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懷譚系列原創:千古名園,竟是此地

覃懷譚自序:

覃懷譚,譚覃懷。譚者,談也,然“談”何容易?古人云:不有學也,不足談;不有識也,不能談;不有膽也,不敢談;不有情也,不欲談。周某膽識學全無,只有情---覃懷情懷,自認可以一談,今天開談。只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哪怕其中有些許真理的圪星,也無愧於譚。

         ——周公

覃懷譚系列原創:千古名園,竟是此地/周公


作者簡介:周公,名戰,姓周。河內懷縣(今武陟)東鄉人。自詡覃人,喜讀善著,寫有《覃懷譚》,網羅與焦作地區有關史料、典籍、傳言、說法,引經據典,賦予新說。既不乏古遠名人大家之考論,又多有周公自解。所譚非虛,絕勿瞎扯。瞭解焦作地區的前世今生,細讀覃懷譚不失為法兒。


千古名園,竟在此地

文/周公

這個題目有點網絡標題黨的手法,按說應作:沁園閒談。

北國風光,數九暖天,不下雪而雨,而且一點雪也不夾,純雨,一點不給愛雪人面子,真“良辰美景奈何天!″

沒雪就想雪吟雪。“北國風光"一闕詞,“沁園春"色天下聞。沁園何處?

乾隆五十四年《懷慶府志》:“沁園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時官僚宴遊之地。相傳有石本,今不可考。《河內縣誌》所記與此大同小異。而且這兩本史志中還記有元太祖成吉思汗重臣耶律楚材《過沁園有感》詩“昔年曾過沁園春,今日重來跡已陳。"這裡的信息是,沁園大致毀於宋元之際。

《辭源》沁園條:園田名,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所有,後為竇憲所奪,見《後漢書-竇憲傳》。後世因統稱公主園林為沁園。詞牌“沁園春"亦取意於此。

東漢京城在洛陽,河內南太行是京城的後花園,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在這裡差不多都有山墅園田。東漢末官員文人應休璉給從弟苗君苗胄寫信,要求他們經營好莊園,“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陽,沉鉤緡于丹水″,這是有確切位置的。還有史料說東漢某公主在丹河(沁河支流)上有“水碓(水磨)″幾十座,都旁證了沁園在河內,確切的位置當在今博愛縣丹沁交匯處附近。

園林園田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沒了“大觀園",就寫不下《紅樓夢》,沒了拙政園、滄浪亭就沒有錦秀江南。千古沁園無覓,正是黃沁傳統文化的缺實,為名園招魂,是更濃的鄉愁。

據說,《沁園春·雪》在重慶發表後,老蔣不服,召集“文膽″們炮製新詞以壓倒此詞,但一干酸腐文人終究沒有帝王氣度,敗下陣來。巧的是柳亞子先生《和沁園春》詞中有句“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用了竹林七賢向秀、阮籍兩個典故,都可歸為“沁園春"趣話。

水浸心田為“沁″,沁人心脾、沁人肺腑皆是好事,有個“沁園"多好!



編者按:古有周公解人夢,今有此公促眾醒。《覃懷譚》本輯所錄文章皆可令明者賞之、喜之、嘆之或會心一笑之。

歡迎關注讀讀寫寫走走說說,每天分享與文化相關的原創或精彩閱讀內容。

注:《覃懷譚》系列文章已授權本頭條號獨家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