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攝政,權臣當道,如何看待中國的權臣?

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在中國的古代社會對於權力的繼承往往是由身份所決定的,不是按照誰賢明有能力誰就可以繼承的,而是按照你的身份來決定,身份決定一切,在西周以前兄終弟及或者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到了西周以後中國便開始了嫡長子繼承製,不管這個多麼少不更事還是傻呆、昏庸無知只要是嫡長子,那麼他就有天然繼承的合法性。

周公攝政,權臣當道,如何看待中國的權臣?

商朝末年,由於商紂王帝辛荒淫無道,弄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作為西邊的周國在國君姬昌的帶領下,發展的蒸蒸日上,周圍的小國也都逐漸依附於周,慢慢地形成了氣候,對當時的商朝政權來說是個威脅,雖然商紂王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關押姬昌或者把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留下做人質等,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到了姬昌的二兒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武王在周公與姜太公的輔佐下,看準時機,終於爆發了伐商滅紂的牧野之戰,最終打敗紂王,紂王自焚,武王分封八百諸侯,西周建立,武王也成了西周第一個開國天子,同時周公和姜太公也成了開國功臣!

周公攝政,權臣當道,如何看待中國的權臣?

本來大周的建立對於當時的姬姓家族也好,還是文武百官也好,還是當時的百姓也好都是好事,不過大周沒有建立多久,大周天子周武王便生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對剛建立的大周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作為大周的丞相周公是很擔心的,畢竟當時的武王的兒子還太小,國家不穩,怎麼能支撐起大周的天下呢?當時的人們還是比較信鬼神的,於是周公不斷地向上天神明禱告,寧可讓武王的病轉嫁到自己身上,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最後武王還是撒手人寰了,武王幼子成王繼位,史稱周成王。

周公面對這個局面:新國剛建,幼子登基。這種情況下,國家是不穩的,往往這個時候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權臣或者奸臣當道的時候,甚至幼主被廢改朝換代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便是權力相鬥的殘酷!

周公攝政,權臣當道,如何看待中國的權臣?

對於當時的周朝來說,唯一能夠主持並穩住局面的唯有周公,甚至武王也知道,臨終時要傳位於周公,但是周公沒有同意。不過面對周朝的這種危機局面在經過姜太公和召公兩人的同意後(這兩人在當時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人不同意就很難辦)他選擇了攝政稱王,代成王治理天下,這個確實也造成了周朝內部一定的混亂,不過經過周公的文治武功,內修政治,制禮作樂,統一思想,為周朝穩定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外平叛征伐,開疆擴土,最後大周天下大治,為大周八百年的江山社稷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礎!

在治國安邦的同時周公還很好地培養了當時的幼主成王,使之成長為一代明君,然後還政於成王,使“成康之治”的出現成為可能!可以說周公對於大周天下的鞏固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周公大周天下未必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有夭折的風險!文王和武王開創了大周天下,而周公是大周天下的守護者和發展者,這樣說是不過的!

周公攝政,權臣當道,如何看待中國的權臣?

那麼問題來了,周公攝政,是屬於權臣嗎?權臣往往出現在幼主羸弱或者天子被架空的時期,說白了就是君主有名無實,權臣當政!那麼周公屬於權臣嗎?那麼權臣含義是什麼呢?權臣的基本含義有以下幾點:1有權勢之臣,多指掌權而專橫的大臣。2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威脅統治者的大臣,3也可以指權傾朝野、威脅帝王統治的宦官。如果按權臣的基本含義來說,周公可以說是個權臣,但是對於周朝的統治和百姓來說確實也需要這樣一個權臣!

以前在我的意識裡權臣是個貶義詞,但是從周公的一生對於大周天下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期!因此,正直的權臣對於中國封建王朝來說是必要的,至少避免了政局的混亂局面,甚至動亂,改朝換代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