將軍。曹丕稱帝,封晉陽侯。後率軍攻吳,病死江都,諡剛侯。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尉遲恭(585-658),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字敬德。隋末從軍。以後為劉武周偏將。李世民擊劉武周,尉遲恭降唐。參加討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戰功卓著,曾數次救李世民脫險。唐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射殺齊王李元吉。貞觀元年(627年),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旋授涇州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突厥,後出任襄州都督等職,改封鄂國公。晚年篤信方術,以聲樂自娛。卒,諡曰忠武。陪葬昭陵。

中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