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桑河一個了不起的美麗村莊

單縣桑河一個了不起的美麗村莊

單縣桑河村


單縣桑河——我美麗的家鄉

(張延兵)

今天,我的微信收到了老家鄰居弟弟翠同發來的《桑河村志》電子版樣稿,說實話,心裡是十分激動的。

我打開文件,在手機上簡單的看了一會,感覺閱讀不方便,就下載到電腦桌面上,然後打印了一份《桑河村志》。

桑河村有我童年的印記,有我在學校朗朗的讀書聲。有我下田勞動的身影,有我上樹掏鳥蛋,下河摸魚戲水的場面。

《桑河村志》裡這樣描述桑河村地理位置,“桑河村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單縣東部,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李田樓鎮。西距縣城12公里,南距李田樓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東南與朱黃莊、張王莊相連,南與馬溜接壤,西南與丁莊、魏牌坊毗鄰。西北1公里到陳蠻莊,正北緊挨著安莊和馬草廟,東北與柴莊、謝樓、扈莊為鄰”


單縣桑河一個了不起的美麗村莊

桑河村位置


以上提到的村莊名字,我特別熟悉。記得小時候,公社有電影放映隊,輪流給每個大隊放電影。人民公社時期,桑和歸屬龍王廟公社面管轄。桑河與馬溜、西南、丁莊、魏牌坊、朱黃莊、張王莊同屬於龍王廟公社管轄。陳蠻莊、安莊、馬草廟歸屬徐寨公社管轄。柴莊、謝樓、扈莊歸屬時樓公社管轄。

現在,這些村莊全部劃歸為李田樓鎮管轄。另外,安莊、柴莊、馬草廟、謝樓因建設煤礦全部動遷到李樓樓新村。

桑河村地處魯西南黃河沖積平原,村子四周都是農田,按照現在衛星圖提供的照片看,桑河村佈局呈風車形狀。

我只知道桑河村子是個大村子。村子東西南北長寬具體有多少米我還真的不知道。今天看了《桑河村志》我才知道桑河村東西長730米,南北寬350米。整個村域面積是3000多畝土地,南北的寬度是1800米。其中耕地是1973畝,村莊佔地500多畝。桑河村前有一條河流,名曰惠河,通往微山湖。

桑河村歷史悠久,《桑河村志》顯示“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勞動、繁衍生息。到了元末明初,由於戰亂,村民幾乎盡絕,村莊處於荒蕪狀態。”

桑河原名桑家河。據說在明朝初期,桑氏先祖從山西遷入,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生產勞動。到了民國時期,從外地遷入的姓氏村民逐漸增多。新中國成立後,桑河的姓氏已經增加到了十多個,分別有桑、馬、李、張、賀、蘇、吳、來、趙、時、劉、程、朱、葉等。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桑河村有1500多人,八個生產隊。村裡孩子多,桑河設立村小學,小學是土牆瓦房,五年制,每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級大約三十多人。村裡的教師只有兩個是公辦的,其餘的都是民辦的,這些民辦教師,在幾十年後全部轉為正式教師。桑河小學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在選擇校址時,徵求大家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村小學應該建在村子中間,方便孩子上學。參照大家的建議,於是,桑河大隊村幹部在村子中部建起了12間小瓦土牆的房屋作學校,從此,桑河小學有了固定的地方。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校舍換成磚瓦房。到了2010年夏,學校關閉,桑河小學停辦。

記得小時候,我們除了上學外,就是聚集在學校操場上看電影,看戲、籃球比賽等。

《桑河村志》這樣描述村裡教育情況“ 桑河村小學教育,有私塾和小學兩種形式。私塾活興盛於封建社會,到1940年結束。現代小學(包括清末、民國時期的學堂和共產黨政府興辦的小學),從1903年開始興辦,到2010年關閉,走過107年的光輝歷程。清末至民國時期,在桑河執教過私塾的先生有馬止庫、馬懷璽、馬衍學、馬宜良等。抗日戰爭以及解放後,桑河村教師有孟紀司、桑世勳、桑世叢、馬德法、馬衍豹、馬方貴、馬宜儉、桑世立、馬德照、孟憲啟、程運美、桑守文、馬德固、馬德超。”

在這些老師中,其中桑守文、馬德超、馬德法、馬方貴是我的小學老師。另外,還有桑洪英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桑河村志》裡沒有記載。段老師是公辦老師,魏大莊人,在桑河小學擔任過多年的校長,《桑河村志》裡也沒有記載。這可能是樣稿,也許作者在正式出版前就能補上。

馬德金是桑河村的第一位本科大學生,是桑河人的驕傲。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桑河村每年都會有人考入大學。

村子裡有兩名“赤腳醫生”,分別是桑守儉、馬宜恩、楊玉美。我記得還有一個負責打針的衛生員叫馬翠雲,曾來我家,給我患病的老母親打過針。《桑河村志》裡在衛生一欄裡沒有看到她的名字。馬翠雲嗓子好,能歌善舞。桑河村曾舉辦過劇團,多次外出演出。其中演出的豫劇《朝陽溝》最受歡迎。馬翠雲在《朝陽溝》裡飾演銀環,唱腔極好,在當時成了名人。


單縣桑河一個了不起的美麗村莊

當時,和馬翠雲在一個劇團的還有李月霞 、桑福啟、 馬方貴 、馬德寬、 馬德法、桑世龍、 李存良、 馬衍皊 、桑蘭榮、 蘇劉雲、馬秀雨、 蘇鳳蘭、 馬翠雲、 孟現成、 孟愛梅。李月霞是我的鄰居,按照鄰居之間輩份,他是我的叔輩。在家時,我只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是怎麼個寫法,今天看到《桑河村志》,才知道他的名字是“李月霞”這三個字。不知道六爺和六奶為是給他起了一個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鄰居,如果不知根知底,僅名字外人真的認為“李月霞”就是一個女士。

“赤腳醫生”馬宜恩是我的本村鄰居大叔,和我的父親關係很好。人善良,熱情,在衛生室負責打針。後來衛生室解散後,他到公社畜牧站參加學習,負責全村的畜禽衛生防疫工作。我家飼養的豬、羊如果有病了,都是他過來負責打針防疫的。後來,馬宜恩大叔在粉碎麵粉時,出了事故,一隻手被鋸掉,令人惋惜。

在桑河村南,有一座四孔的磚橋,這座橋建於1966年,距今有50多年曆史。桑河建國後更名為惠河,這條河流是光緒年間新開挖的。小時候,我在這條河流裡游泳,摸魚,好不快活。

其實,惠河不是桑河村的第一條河流,在桑河的村西,曾有一條桑家河河道,這裡還是運輸碼頭,清朝時因黃河發大水被泥沙淤平了。20世紀50年代初興小社時,桑姓人家曾挖出石頭墊房基。50年代末深翻土地時,村民從地下挖出過船上的桅杆。

在此感謝《桑河村志》作者馬翠禮為書寫桑河村歷史做出的貢獻。

桑河村是一座美麗的村莊。從1984年參軍離開家鄉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我雖身在外地,但心繫家鄉。家鄉有我的父老鄉親,有我兒時的好夥伴,有養育我的土地,有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最近一段時間,有了想回家鄉看看的想法,大約在“十一”期間,我很有可能回家鄉與家鄉的父老鄉親歡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