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謀略家群像素描(七)

前一篇,介紹了趙普出身於小吏而成宋開國皇帝的首席謀士的故事,而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首席謀士,則是一位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大智者。這位大智者在民間被傳得神乎其神,他叫劉基,字伯溫,他在二十三歲中進士,可是,在他中進士之後的二十多年的時間內,他卻一直是很不如意的,他在元朝做官,但沒有適當機會發揮出他的智謀,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已是不惑之年的劉基才有了發揮智謀的機會,但是,他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朱元璋身邊參贊軍務的高級謀士。

劉基對朱元璋在智謀方面的輔佐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朱元璋曾稱劉基為“我的張子房也”,把劉伯溫比為張良,後世的傳言說:“上有諸葛亮,下有劉伯溫。”張良、諸葛亮、劉伯溫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謀略宗師。

中國古代謀略家群像素描(七)

劉基

元末,天下群雄並起,爭鬥激烈,朱元璋聽謀士朱升的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基本戰略,逐步積累了軍事實力,悉心經營他所佔領的根據地應天(南京)。朱元璋成了當時的三大強勢軍事集團之一。那時,朱元璋所面臨的強敵有兩個,一個是佔據通州(今江蘇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另一個是佔領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蕪湖一帶)稱帝的陳友諒。

中國古代謀略家群像素描(七)

劉伯溫與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後,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順及太平的守將花雲,並在太平建國稱帝。此時,剛剛稱帝的陳友諒十分猖狂,他調集強悍的舟師,揮師直指應天(今南京),並聲稱沒有張士誠的配合,也可以攻下應天,這是對朱元璋的直接瘋狂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局勢,朱元璋集團中的文武大臣非常緊張,有人提議朱元璋出兵收復太平以牽制敵人,也有人提議朱元璋親自率兵出建康積極應敵,而這些建議都被朱元璋否決了。朱元璋深知,太平城非常堅固,陳友諒能攻下此城,說明他船堅兵強,如果朱元璋率兵攻太平,可能會久攻不下,再說,如果出城應敵,敵軍以偏師牽制,陳友諒將利用其舟師的優勢順流猛攻建康,那時,朱元璋集團就非常危險了。形勢嚴峻,也有人建議出城投降,歸順陳友諒。

此時,朱元璋詢問剛被他請來當謀士不久的劉基,劉基明確地向朱元璋建議:先問斬主張投降的和想著逃跑的人,如此方能堅定信心,才能鼓舞士氣,以利於破敵獲勝。劉基分析說:“陳友諒劫主稱帝,驕橫跋扈,其目標就是要攻下應天。現在陳友諒的軍隊氣勢洶洶,順江東下,就是在展示威風,正是想在氣勢上壓倒我軍,逼迫我軍退讓。我軍絕不能上當,而要針鋒相對,堅決抵抗,才有可能獲勝。”劉基繼續分析說:“常言道,後舉而得勝,陳友諒雖然兵驕將悍,但他們畢竟千里是來犯,軍隊疲憊,又是不義之師,而我軍後發制人,以逸待勞,待敵深入後,我軍以伏兵奇擊他們,必定定能獲勝。此戰關係重大,務必要打好。”(參看忝任《劉基評傳》)劉基的一席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陳友諒的決心,緊接著,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計策,利用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不僅成功地守住了應天,而且還乘勝追擊,收復了太平,鞏固了朱元璋的根據地,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的較量中,佔據了優勢。

史書上有記載,朱元璋邀請劉伯溫出山之後,劉伯溫曾向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為朱元璋作了建立明王朝的戰略規劃,人們常把劉伯溫提交的這一策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並論,可惜,《時務十八策》沒有像《隆中對》那樣有明文留下,根據人們的推測,劉伯溫的戰略計策,應該是關於如何對對付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的。

中國古代謀略家群像素描(七)

劉基廟

面對著強弱有所不同的兩股勢力,該如何迎擊這兩個勢力,該先與誰決戰,朱元璋身邊的文武臣僚意見很不同,多數人認為,張士誠在下游,兵力又比較弱,應該選擇先易後難的策略,先打張士誠,待解決了弱敵之後再來攻擊強敵陳友諒。朱元璋可能也比較傾向於實施這一策略。可是,劉伯溫所提出的策略卻與此相反,他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志,但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應該留在後面再來對付。而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比較強大,且佔據長江上游,對應天的威脅最大,如果先打東邊的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從西邊乘虛進攻應天。相反,如果先迎擊陳友諒,張士誠則不一定敢輕舉出兵來犯應天。因此,除掉陳友諒應是優先的策略。陳友諒一滅,張士誠就成為孤立的勢力,他的存亡便由朱元璋來決定。之後,等平定了陳張兩股勢力,便可揮師北上,橫掃中原大地,成就大業。

顯然,如果真有《時務十八策》的話,劉伯溫為朱元璋提出的“先陳後張”的軍事策略,應該就是《時務十八策》的基本戰略方針。學者們認為,劉基高瞻遠矚的戰略主張,是繼朱升關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之後,為朱元璋平定列強,建立明王朝大業所制定的最具戰略意義的正確策略。

中國古代謀略家群像素描(七)

劉基雕像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按照劉基的策略,親率水陸大軍沿長江而上,西征陳友諒。先攻打安慶,但久攻不下,劉基知道陳友諒以重兵駐防安慶,他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虛,便向朱元璋提出建議,揮師轉攻江州,果然兵臨江州,便一舉攻下江州城,陳友諒戰敗後逃到了武昌。不久,駐守江西的陳友諒部臣,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議降,條件是保留他率領的軍隊。在劉基的勸說下,朱元璋接受了胡的條件,胡的投降引發了江西的其他守將紛紛投降朱元璋,整個江西很快成為朱元璋的屬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北上為小明王韓林兒安豐解圍,陳友諒乘機反撲,他進軍圍攻洪都,想奪回江西原本屬於他的屬地,洪都守將朱文正竭力抵抗,陳友諒久攻不下。之後,朱元璋率大軍南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兩軍在鄱陽湖鏖戰,雙方相持不下,死傷慘重。這時,劉基向朱元璋獻計,建議派重兵扼守鄱陽湖四周出口,把陳友諒困在湖內。陳友諒被困後想率軍突圍,被朱元璋率軍攔住,陳友諒戰死,其所屬軍隊大潰敗。之後,朱元璋利用擊潰陳友諒勢力的有利時機,揮師東進,攻進張士誠的屬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的軍隊佔領了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亡死。

顯然,朱元璋在抗陳伐張的重大戰役中,採用了劉基“先陳後張”的關鍵策略,蕩平了朱元璋的兩大勢力,佔領了長江中下游富裕地區,基本奠定了明王朝初期基業,沒有劉基的策略,朱元璋能否擊敗陳、張,還說不清楚,難怪,朱元璋把劉基看成是他佔領江山的第一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