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曹大權:50年代當民兵連長的榮耀與責任

作為一名共和國公民,一名老民兵,首先向立志保衛國家,獻身國防建設事業的同志們致敬,同時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民兵是中國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寓軍於民戰略的重要體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赤衛隊、少先隊等群眾性武裝發展起來的,為建立國家政權、保家衛國、建設偉大祖國立下不朽功勳,我曾經身為其中一員,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

今天,市武裝部領導的安排,我非常榮幸地在這裡,就我民兵組織中度過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目的是回顧鹽津河飲水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一些事,把當時民兵隊伍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發揮的作用,民兵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體現出來的戰鬥精神,表現出來政治紀律性、以及吃苦耐勞品格作簡單介紹,共同勉勵大家積極參與國防建設、保家衛國。

八旬老人曹大權:50年代當民兵連長的榮耀與責任

民兵組織的廣泛建設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國際形勢的不斷惡化和國內陷入“三年困難時期”,解放戰爭中被消滅殆盡、退踞臺灣的國民黨,利用我們面臨的困難局面,美蔣勾結,不斷叫囂反攻大陸,妄圖顛覆人民政權。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軍委下令大辦民兵,在工廠、農村廣泛開展民兵組織建設。

當時仁懷縣委、政府還設在茅臺,所在地就是現在的茅臺老縣府。棉農大隊屬於縣政府臨近周邊的社隊,縣武裝部高度重視棉農大隊的民兵隊伍建設。1963年初,縣武裝部派遣作戰訓練科科長彭興發、助理員劉再信、甑學明組建、訓練棉農大隊民兵連。民兵連共有四個排,人數多的生產隊組建一個排,人數少的兩三個生產隊組建一個排,助理員劉再信任命我為三排排長。

1963年下半年,縣武裝部作訓科長彭興發任命我為棉農大隊民兵連連長,同時茅臺公社任命我為棉農大隊大隊長,身兼兩職開展武裝、生產兩項工作。隨即武裝部組織民兵連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政治、軍事訓練,明確了明兵平時參加生產建設,任務需要時維護地方治安,戰時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保障物資輸任務三大任務。

1963年春節,經過整訓的民兵連組建合唱隊參加春節聯歡晚會,高昂的士氣和表演,整齊的武裝遊行獲得很大反響,民兵的政治素質、軍事素質得到提升,民兵的社會影響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1964年下半年,縣武裝部在茅臺地區組建民兵加強連,由棉農大隊、茅臺酒廠、化肥廠、農具廠、銀灘大隊民兵組成。其中棉農大隊兩個排,茅臺酒廠一個排,化肥廠、農具廠、銀灘大隊共組一個排,共計200餘名官兵。任命現役軍人、縣武裝部助理員、抗美援朝參戰老兵鄧光倫為加強連連長,縣委組織部、縣武裝部聯合下文,任命茅臺酒廠供銷科長、抗美援朝老兵張國清和我為副連長。加強連民兵平時在參加生產工農業生產之餘,由縣武裝部派駐武裝幹事在各單位開展軍事訓練,有任務需要時全加強連整合在一起,全副武裝履行任務、參加軍事演習、武裝保衛、慶祝活動等。

加強連武器裝備也比較強,配備了小炮、輕重機槍、衝鋒槍、步槍等,排有輕機槍、班有衝鋒槍。當時的民兵分為武裝民兵、基幹民兵和普通民兵,基幹民兵和普通民兵參與軍事訓練和活動,但不配發武器。

1964年,我作為棉農大隊民兵連連長,與中樞青槓園大隊民兵連連長呂金國一道,前往遵義軍分區組織的為期半個月的思想政治和軍事訓練。時任軍分區政委朱先、軍分區司令員唐成海分別為我們做了政治理論和軍事技術課,我們的政治素質、軍事技能得到提升。

1963年3月,毛澤東主席指示開展“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群眾運動,我們棉農大隊也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

當時的棉農大隊共有十七個生產隊,大多數處在茅臺河谷山坡上,土多田少,僅有的一點水田也全靠望天水,天干地旱時候連人畜飲水都無法保證。往往風調雨順穀子有點收成,天氣乾旱則顆粒無收,只能種植高粱、小米等產量低、收成少的耐旱作物,人多廣的大生產隊年生產糧食也只有4萬斤左右,集體沒有財產積累、農民糧食不足以餬口,說的不好聽點,是姑娘家往外邊嫁、小夥子接不攏媳婦。

於是我提出學習大寨,打通鹽津河,引水到棉農大隊,改變棉農大隊缺水、缺糧的命運的意見。我的意見得到大隊書記王少華、大隊會計何坤的支持。1963年6月,我們三人從鹽津河橋頭起,沿著鹽津河大溝,爬山涉水,一路瞭解山勢走向、岩層結構進行踏勘和觀察,大隊書記王少華對經過幾年奮鬥,修通鹽津河渠道、引水到棉農大隊的信心大增。

“農業學大寨”體現出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激勵大家,棉農大隊組織三次組織召開支委會、17個生產隊隊長會,群眾會,結合棉農大隊的實情,對開展鹽津河引水工程的設想進行廣泛宣傳動員。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動員,1964年向茅臺公社黨委上報引水工程書面報告,並得到時任公社書記陳世杰的積極肯定和支持,再向中樞區委報告,同樣得到區委書記李光發的積極支持,縣水電局派遣5名勘測人員在我的引導下做了測量和初步規劃設計。但上報縣委後時任分管縣長不同意實施這項工程,原因是當時工程規模更小、施工難度更低的三五大堰工程都沒能取得項目立項,這項工程投資更大、任務更艱鉅,更難以實施。中樞區委書記李光發說,這項工程意義重大,即使由棉農大隊單獨幹也要幹好這個事。

棉農大隊黨組織決定著手實施這項工程,多方開始籌措資金、物資。動用棉農大隊僅有的兩萬元積累資金,小河生產隊集體出資六千元,銀行貸款九千元,共計三萬五千元經費。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於是大隊開展群眾集資,不論婦孺老幼,每人出資二兩麻、三個雞蛋、半斤臘肉,其中雞蛋到市場變賣後購買鐵錘、鋼釺,麻搓成工程用麻繩,臘肉作為工程後勤保障物資。

我提出以民兵連的建制,以班為單位,共計八個班,近百人的隊伍開展工程建設的方案,時任仁懷縣武裝部部長王體恆批准了這個方案。

1966年7月1日,棉農大隊民兵連組織隊伍,揹著揹包、打著紅旗,經過梅子坳,下午抵達鹽津河名叫曬燈窩的地方,立即開始砍雜木、砍水竹、編竹繩、割茅草,搭建工棚,由於大有能人巧匠,搭建規模不小的工棚區,要求施工人員集中居住。

按照當時的慣例,7月2號到4號,民兵連白天搭建工棚,晚上圍繞修通鹽津河引水渠道工程開展憶苦思甜活動,邀請張支林、張壽科、李增先等四人,以自己親歷的憶解放前的苦、憶棉農大隊缺水造成的困難苦楚。其中張支林表態說,就是自己在山溝背起羅鍋煮飯吃,我也要修通鹽津河,不修通鹽津河渠道絕不回家。

通過憶苦思甜、想象未來前景,由於大家都是當事人、親歷者,感同身受,只有修通鹽津河,才能提高糧食產量、才能改變棉農大隊的面貌,才能為子孫後代謀幸福,不修通鹽津河,我們的子孫都會一輩輩窮下去,因此,實實在在激勵起了民兵連的鬥志和信心。

八旬老人曹大權:50年代當民兵連長的榮耀與責任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民兵發揮骨幹作用

7月5號“七一”大堰工程開工,按照0.5-0.7立方米/秒設計的引水渠道建設工程,只得到每箱25公斤的10箱共計500斤黃色炸藥,對於實施這樣艱鉅的工程,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在聽說“三五大堰”工程上在土法制作硝銨炸藥的信息後,我們馬上開始學習、製作。派人買來4噸硝酸銨,支起兩口大鍋,將硝酸銨在大鍋中翻炒熔化後,在地面攤開呈微小顆粒狀態後加入鋸末、硫磺充分混合後就製成了硝銨炸藥。試製成功後,我們專門組織人員持續生產了大量這樣的土法炸藥,滿足工程建設需要。

民兵連的八個民兵班中,除了一個蔬菜種植班負責在下河壩種植蔬菜,一個後勤炊事班負責施工隊伍飯菜供應、糧食加工兼家畜家禽養殖外,六個施工班專門負責在十四匹巖中的十二匹巖的施工,專門組建的兩個攻堅班在極其危險的周家箐、油光箐啃硬骨頭。

張支定是攻堅班班長,所在班組在平灘河懸崖的施工中,是硬生生在懸崖巖壁上鑿出一道溝槽。在極其狹窄的施工斷面施工時,張支定的頭撞在頭頂岩石上,從前額到頭頂劃破一條大大的傷口,血流滿面,同伴們對他進行簡易包紮後,安排四個民兵扶著他護送到當時設在茅臺鎮的縣醫院,張支定堅持自己走,從平灘河爬山翻過梅子坳、到交通,一路步行,直到晚上兩點才被送到縣醫院。面對他的傷情和就醫過程,醫生大為震動和感動,立即為他清洗傷口、縫針、包紮,並要求他好好休息養傷、按時換藥,工地也組織民兵購買慰問品到醫院慰問,但張支定卻考慮的是工地上傷病員更需要這些慰問品,讓同志們又帶回工地。他擔心、牽掛他的攻堅班的施工進度、施工質量受到影響,沒等醫生為其拆線,第四天他就帶著藥回到工地。他的事蹟在鹽津河施工工地引起極大反響,一方面增強了民兵隊伍安全意識和管理,有激勵了大家戰天鬥地的熱情和鬥志。

劉炳貴是另一個攻堅班的班長,他的班組負責引水工程“穿洞”施工,就是在懸崖上鑿出一條二十餘米長的引水隧道。這裡是萬丈絕壁懸崖,連猴子的爬不上去。他們腰拴麻繩,從懸崖頂上吊下去,在施工點凹槽鑿孔、釘木樁、搭窩棚,一個班十二個人分成兩組,六個人一個組輪流作業,他們施工的鋼釺炸藥、每天吃的飯菜,都是從對面山上搭接的竹編溜索溜放到施工作業點。

整整29天個晝夜,劉炳貴班組12個人,幹在懸崖、吃在懸崖、睡在懸崖,晝夜不停施工,其艱險、困難難以言表,他們用簡易的工具,在那麼狹小的空間連續施工29天,一錘錘、一鋼釺鑿通了“穿洞”,他們的戰鬥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聯想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防疫期間實施的居家隔離十四天的措施,與之相比,我們的攻堅班民兵何其艱苦、何其危險,他們這種吃苦耐勞、連續作戰的精神和作風,真真正正體現的軍人、民兵的戰鬥作風。

胡永達是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五十多歲卻仍然擔任民兵連副連長,負責帶領班組實施攻堅施工鑿出的溝槽排渣平整施工。在平灘河段施工中,他背對的一塊大石頭突然滑落下來,壓傷他的腰部,幸好身邊兩三個同伴及時施救,它極有可能受到重傷、甚至可能發生更可怕的事故。胡永達受傷後指揮部在現場為他做了繃帶包紮,服了藥物,隨後送他回家,囑咐在家他養好傷,但是第二天他就回到工地。他說:“我是軍人出身,我是老兵,軍人輕傷不下火線,在工地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言語雖然簡單、樸素,但真正體現出了軍人的作風、軍人的品格。

我們的民兵聽黨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不講條件、不講待遇,不畏困難、不怕艱險,指到哪兒就幹到哪兒。在如此艱鉅危險的施工任務面前,待遇卻僅僅是評到生產隊的上等工分,每天四分錢的鹽巴、海椒補助。這就是當時我們的民兵連的真實表現,現在會搶起來,對比今天的日子,感慨萬千。

棉農大隊有個人被大家稱為“向倌”,真實名字叫向志先,由於年齡較小,又是民兵連中的一員,被分配到後勤班,專門負責糧食加工、餵養豬牛羊,渠道上因此有個地名叫做“關豬洞”。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何況工程一線的民兵都是重體力勞動呢。由於民兵每人每天只有四分錢鹽巴海椒補助,指揮部想方設法改善工程上的生活問題,把這四分錢集中統一使用,派人到村寨購買那些不下仔的瘦架架豬、病牛、羊等,運到工地上來,將自己糧食加工留下的米糠腳料、茅臺酒廠買的酒糟餵養,豬牛羊都慢慢增肥長膘,工地上逐漸解決了肉食供應,最後達到了三天能殺一隻羊、十天能殺一頭豬,半年能殺一頭牛。特別是殺一頭牛,光是賣掉一張牛皮就超過賣牛的價錢。

向志先同志因為在工地長期推磨加工糧食、餵豬喂牛放羊,大家逐漸將他叫做“向倌”。由於他在工程建設這個平凡而又特殊崗位做出的貢獻,工程完工不久他光榮參軍入伍,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

八旬老人曹大權:50年代當民兵連長的榮耀與責任

民兵連是一支有能力、有素質、守紀律的隊伍

當時的成建制民兵再死公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安全風險教育,逐步強化日常安全工作。每天每個班收工洗漱吃飯後必須召開班務會,班長主持、專人記錄,先學習“老三篇”,然後回顧總結一天的施工情況查找安全隱患,做好日常安全措施,共同籌劃如何加快工程進度。每班設有專職安全員一名,每天施工前首先進場檢查,及時清除可能鬆動滑落的危巖,檢查炸藥炸材安全,檢查拴在腰間安全繩、拴鋼釺工具繩是否牢固可靠。甚至規定在溼滑陡峭地方施工時不能穿膠鞋、布鞋,只能穿草鞋等等措施。由於指揮部逐步強化安全工作、檢查督促到位,自張支定、胡永達受重傷、輕傷後,三年半的施工期間在沒有發生人員受傷、更沒有發生人員死亡的事故。

在渠道工程中最危險的周家箐、油光箐等最艱險地段項目被攻克以後,為加快工程進度,儘早實現鹽津河通水,我們及時調整思路,擴大施工作業面,實行多點開花,共同推進,渠道工程轉入整個渠道沿線修造成寬兩米的平整通道,為下一步修砌渠堤打下良好基礎,在陡峭危險的作業面,則直接開山打洞鑿槽,修成了能通水的渠道。從1966年7月1日正式開工到1969年12月,歷時三年半時間艱苦努力,確實體現了這支民兵是有能力、有素質、有紀律的隊伍。

1969年12月底,鹽津河引水工程升級為引水發電、灌溉綜合工程,棉農民兵連退出以民兵建制的施工隊伍,以集體投工的形式全面進入棉農大隊引水渠道施工建設,1971年鹽津河渠道引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至此解決了棉農大隊農田灌溉、人蓄飲水困難,許多坡土變成梯田,糧食產量翻了兩番。僅小河生產隊張支發家1982年的糧食產量就有近四萬斤,是以前小河生產隊一年的年計劃產量,足見鹽津河引水工程造福一方百姓、改變棉農面貌的歷史性工程。

八旬老人曹大權:50年代當民兵連長的榮耀與責任

老民兵連長的感想和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二是作為一個人,必須擁有堅定的信仰,有勇於擔當的精神;三是要充分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

我從一個農民,到一名基層民兵指揮員,再成長為一名黨員、一名企業管理領導人員,棉農大隊民兵連在鹽津河引水工程建成的整個建設過程,讓我不斷得到鍛鍊、得到成長,對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努力實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一生的理想起到了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

同志們、戰友們,我們這一代人已是垂垂老矣,保衛國家、建設國家的重任早已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要加強國防意識,國內外敵對勢力對中國人民取得的建設成就虎視眈眈、惶恐不安,他們妄圖搞亂中國、阻礙中國發展、分裂中國、甚至亡我中國的圖謀長期存在。

面對當今科技化、信息化突飛猛進的時代,你們的任務更加艱鉅!你們的使命更加光榮!希望你們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養、強健身心體魄,掌握高新技能,為國家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曹大權/遵義人全媒體:視頻攝製:劉盛 穆向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