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 50 年,他救死扶伤数万人,用亲身经历诉说《信念一生》

从旧时代的战火和饥荒中走来,用前沿的「大骨节病」技术和 50 年的潜心研究迈向一个个新征程,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他救死扶伤人数之多、行医脚步之深、品德之厚、对他人命运的影响之远,是曾经的中共中央地方病学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殷培璞医生,自己也无法历数的事。

斯人已逝,遗风千古。

一生所钟,救死扶伤无愧数年学医生涯

1923 年殷培璞医生出生在陕西汉中一普通家庭,这是北洋政府统治下各军权派系政权发生大小混战的动荡年代,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殷培璞的出生,作为大时代洪流中的沧海一粟,仿佛在最初被烙上时代的印记。

时局震荡的年代他早早地启蒙,在家乡读完小学,直到「七七事变」后,战火下全中国都不能避免,殷培璞考入流亡后方的中学,那时候年少的他已经知道:战争,对国人心智、身体和家园的摧毁。如果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信念,在那一刻,这句话有了沉实的注脚。他心里无数次想「如果我是个医生该多好啊」, 这样就能帮助战火中得不到及时送医的人,能帮助积贫积弱无钱救治的人。

所以,19 岁的殷培璞自师范毕业后,决定去考西北医学院医学系,6 年的学习期间,他从来没有一丝懈怠。

彼时实验器材并不齐全,很多实验器材和技术都不完备,殷培璞会和老师、同学昼夜不舍的探讨,也会积极钻研所有能借到的医学资料,在瀚如烟海的医学书籍和无数次反复实操、演练中,他由学医为了救人,渐渐的爱上了医学和学医的过程。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在 1948 年学有所成后,殷培璞医生正式派往芜湖弋矶山医院,尽管彼时的芜湖还是战争之地,殷培璞医生却从不曾退缩,工作时的他从不燥不怨,积极地实行救治和战后康复,在战火中救治了大批解放军指战员。芜湖之行,那是他初尝自己的医术给予到别人生命和健康延续的快乐,也是在那里,开启了他「大国医」的起点,以及病人所在之地,就是他要为之奋斗一生之地的决心。

大医精诚,博学是为了笃志和践行

1949 年西安解放后,殷培璞医生被母校召回,聘为外科助教,校园里书山题海之间,殷培璞医生静静教习,是学生很喜欢的「培璞先生」,但抗美援朝开始了,中国缺乏优秀的骨科人才,于是 1952 年的殷培璞医生被选送到天津医学院,师从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学习深造。

1953 年学成回校后,他被正式任命为骨科主治医师。到 1958 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后,殷培璞医生被升为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该院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1969 年,陕西省成立了中草药骨研组,他担任组长,深入全国各地,收集、整理民间正骨治伤验方两千余。

事实上,如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令多学科的合作更好的运用,与社会对健康的需求更好的融合,如何让我们的人民医院变得更加温暖,使人民群众对医院有更多的信赖,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继而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温馨,这些问题一直是殷培璞医生曾服务过数十年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贯彻的精神,也是殷教授一生坚持的理念,

那时候,在成立医学小组后,殷教授选定两个重点防治区域:陕西的宝鸡市麟游县和咸阳市永寿县——大骨关节病的高发区。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有明显地方性性分布的疾病。因其呈侏儒体形和摇摆状步态,故在我国北方又称为柳拐子病。该病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可采取药物等治疗手段来缓解病情。

殷培璞先生决心去这样的大骨节病高发地,其实是需要克服很多自身上的困难的,不只是当时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县,吃住条件差、医学设备简陋到无的地步,还有当时的殷培璞医生已经患有前列腺炎,伴随着年龄增大,尿频加剧,甚至还会湿了裤子。但他仍然坚持乘车去永寿县甘井镇卫生院驻扎。当时村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跛脚和长短腿,一直苦思不得原因,最后他发现当地饮食结构单一,日常就是玉米和小麦,蛋白质严重缺乏。饮用水也不卫生,储水缸从不清洁。于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