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詣脣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導語:"唇寒齒亡"這個成語相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成語源自於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用來形容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唇寒齒亡

當年晉獻公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這時虞國有一位大臣向國君進諫稱虞、虢兩國就是嘴巴和牙齒的關係,如果沒有了嘴巴,牙齒必定就寒了,但是虞國國君並沒有聽從這位大臣的勸諫,終於在晉國將虢國滅了以後,虞國也隨之被滅。

再後來的歷史上,類似的故事卻在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僅僅在宋朝時期,"唇寒齒亡"的故事就重演了兩回,一回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在遼國被滅後北宋也隨之滅亡;第二回則是南宋兩廂情願的"聯蒙滅金",結果再次重蹈覆轍。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局勢圖

但我們仔細回看一下宋金戰爭的最後二十年,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比北宋明智許多,看似"唇寒齒亡",事實上卻是相等的明智。

宋朝歷史上的兩次唇寒齒亡

公元1127年,金國打破北宋都城,百年無戰事的宋朝士兵自然抵擋不住勢如破竹的金國鐵騎,而中原而自此迎來了一個黑暗時期——靖康之難,徽欽二宗的被俘伴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

北宋能夠如此輕鬆地被金國攻破,除了內部統治腐朽不堪以外,還有就是上層決策的重大失誤,北宋安穩日子過多了,忘記唇寒齒亡的道理,在金國攻打遼國的時候,想著能分一杯羹的北宋想出了"聯金滅遼"的昏招。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

在金國攻打遼國以前,北宋與遼國過著長達百年的和平生活,雖然要繳納大筆的歲銀來換取平穩相處,但對於腰包鼓的北宋來說這點錢不算什麼。北宋最大的失誤在於妄想通過金國來解決遼國,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

但北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遼國還沒被滅之前,還能牽制一下金國,當時北方同時又遼、金、西夏三個少數民族政權呈三足鼎立之勢,以金國勢頭最為猛烈,在遼國被滅以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而西夏也無心與金國稱霸,此時臃腫無力的北宋自然就成為了下一個目標。

簽訂的盟約在利益面前只是一張白紙,聯合作戰中北宋軍隊的結構臃腫,暴露了自宋朝建國以來就存在的戰鬥力低迷問題,這時不撕毀合約,還等什麼時候。

相反的,若是當初北宋能夠明白"唇寒齒亡"這個道理,轉而支持遼國打壓金國。雖說可能無法改變兩國相繼被滅的命運,但好歹能延緩一下歷史的進程,贏得反轉的機會。只可惜造化弄人,北宋最終還是毀在自己手中。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前進,週而復始中南宋也迎來了同樣的抉擇,那就是鐵木真在統一蒙古以後,瘋狂對外擴張。開始了南下征討的大業,與當年的金國希望,蒙古鐵騎摧枯拉朽的勝利向著南宋王朝步步緊逼。

這時候的南宋既可以選擇金國陣營,也可以選擇蒙古一方,對於前者,畢竟有當初的教訓擺在那,若是聯合金國對抗兵強馬壯的蒙古,兩國或許有一絲倖存的機會。

但最後,南宋還是選擇了聯合蒙古滅掉金國,但歷史的走向卻沒有太大的改變,金國被滅了,蒙古還是沒能遵守合約,將南宋滅掉了。

從結果上看,兩次抉擇宋朝都將自己葬送在"盟友"手中,造成了唇寒齒亡的局面,但仔細去看待,兩者間又有些許不同,南宋看起來更為的明智,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看抗金的最後二十年。

金國的國土補償戰略

在鐵木真統一蒙古以後,便密鑼緊鼓地籌備南下滅金。這時候的中原,宋金之間剛剛結束一場生死決戰。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鐵木真

公元1206年,南宋發起了又一次北伐,從四路向金國發起全面進攻,但最後的結果是金國採取避其鋒芒,後發制人的戰略,在宋軍局勢不利時發起全面反擊。最終的結果是南宋還是沒能拿下金國,兩者之間又簽訂了和議。

其實這時候的金國已經入主中原近百年了,漢化程度已經非常好,中原的花花世界讓女真族失去原本的戰鬥力,而金國的軍隊女真族佔的比例也越來越低,但是在戰鬥力上看,金國對南宋還是保持著絕對的優勢。

這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金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與南宋的拉鋸戰當中,以至於後院起火了也全然不知。當蒙古大軍南下時,毫無防備之心的金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

公元1211年,金國與蒙古在野狐嶺、會合川發生了兩次大規模戰役,在兩場戰役中,金國折損了數十萬的軍隊,也因此失去了與蒙古一決高下的機會。蒙古鐵騎給金國的震懾力使金宣宗不得不放棄中原的大片土地,而隨著蒙古的進一步南下,原本被金國佔據的兩河:山東等地也相繼丟失。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坐山觀虎鬥的南宋

時間往後推移五年,公元1216年,金國在中原的實際範圍就只剩下了河南一片小小的區域。南宋也看到了金國所面臨的困境,趁著這個機會中斷"歲幣",對於金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時候的金國就急眼了,想出了一個周旋的辦法,那就是挑南宋這顆軟柿子捏,攻擊南宋的荊襄,化解來自南宋的壓力,結果軟柿子中藏了顆硬釘子,金國並沒能吃下荊襄,反而在多方作戰中疲於奔命,最後被蒙軍步步緊逼。

蒙古的借道入蜀戰略

在南宋折戟沉沙的金軍已經無力阻擋南下的蒙古大軍,隨著不斷深入腹地,金國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退回河南,依靠數十萬的野戰軍實行據關守河戰略。

深詣唇寒齒亡道理的南宋為何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聯蒙滅金?

借道入蜀戰略

蒙古鐵騎雖然驍勇,但都是騎兵部隊,擅長野戰,若是談到攻城拔寨,那充其量就是個二流貨色。於是蒙軍想出了向南宋借道,迂迴進入開封的策略。

這一策略就是利用了南宋與金國兩國之間的敵對關係,能看到死敵在自己的眼前覆滅,南宋自然是樂得其所,但是這只是蒙古一廂情願的想法,借道由此過,誰知道蒙古會不會順道把南宋滅了?但是這時候當然是拳頭好說話,蒙古強行借道,攻佔了南宋的重鎮川北,繞過了金兵重兵把守的潼關,直搗黃龍。

節節敗退的金哀宗終於向南宋求救,並大說當年唇寒齒亡的道理。

南宋依然拒絕了請求,其因有三

一是宋金兩國之間是世仇,即便皇帝答應了,下層的百姓軍人也不會答應;二是金國大勢已去,回天乏術,南宋這時候支援無疑是白白送死,只會徒增傷亡;三是蒙古南下時,金國為求自保,向南征戰攻打南宋,這讓南宋還如何與其合作?

就這樣,在最後一戰中,南宋還參與了這場剿滅戰,算是狠狠吐了一口惡氣,但隨後面臨著大有繼續南下之勢的蒙古,南宋又該何去何從?

結語:對於南宋聯合蒙古滅金,這是當時環境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這在當時乃至現在來看,這種不顧唇寒齒亡的做法,也是相當正確的,只是王朝衰敗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