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線松毛嶺戰役,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彈,越軍攻佔了陣地?

1984年7月12日,執行“MB84”進攻戰役計劃的越軍,遭遇了十年中越戰爭期間最為慘重的失敗。此次反撲,是在越軍第二軍區經過了2個多月的精心準備之後發起的,其目的在於重新佔領老山地區。為了實現戰役企圖,越軍抽調了來自4個師的部隊,分別是312師的141團、313師的266團、316師的174團、356師的149團和876團。除此之外,還有198特工團和821特工團的各1個營予以配合,總兵力5個步兵團又2個特工營,達到了加強師的規模。

當天凌晨5時5分起,越軍陸續從4個方向對我老山前線8公里正面發起了衝擊。擔任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的昆明軍區第14軍,集中16個炮兵營的強大火力,支援步兵堅守一線陣地,鏖戰至19時25分,徹底粉碎了越軍加強師規模的反撲,取得了殲敵3000餘人的重大勝利,鑄就了十年對越作戰最大的一場勝仗,史稱“7.12”大捷,也就是俗稱的松毛嶺戰役。

老山前線松毛嶺戰役,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彈,越軍攻佔了陣地?

此次輝煌勝利,炮兵當記首功。據統計,在16個小時的戰鬥中,大口徑炮兵和團營屬炮兵共發射炮彈1261噸,以猛烈熾熱的火海吞噬了越軍的人海。每每提及這場酣暢淋漓的空前大勝,不少人都有會說:“炮兵打得太猛了,以至於快到中午的時候,把炮彈都消耗光了,於是越軍趁著炮火暫停的空當,攻下了幾個陣地。”

30多年來,這一說法廣為流傳,令許多人印象深刻,幾乎成了定論。考察其出處,是出自《中越戰爭秘錄》一書(作者是金輝、張惠生、張衛明,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於1990年2月出版),在該書第39頁有這樣的記載:

那一天我的團幹進去了一萬多發, 到中午12點,2.5個基數全乾光了。張友俠一聽炮彈沒了,兩臂一攤,一下子背過氣去。沒了炮火封鎖, 他一個團怎麼也擋不住越軍6個團的衝擊。抽耳光掐人中給掐過來。我說,炮彈馬上就來。早晨一開炮,我就讓車隊出發,給我拉炮彈,紅河州調了470多輛卡車給我搶運彈藥。等炮彈的空兒,越軍佔領了164高地。

老山前線松毛嶺戰役,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彈,越軍攻佔了陣地?

說這段話的人,是時任40師炮兵團團長的趙扣斌,採訪時間是1988年4月18日,地點在雲南省開遠市炮兵團會議室。由於是當事人親口所講,使得絕大多數讀者對上述內容深信不疑。可仔細查閱有關7.12作戰的後勤保障史料之後,筆者發現,趙團長對於4年前這段歷史的回憶,和史實相去甚遠,是非常不準確的。

首先,擔負老山地區作戰後勤保障任務的昆明軍區後勤第23分部,在工作總結中明確記載,“7月12日打敵反撲,彈藥消耗量大,部隊申請補充數超過了分部一線儲備數”。要讀懂這句話,就要具備彈藥補充的一個基本常識,作戰期間,彈藥消耗必須隨耗隨補,以經常保持規定的數量,而不是打完了再補。炮兵部隊向後勤23分部申請補充炮彈,這一行為絕非意味著炮彈所剩無幾或者是消耗殆盡。

老山前線松毛嶺戰役,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彈,越軍攻佔了陣地?

而戰鬥中部隊申請補充數通常又超過了實際消耗數,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2個原因:指揮員對彈藥消耗情況掌握不準確、不及時,心中無數;擔心激戰之中後勤供應不上,從而獅子大開口,盲目的申請補充,由以上因素導致的陣地彈藥積壓,是作戰期間一個經常發生的現象。

講完了彈藥補給的相關依據,再回過頭來看看具體的數據。7月12日當天,部隊申請補充數超過分部一線儲備數的彈種並不多,只有兩個,一個是某型號的師屬以上炮彈,一個是某型號的迫擊炮彈。前者陣地儲備量為2個基數,實際消耗1.06個基數;後者陣地儲備量為5個基數,實際消耗3.3個基數。換句話說,就算分部倉庫不往前線補充炮彈,只靠部隊在戰前完成的陣地彈藥儲備量,其數量也能夠保證作戰的需要,當天根本不存在炮彈打光導致炮火中斷的情況。

老山前線松毛嶺戰役,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彈,越軍攻佔了陣地?

其次,我軍幾個前沿陣地被越軍攻佔的時間,全部都是在8點半之前,沒有發生打到中午,因為炮兵打光炮彈,失去火力支援的步兵丟失陣地的現象。具體情況是:在119團3營防禦的那拉方向,150號、169號高地於5時40分,142號高地表面陣地於6時5分先後被越軍316師174團佔領;在119團2營防禦的662.6高地方向,102號高地於6時,138號高地於8時30分先後被越軍876團佔領。至於趙團長所說的164高地,位於我軍防禦最前沿277高地以東,緊挨著盤龍江,一直在越軍手裡。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時候,人的回憶是靠不住的。千萬不要迷信所謂的當事人口述,仔細查閱第一手的檔案文獻,互相印證比對,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的歷史。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