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自古以來,鹽商,尤其是大鹽商,在富甲天下的同事,也經常擁有膠東風雲的力量。元末的鹽商張士誠就是這樣一位人物,那時候做生意的情況非常艱難,張士誠和自己的幾個兄弟合夥,但一路上飽受官員和地方權貴的惡意干擾,但是張士誠這個人士有一點俠氣的,平日裡精明能幹,又為朋友仗義疏才,一看生意做不下去了,索性糾集一幫人,把平日裡的氣焰囂張的官員家一把火燒了,這就是張士誠走勢抗元的導火線,從這把火燒起來,張士誠就走上了不歸的反元之路,並且建立自己的大周政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享一下張士誠的一生:

1321 .7.30 元元英宗至治元年

出生於白駒場

白駒場(今江蘇大豐區)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興化白駒場(今鹽城大豐)的一個窮苦的“亭民”之家。“亭民”指驛亭附近的居民。原名叫張九四,母為曹氏,父親沒有資料記載。張士誠出生後不久,他的三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和張士信也相繼降生。而張士誠出生時正處於元朝末年,朝政腐敗,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統治者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政府開銷和軍費支出,大量增發鹽引,不斷提高鹽價,鹽業成為國家財政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雖然鹽價不斷提高,但東南沿海的鹽民依然生活無著。泰州地處東南沿海,每到盛夏,都會遭遇颱風侵襲,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傾良田都變成鹽鹼地,當地農民苦不堪言。這為張士誠今後走上“操舟運鹽”之路埋下伏筆。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約 1331年 元元文宗至順二年

操舟運鹽,樹立威信

白駒場(今江蘇大豐區)

約至順二年(1331年),張士誠才十歲,為了養家餬口,小小年紀便開始跟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少年時的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為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家裡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隨著三個弟弟慢慢長大,張士誠帶著三個弟弟也走上“操舟運鹽”之路,兄弟四人均以撐船運鹽為生。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3年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

常受鹽警欺壓,發動“十八條扁擔起義”

白駒場(今江蘇大豐區)

由於給官家運鹽收入微薄,張士誠和幾個膽大的同鄉一起做起了販賣私鹽的營生。他們在給官府運鹽的同時,隨身夾帶一部分食鹽,賣給當地的富戶。白駒場的富戶們常常以舉報官府相要挾,不僅不給張士誠鹽錢,而且對他非打即罵。由於身份低微,而且販私鹽是違法行為,張士誠等人只得忍氣吞聲。白駒場當地有一個鹽警名叫邱義,負責監督鹽民出工、緝拿私鹽販子。這個邱義不但常常剋扣白駒場鹽民的勞動所得,而且鹽民們每月還要向他上貢,一有疏漏,就對鹽民非打即罵。張士誠和鹽民們懾於他的淫威,只能暗氣暗憋。因實在受不了鹽警欺壓,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抄起挑鹽用的扁擔亂棍打死鹽警邱義。隨後,又衝進當地富戶家中,打開倉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3 - 1354 .12 元元惠宗至正十三年至至正十四年

高郵建國,大敗元軍

泰州(今泰州市)、興化(今興化市)、高郵(今高郵市)

“十八條扁擔起義”後,鹽丁們共同推舉張士誠為首,攻下了泰州。高郵府的知府李齊招降了他們,但是他們不久又叛逃出去,殺掉了行省參政趙璉,同時攻取了興化,在德勝湖(江蘇興化附近)集結,有一萬多人。元朝廷派人拿著“萬戶”的委任狀去招降他們,張士誠嫌官太小,不接受。他殺死了李齊,偷襲佔據了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張士誠樹大招風,元朝太師兼右丞相脫脫率重兵南下攻高郵。張士誠意欲投降,然而,脫脫鐵定了心攻下高郵,以在江南樹威示警。十一月,於城外大敗張士誠軍,士誠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軍攻佔外城。危急之時,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脫脫兵權,臨陣換將,元軍軍心渙散。張士誠部趁機反擊,大敗元軍。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4 .3 元元惠宗至正十四年

廢除苛捐雜稅,頒佈《州縣務農桑令》

高郵(今高郵市)

鹽民出身的張士誠,十分了解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因此,在他執政的前期,勵精圖治,致力於革除元朝的弊政。元朝末年,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江南地區的農民除了要向官府繳納各樣賦稅之外,每年還要向田主繳納額外的附加糧和絲綢,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漢地主的層層盤剝之下,下層百姓貧者愈貧,生活窘迫。在大周政權初創之時,張士誠就下令廢除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為了促進農業發展,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張士誠頒佈《州縣務農桑令》。張士誠盤踞蘇十餘年,保境安民,輕徭薄賦,深得民心。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5 - 1356 元元惠宗至正十五年至至正十六年

遷都平江,與朱元璋談判失敗

湖州(今湖州市)、平江(今蘇州市)

至正十五年(1355年),淮東發生饑荒,張士誠便派其弟張士德從通州(南通)渡江進入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年),張士誠攻陷平江(今江蘇蘇州市),接著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屬江蘇)。他把平江(今蘇州市)改為隆平府,從高郵遷都到這裡。以承天寺為辦公場所,盤腿坐在大殿中,在樑上射三箭作為標識。同年,朱元璋也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派遣楊憲向張士誠傳達友好的意思。張士誠收到朱元璋的信後,扣住楊憲,也不回信。後來竟然派遣水軍進攻鎮江,結果被徐達在龍潭擊敗。朱元璋隨即派徐達和湯和攻常州。張士誠派兵來援救,大敗,損失兩員戰將,這才寫信求和,請求每年送給明軍糧食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楊憲,每年只送五十萬石糧食。張士誠不接受此要求,兩人談判失敗。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6 - 1365 元元惠宗至正十六年至至正二十五年

開辦弘文館,廣徠四方文士

平江(今蘇州市)

為了發展教育,整飭民風,張士誠頒佈了《州縣興學校令》,張士誠認為“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恥道喪,王綱解紐,實在於斯。凡屬州縣,聿稽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定都隆平府後,張士誠在統治區內繼續推行經濟和文教改革。張士誠在隆平府設立學士員,開辦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大周政權提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十五年(1365年),張士誠在江浙地區先後兩次舉行鄉試,遴選了一批優秀的讀書人入仕;設立禮賢館,廣徠四方文士,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紛紛前來投靠,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為其出謀劃策。羅貫中在大周的授意贊助下,寫出不朽文學鉅著《三國演義》。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6 .2 元元惠宗至正十六年

鼓勵農桑,鑄造“天佑通寶”

平江(今蘇州市)

張士誠遷都隆平府後,派軍隊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隆平府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稅;大周政權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朝的所有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在隆平府,張士誠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57年 元元惠宗至正十七年

投降元朝,受封太尉

平江(今蘇州市)

早先張士誠攻下平江(今蘇州市),隨即就派兵攻嘉興。結果當地駐軍元朝的守將、苗族大帥楊完者多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於是,張士誠派張士德繞道攻破杭州。楊完者回兵救援,張士德又吃了敗仗,逃了回來。而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長興(屬浙江),徐達攻取常州,吳良等攻取江陰(均屬浙江),張士誠的軍隊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勢力逐漸衰落。不久,徐達率兵攻下宜興,然後進攻常熟。張士德迎戰失敗,被前鋒趙德勝活捉。張士德被捉住後,朱元璋想用張士德來招降張士誠。張士德派人偷偷地給張士誠送信,叫他投降元朝。於是張士誠便決定投降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江浙行省右丞相達識帖睦邇將此事報告給朝廷,元朝廷封張士誠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員都按級別封了官。張士德押送到金陵(南京)以後,拒絕進食,最後餓死。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63 元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

佔據杭州,自封吳王

杭州(今杭州市)

張士誠雖然不再稱王,但仍和以前一樣擁有軍隊和土地。達識帖睦邇在杭州與楊完者有矛盾,私下裡聯絡張士誠。張士誠與達識帖睦邇聯合,起兵攻打楊完者,楊完者自縊而死,隨即便佔據了杭州。但楊完者所部軍隊屢事屠殺擄掠,不得民心,與張士誠部隊的紀律嚴明相反,江浙人稱“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張士誠乘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機會,勢力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擁兵數十萬;並且曾多次運糧十餘萬石至元大都(今北京)。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呂珍出擊紅巾軍劉福通部於安豐,迫使劉福通和韓林兒投靠朱元璋。張士誠要求元朝廷封他為王,元朝廷沒有答應。九月,張士誠自稱“ 吳王 ”,以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不再歸順元朝;次年,朱元璋也自稱“吳王”。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66 .9 元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

坐失良機,困守平江

平江(今蘇州市)

朱元璋的封地距離張士誠很近,張士誠多次派兵進攻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全,都沒有取勝,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也沒能攻下。廖永安被張士誠俘虜,謝再興叛變投降張士誠,正趕上朱元璋與陳友諒相持不下,朱陳之間尚未再爆發戰役。陳友諒也派人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張士誠雖答應了陳友諒,卻沒有采取行動。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率領軍隊回到南京,就命令徐達等人謀劃攻取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江蘇南通),包圍了高郵。張士誠派水軍從長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郵。朱元璋親自率領軍隊擊退了張士誠的水軍。徐達等人於是拿下高郵,奪取淮安,淮北一帶都落入明軍的手中。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在湖州,東吳兵大敗,大將呂珍及外號“五太子”的張士誠養子等驍勇大將皆兵敗投降,其屬下六萬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張士誠“司空”李伯升也不得已投降。在朱亮祖大軍逼迫下,杭州守將謝五(叛將謝再興之弟)也被迫開城門投降。如此,東吳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蘇州)成為孤城,面臨南西北三面被圍之勢。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67 .7 - 1367 .9 元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

突圍失敗,兵敗被俘

平江(今蘇州市)

早先張士誠弟名將張士德尤重挫明軍(明軍大將徐達常言:“唯懼張士德”),惟惜士德之馬發狂,被徐達前鋒趙德勝擒,於金陵絕食而死,士誠力量大失 。朱元璋包圍平江後,曾派人送信招降他,張士誠沉思良久,仍不投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他又是厚道好人,幹不出殺人為食的惡事,便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突圍。但遭常遇春阻截,突圍失敗,復逃回城中。張士誠再次突圍,仍被常遇春阻截,“自是(張)士誠不敢復出”。張士新不行中炮身亡,兵敗弟死,張士誠仍舊指揮城中兵民抵抗,殺傷不少西吳兵馬。九月間,徐達展開總攻,百道攻城,東吳軍終於不支,城陷。其妻劉氏懷抱兩個幼子,在齊雲樓下積柴薪,與張士誠諸妾登樓,自縊前令人縱火焚樓。張士誠也投帶上樑,上吊自殺。張士誠舊將趙世雄忙上前解救下來,號哭勸道:“九四英雄,還怕不保一命嗎!”徐達多次派張士誠的舊將李伯升、潘元紹等勸降,張士誠閉目不答,便請張士誠上船,由水路送往應天府。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1367 .12 元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

死於金陵,葬於斜塘鎮

應天府(今南京市)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在押往應天的船上,張士誠一直堅臥舟中絕食。被押送應天府後當夜,趁人不備,張士誠上吊自殺,終年四十七歲。明史載其“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說則是朱元璋審問張士誠,張士誠用斜眼看他,罵道:“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朱元璋將其賜死,以弓弦縊斃,又梟其首城樓,以示官民。葬於蘇州市斜塘鎮。張士誠被世人稱為“泰州張”,盤踞蘇十餘年,保境安民,輕徭薄賦,深得民心。張士誠從常州敗退時,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邊樹立起一根根木棒,掛上燈籠,形似現在的路燈,取名“天燈”。後來,“掛天燈”作為一種節慶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可見影響之久遠。

大明人物傳-建立大周政權的鹽商張士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ps】希望我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一下,再勞駕您的小手點一個小紅心,謝謝支持!

【ps】希望我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一下,再勞駕您的小手點一個小紅心,謝謝支持!

【ps】希望我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一下,再勞駕您的小手點一個小紅心,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